補3月11日分享大課打卡
1、外在世界的對象是內存世界的建構來源,但內存世界并不是對外在世界的客觀反映,而是主觀建構。
那么,什么是客觀世界?什么是主觀世界?區別在哪里?界限在哪里?從這個觀點出發,在這個世界不存在脫離主觀而獨立存在的客觀世界。這個世界是我們眼中的世界,我自己的認識構建了我的客觀世界,他人的認識構建了他的客觀世界,大家的認識構建了共同的客觀世界。我的世界與他人的世界相通,但不相同,會有和諧一致的地方,也會存在矛盾沖突的地方。就象生活在一起的夫妻、親子,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但是仍有很多矛盾、沖突,我以前對這些的解釋是因為各自成長經歷不同、習慣不同、立場不同,現在用比較科學的表達來解釋,矛盾和沖突來源于從不同認識系統出發。
那么,如果我們的內在認識系統是有彈性的、流動的,我們就可以適應不同的外部環境,很好地處理新鮮的外部刺激。
但是,我的問題是,彈性和流動性可以很好地讓我與時俱進,我非常贊同,我疑惑的是,如果面對的是與其他人的矛盾和沖突,尤其是在家庭中,僅我自己這一方保持彈性和流動,對方始終抱守自己的認識,是否結果必須是我去遷就、適應?是不是,我改變不了你,我只能改變我自己呢?
2、越喜歡預評、預判,越說明主觀世界固化、僵化。這一點我要開始反省和警惕。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的增多,確實存在對人和事預評、預判增多,好奇心減少的現象。在父母身上,這一點看到的尤其明顯,他們認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經受了歲月的洗禮,是真理,是事實,你如果反對他們,那就肯定是錯誤的。我自己對此感受很深,所以一定要防止自己成為一個固化、僵化的人。
3、為什么現在的人空虛、欲求不滿的感覺越來越強?是因為互聯網帶來洪水般的信息,大腦進行過多的低級加工過程,能量在這種低級加工過程中被消耗。我的理解是,我們都始終在飄浮在這些碎片化的信息里,各種各樣的,對我們的大腦刺激很多,可是我們又沒有沉下心來去思考,所以會迷茫、會煩燥。我們的大腦需要可以滋養我們靈魂的一些深刻的、綿長的、可以帶來長久滿足感的高級加工活動。所以,如何在信息化的時代里,拋棄、忽略、屏蔽一些信息,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高級加工過程,比如深入閱讀、系統學習等。
其實在這一點上,我們的個建學習過程中,如果處理不好也會有類似的情況。比如,如果我們只是聽分享、聽導讀,看似也獲取了一些知識和信息,但是如果不沉下心來進行自己的深入思考(打卡就是促進這種學習思考),我們就會感覺焦慮、不安。如果我們真的把自己深入卷入到學習和思考中,哪怕在群里表現不積極,其實心里就會很滿足。
4、個人成長建構師的新三觀是我對自己的新要求,內外在世界動態且整合一體;勇敢體驗給予心靈豐富多元的營養,“喂養”一顆豐滿的心;工作和生活中注意使用非評判與積極關注去激發自身和他人的建設性潛能。
放下評判之心真的很難。可能對于正在成長階段的孩子或者剛剛步入社會的新人,這一點還好做到,但是對于已經參加工作多年,有家庭、有孩子的人來說,”放下評判“確實太需要修煉了。尤其是作為家長,總是不自覺地去評判孩子。我會試著象船長所說的,更多地在一個狀態里、事件中、觀點里去找積極意義、積極價值、積極部分。其實從嚴格的邏輯角度來說,只要我評判了,雙方就是不對等的,我就在評判中把自己置于了較高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