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此文為記錄我閱讀,思考,不斷成長,提高自我認知過程的文章。
Part1:
本周我的成長是:我對人類的大腦系統有了新的思考和有趣的認識,同時也明白了我曾經的生活、工作模式所存在的問題、無法長時間專注的原因、短期記憶下降的原因。
李叫獸,喜歡說這么一句話,“任何事情背后,必有道理”,這句話聽起來本身就很有道理的樣子,是不是? 基于上周的思考,我想我無法保持較長時間的專注的行為背后必有原因。于是在得到上專門搜索關于注意力、專注的書籍,想從多方面、多視角來思考和掌握這背后的原理。
我整理了一份關于認識大腦和提高專注力的幸福書單:
1.《慢思考: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
2.《心流》
3.《發現心流》
4.《超越智商》
5.《深度工作》
其中《慢思考: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這本書是對我我本周成長貢獻最大的一本書之一,它讓我對人類的大腦系統產生了新的思考與認識,也更加認識了我自己。得到“每天聽本書”里,大約會有20分鐘來解讀這本書,雖然時間不長,但確實是把最核心的內容提煉的很好,能夠讓我們把握到作者的主要觀點,朋友門若有時間仔細閱讀紙質或者電子版本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三分鐘速測:你是否也需要閱讀這本書?
(1)工作時,是否在多個任務之間切換,比如你正在寫一份報告,中途接了個電話,再回幾封郵件,這時候你有接到了老板更緊急的任務...
(2)如果有人找,通常會說“稍等幾分鐘”
(3)上廁所也會帶上休息,保持在線狀態
(4)睡眠時間通暢少于7小時
(5)常常處于持續低壓或緊張狀態
(6)連續45分鐘不受打擾(沒有電話、郵件、微信、短信等)的情況一周最多出現過兩次
(7)就算沒有外界干擾,也很難集中精力持續半個小時閱讀一本書,或者一份很重要但很長的報告。
如果你的答案全是“否”,你并不急需這本書,? 不過從書中你可以學到很多關于大腦的有趣知識。
你回答“是”的次數越多,閱讀這本書對你來說就越緊急,越重要。
Part2:
關于作者:特奧·康普諾利,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荷蘭自由大學、比利時根特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也是多個跨國公司的顧問。精通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神經學、企業管理等領域。
在2016年度《全球金融時報》發布的MBA排名中,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力壓哈佛商學院,奪得冠軍寶座。
關于本書《慢思考》:
她是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
這是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人人都想要做“多面快手”,多管齊下才能夠有更多的機會。你不能只是一個編輯,你還得懂得營銷;你不能只是個老師,你還得是溝通達人;你不能只是個學者,你還得是個演說家;開咖啡館得知道拉投資、找人脈、選地段,種花草的人得學會使用單反和美圖,做微商的得懂得寫文案,寫文案的得懂得90后的心理以及四次元耽美賣萌。我們每個人都充當著“多面快手”角色,急不可耐地同時應對多種任務,透支著身體和精神的寶貴能量,對于大腦的生產力和創造力受到的嚴重影響卻毫不自知。
特奧·康普諾利從大腦的工作機制入手,分析了摧毀大腦智力表現的“四條鎖鏈”,并給出了具體的解鎖技巧和工具,幫助我們把重要的時間放在創意構思和正確決策上,從而將個人能力和做事效率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核心觀點:
大腦是怎樣思考的、哪些行為影響了我們深入思考和怎么讓我們的大腦在大量的信息里高速運行。
一、大腦是怎么樣思考的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曾說:“我思,故我在”。我們的腦子隨著我們的生命的存在一刻不停地思考。
特奧?康普諾利教授告訴我們,人的大腦擁有三套負責認知、決策的腦系統,分別是反射腦、思考腦和存儲腦,共同完成我們的認知、決策、思考等活動。反射腦快而原始,它自發而無意識地處理問題。思考腦慢而成熟,它會消耗大量能量,而且很容易疲勞。還有時刻等待空閑的存儲腦,它負責存儲信息和激發創意。
(1)思考腦負責所有的思考過程。特點是處理速度慢,需要保持專注,但容易疲勞,不能多任務并行。
思考腦作為本書的主角,也是我們大腦里最具特色的部分,是我們的驕傲。經過漫長的演化過程,現代智人才擁有了發育完善的思考腦。但有一個驚人的真相是——思考腦無法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即一次只能做一件事。
你以為你可以同時完成幾份工作,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業,一邊開車一邊玩手機?不。唯一可行的多任務并行就是特定任務上和反射腦配合,由反射腦下意識地、習慣性地做某件事。而心不在焉時做的工作,并不會存在記憶,只會消耗時間和能量。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說:“并不是說我有多聰明,我只是對問題思考得更久而已。”
村上春樹說:“沒有專注力的人生,就仿佛大睜著眼卻什么也看不見。”
史蒂夫?喬布斯在評價Mac電腦時說:“等你真正理解了這個問題,你會想出很多復雜的解決方案,因為它確實錯綜復雜。大多數人止步于此。但有少數人會繼續在午夜里冥思苦想,最終理解問題背后的深層規律,找出簡潔優雅的方案。”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專注。這也是幾乎所有有所作為人士的成功秘訣。
案例1:如果駕駛的動作已經練成了肌肉記憶,它用的大腦的資源是非常少的,而且邊開車邊打電話已經被證實會嚴重影響司機的反應與判斷。有個模擬實驗,讓一些人分別從一條繁華的路上開車兩次,一次是正常路過,一次是打著電話。結果顯示,打電話的那次,司機對前面車輛的剎車、紅綠燈的反應都變遲鈍了。
案例2:你試著一邊聽得到上的音頻,一邊看微信上的文章,結束之后你可以回憶一下自己能記住多少。然后再換第二種方法,聽完音頻再看微信文章。對比一下這兩種方法獲得的信息量。
可見,做的事情并不在于多,而在于把一件事做到極致,而在追求極致的過程中享受這種愉悅感。在做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去想成功之類的,如果你足夠專注,“第一名”的頭銜就會自然而然地到來。
(2)反射腦主要處理我們最原始的刺激反應。它的特點就是反應特別快,處理問題是自發、無意識的,可以同時處理多個任務,但容易出錯。
案例1:一個玩具球拍和一個球加起來是1.1美元,球拍比球貴了1美元,那么請問球是多少錢。有50%-80%的人會一口回答0.1美元,其實正確的答案應該是0.05美元。
(3)存儲腦像我們的后臺數據庫一樣,把我們接收到的大量信息進行分類和存儲。存儲需要有充足的休息時間。
二、哪些行為影響了我們深入思考
作者在書里給我們列出了4種原因,分別是:(1)隨時在線 (2)多任務并行(3)負面壓力(4)睡眠不足
(1)首先,隨時在線是讓大腦超載的元兇。我們以為隨時在線,是高效率的表現,但是長期下去,其實每次回應都在分散我們專心思考的時間。
案例1:很多專業人士在工作中很少能有完整的45分鐘是不受干擾的。如果有比較困難的任務,有37%的人很難在辦公室里完成,需要到咖啡館、或者是自己家里這種比較安靜的地方完成,因為這些地方能不受干擾。還有6%的人在哪里都很難做到集中注意力。
案例2:有一項針對1000位腦力工作者的調查顯示,每天會有28%的工作時間里被干擾,如果按照每小時21美元的工資來算的話,美國會損失掉5880億美元,而且這還只是直接損失,沒有把打斷原本重要任務的損失計算進去。
案例3:對15萬智能手機用戶進行調查,發現他們的手機每天要被解鎖110次,最高時候平均每小時要看9次手機,也就意味著不到7分鐘,人們就會放下手里工作,去看一次手機。而每看一條信息,我們都需要6、7秒才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白天接收到的碎片化信息越多,存儲腦對這些信息進行分類的強度和難度就越大。
(2)其次,多任務并行也會讓大腦超載。如果強行運行這樣的程序,就只會讓錯誤增加、總時間延長。
案例1:2013年西班牙有一起嚴重的火車脫軌事故,駕駛員在出事的前幾分鐘,接到了公司打來的電話,和電話里的同事一起商量火車的行駛路線,同時還翻了自己手里的行駛圖紙還有其他的文件。雖然這個電話沒有被認定是造成事故的最終原因,但是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這個電話,火車平安開到最后的幾率就會大很多。再次,睡眠不足會直接讓大腦的內存變小,存儲腦接收到的信息就沒辦法歸類整理。
案例2:《自然》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選了28名學生,先讓他們看一組圖片,等過兩天讓他們重新回憶照片里的信息。這些人其中一半在實驗的前一天被要求通宵不睡覺,另一半是正常睡眠。測試結果發現,之前通宵過的那一組學生,比正常睡眠的那一組學生,平均少記憶了19%的圖片。
案例3:一個17歲的高中生蘭迪·加德納持續264小時不睡覺,在第二天他的眼睛發生了聚焦困難,隨后喪失了通過觸摸鑒別東西的能力。到了第三天,他開始變得焦躁,協調能力喪失、語言含糊不清,實驗結束后,他的短期記憶力明顯下降,還出現了幻覺,情緒也明顯變得偏執、容易激動。
(3)最后,壓力也會讓大腦的負載過重。持續的低水平壓力就像是一直拉滿的弓,時間長了,它的彈性就會變低。
三、那如何保持專注,深入思考呢?
《慢思考》給出了四點建議分別是(1)徹底離線 (2)批量處理 (3)恢復正常的睡眠模式 (4)科學應對負面壓力。
第一,徹底離線,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擾的時間,來完成專注的工作和對話。
安排一個你精力最充沛的時候,完全投入的解決一件或者是一類事情,在這期間,要避免外界給你的各種干擾。最好的方法是平時手機斷網或者是靜音,每2個小時之后,抽10分鐘集中處理。你可以忘了本書的所有建議,但是只要實施了這一條,就足以提升你的智力生產力。
在這方面,史蒂芬?金也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記得在《寫作這回事:創作生涯回憶錄》一書中,他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我的日程安排得很清晰——上午用來處理新事務,比如撰寫文章;下午用來打盹和寫信;晚上用來讀書、和家人一起玩,做些緊急修改。基本上,上午是我最重要的寫作時間。”關起門來不受打擾地寫作,一天4個小時或許比史蒂芬?金的描述更讓你感到驚訝,但無人可以否定他的成就,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成功、最高產的作家。批
第二,批量處理,盡量減少切換次數。作為現代社會的一員,我們好像無法徹底避免多任務并行。有時候,任務切換甚至是我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仔細分析所有的干擾,我們會發現,大部分干擾與真正的工作無關。
很多情況下,批量處理的效率遠高于整天的零敲碎打。平均而言,30分鐘不受打擾地處理一個任務,效率比3個10分鐘要高3倍。如果任務比較復雜,或者多個任務屬于完全不同的領域,那么不受打擾的工作效率比多任務并行高4 倍。與此同時,與不斷切換任務的10個3分鐘相比,連續不受打擾的30分鐘能讓你的效率提高10倍。
作者建議我們用四象限法則把事情分類為:緊急又重要、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既不緊急又不重要。分類后可以這樣批量處理:1.一次只完成一個任務。2.把密切相關的任務放在同一個批次,避免來回切換。3.把瑣事放在同一個批次。
第三,恢復正常的睡眠模式:睡眠有益健康。
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但本書作者提醒我們,充足的睡眠會對智力生產力也會產生正面的影響,還記得前面提到的“時刻等待空閑的存儲腦”吧?
現在有太多人在白天見縫插針,抓緊每一秒瘋狂使用智能手機,因此存儲腦完全沒有時間處理海量信息。不過在我們睡眠期間,“存儲腦”終于找到了機會,整理、儲存、識別尚未消失的信息。我們至少要保證8個小時的正常睡眠,在睡前的1個小時,遠離電子設備,開始進入離線狀態。
案例1:90%的電子屏幕都會發出一種干擾我們睡眠的“藍光”,我們的大腦會把它判斷為白天的光線,而不是晚上的光線。所以當我們玩手機的時候,大腦會誤以為現在還是白天,并不是睡覺的時間。
案例2:有一個實驗,讓兩批人分別在睡覺前讀電子書或讀紙質書,然后來檢測他們身體中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主要是幫助我們睡眠的。結果就發現,看電子書的人比看紙質書的人的褪黑素分泌要晚一個半小時。面對壓力我們要做的就是專注一個不被打擾的任務,注意計劃的截止日期,安排好自己的時間,減少不確定性焦慮。
研究證明,8個小時睡眠能夠明顯改善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記憶力、學習并保存動作技能的能力,以及創造力。通過腦部掃描,我們甚至能直接看到部分區域變得更加活躍。所以,在睡醒的那一刻,人們常常會靈光一現,找到前一天苦思冥想而不可得的解決方案。
第四, 科學應對負面壓力。壓力是一把雙刃劍,短暫的壓力能提升我們的表現,但壓力過大或持續時間過長,又會摧毀我們的智力生產力,所以保持平衡很重要。
案例1:A、B貓的電擊進食實驗。A貓受到的穩定刺激,B貓受到的不確定刺激,最后A貓適應了壓力,B貓斷食并出現了胃潰瘍。
要恢復壓力平衡,最重要的手段是減輕負擔、增加資源。但是,我們擁有的最大資源是自己,因此最重要的是好好照顧自己、增加自己的耐壓能力。
在個人的耐壓能力中,有一部分是我們自己無法改變的,包括遺傳學、生物學和體格方面的限制因素。但對于自己能夠掌控的部分,我們當然負有責任。
其實,我們處理壓力的水平可以不斷提高,我們評估環境的思維方式對此影響很大。對耐壓能力有重大影響的基本態度包括:是否將挑戰看作成長發展的機會,遇到重大事件的基本感覺,對工作和家庭角色的投入程度,是否擁有明確的優先級和清晰的現實目標。
Part3:
總結:這本書告訴我們大腦分為思考腦、反射腦和存儲腦三個工作部分,還有他們各自的特點。影響大腦思考能力的因素主要有隨時在線、多任務并行、負面壓力和睡眠不足,要解決的話就需要做到離線思考、批量處理、充足睡眠和科學的面對負面壓力。
最后,作者提醒我們,基本態度的改變是所有改變的根基。如果一個人不改變基本態度,任何技巧都派不上用場,因為他自己根本就不會接受。
啟發:我們對于外界的刺激下意識的就引起動作,比如手機一響就會去看手機,微信消息一閃就會去看信息;我們還更喜歡眼下的滿足,雖然知道關掉手機效率會更高,但是拿起手機玩的誘惑更大。但是這些行為并不能讓我們養成深入、專注思考的習慣,反而會喪失掉我們的信息辨別的能力。學會在信息超載的時代專心致志做一件事,做到批量快速處理重急輕緩的事情,才能真正在自己的時間里做到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