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國整一個月的那天,司馬先生神秘地帶著江里滾出去約了個會。高速公路上了下、下了又上,開車開了近一個小時,才終于到達目的地。本以為肯定是一頓“高級的”西式菜,下了車才看見眼前赫然寫著“小肥羊火鍋”。江里滾激動加感動,眼淚都流下來了。
然而今天要說的重點在于,爸爸媽媽出去的幾個小時,晟謙在家里跟奶奶一起玩。玩什么呢?
晚上我們回到家,晟謙早已經睡下,奶奶坐在客廳里,笑瞇瞇地給我們看他們戰績的照片:用大被單和椅子搭的帳篷。
司馬先生是家里的老幺,上面的哥哥大他十幾歲,所以父母現在都已經70多歲了。
70多歲的老太太,把被單都扯出來,就是為了跟孫子一起瘋玩,我心里小小地給驚到了。
我一定是有個假童年吧?
話說我們獨生子女的這一代,小時候放寒暑假都有去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家的經歷。要是正巧碰上個表姐妹堂兄弟,比起每天孤零零在家,簡直開心得要命,十八般武藝恨不得全使出來,能用的家伙什兒也全都翻出來。
這個時候,長輩總是要黑著臉教訓的:“不要把雨傘全拿出來撐開!” “看看床單被你們滾得多皺,快從床上下來!” “飯粒吃得到處都是,這孩子怎么這么不利索!” “你們怎么這么吵人啊,下次不要來我家了!”
然而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生活在和成人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用枕頭搭一座城堡,也可以搖身一變公主王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大人們究竟有什么不切實際的期待呢?難道要他們板板正正地坐在那兒讀上一天書?難道要他們規規矩矩地寫上一天作業?難道他們會把飯吃得干干凈凈、顆粒不剩?
最后發現,還是打開電視,讓動畫片做他們的免費保姆最好:一動不動,自然不會把家里弄亂;沒有吵鬧,自然家里就清靜了。可是,大人是清閑了,孩子們寶貴的童年卻流逝在無聊的廣告時間里。
帳篷事件以后,我反復琢磨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
中國家庭教育反復要求整潔秩序,但孩子生來就是亂糟糟的生物,太講秩序會束縛他們的天性,破壞他們的創造力,說到底,好處不過是為了大人們自己的便利。
美國家庭教育給孩子更多自由空間,自由不僅幫助他們發散思維,也幫他們把天性最極致地發揮出來,這一點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當然非常值得羨慕。
常聽見人們用羨慕的語氣說,人家美國的孩子不到兩歲就會自己用勺子吃飯了;人家美國的孩子個個創意十足、藝術體育樣樣行...
我們總能看到美好的結果,卻看不到:學著自己拿勺子吃飯的過程,每頓飯都是滿地的飯菜需要打掃;練習畫畫的過程,總免不了滿地滿身的各色顏料...
創意,從來不是建立在秩序之上的。圣經《箴言》中說,家里無牛,槽頭干凈;土產加多,乃憑牛力。把孩子規規矩矩地放在一個四四方方的框子里,解除了我們對麻煩的顧慮,滿足了我們對秩序的需要,卻困住了他們的成長。
不過如此這般的說教聽得太多,很多我們國內的爸爸媽媽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開始打著“給孩子自由”的幌子,學習“散養”自己的孩子。
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床跳塌了也沒問題,玩具滿地也不要緊,顏料上墻也沒人管,飯菜亂甩也無所謂。我只在乎你的智力是否得到了合理的開發,你的自由天性是否得到了必要的釋放,剩下的爛攤子,我耐心收拾就好,都是為了你。
好吧,我時不時發頓脾氣,還不是因為你越過了我的底線?
不過恕我直言,你誤會了,人家美國的孩子才不是這樣養大的。
奶奶陪晟謙玩了一地的玩具,但最后收拾的那個人,并不是奶奶。
美國父母也是人,孩子的自由固然重要,但多數父母早已立好界限:自由是建立在責任的前提上的。
就玩具來說,司馬先生對晟謙的基本要求是,你可以隨便玩,但晚上睡覺前你要自己收進箱子里;如果你不能及時收好,那么剩下的這些,我替你收好:切明天我要替你保管。
晟謙早已習慣這樣的“條約”,也一直在極其負責地執行。他在這樣的約束里不但體驗到了自由,也充滿了安全感:因為他曉得只自己在父母給的界限范圍內,他就完全自由,不會受到莫名的、突如其來的責備;而倘若他出錯,也心知肚明問題出在哪里。他很小便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偶爾偷偷懶耍耍賴,爸爸媽媽拿走玩具,他也態度良好地接受后果,而非大吼大叫。
說到這里,想跟各位推薦《為孩子立界限》這本書。孩子需要自由,我們先得從“嫌麻煩” “怕臟亂”的大人世界中走出來,歡迎他們對自由的需求。但是孩子就像大人一樣,需要界限。界限好像羊群的圍欄,不光是為了約束,也是為了在界定的范圍內最大程度上給他們自由;沒有界限,無以談自由。
這就是我最近常常在想的問題,思路略混亂,還是寫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剛好引起了你的共鳴,就請鳴在留言區吧,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