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4年是甲申年(猴年);在三國歷史之上發生了三件大事, 孫皓成為孫吳皇帝、鐘會鄧艾二士爭功、劉禪“永不思蜀”。同年,蜀漢滅亡后,與劉禪一起移前往移居魏國都城洛陽的廖化在中途病逝。
年齡問題存在爭議
按三國演義里面的說,廖化自幼參加黃巾起義,按184年算,一直到蜀國滅亡(263) 廖化才憂悶而死,就算廖化參加黃巾起義時是15歲,可廖化都快活了100歲,卻依然為蜀國先鋒,不知道小說之中那位與關羽大戰,斬殺夏侯淵的老將黃忠與七十幾歲陣前力斬韓德一門五將的趙云,聽到這個消息時候會不會感嘆自己其實這個時候自己還挺年輕的.
歷史之上
景耀四年(261年),廖化路過看望宗預時,宗預曾說:“吾等年逾七十”,也就是說這年宗預和廖化的年齡在七十一到七十九之間,而景元五年(264年)廖化病逝,因此廖化病逝時的年齡應該在七十四至八十三之間。這樣才符合真實情況.
千里走單騎
千里走單騎的故事一直來歌頌關羽的忠義,但其實歷史關羽雖有千里尋劉備之事,但由于曹操成其之志,并未派兵追趕或設卡攔阻。此行可謂路途坦蕩、一帆風順,與關羽來說廖化才是千里走單騎,廖化本投奔劉備之后做了前將軍關羽的主簿。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三國之中,陳琳早年是何進主簿, 楊修司馬懿是曹操主簿。廖化作為關羽的主簿至少來說文才謀略也在一般人之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孫吳襲取荊州,關羽兵敗遇害,廖化到了東吳,為了能夠離開東吳,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主劉備身邊,廖化用詐死的辦法離開東吳, 三國志上這段記載不多,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征。遇于秭歸。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雖然記載不多,看上可以看出首先廖化并未有馬超那般置家人于險地而不顧。而是帶著年老多病的母親一起回歸了舊主。此舉不亞于傳說中的“關羽千里走單騎”。更超過了世人所謂徐元直“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無奈節操。寥寥數語卻足以體現出廖化為人臣的忠義,為人子的孝順,做事果決而有方略。還好對于這樣的人劉備繼續委以重任,沒有學曹丕一樣活活氣死于禁.
北伐建功
劉備夷陵之戰后劉備病逝于白帝城,劉禪即位,廖化升任丞相參軍,后來又為廣武都督,陰平郡太守。蜀國北伐曹魏廖化多有建功,
公元238年,廖化率兵攻打魏營,曹魏邊境四名將之一的魏雍州刺史郭淮,信心滿滿的派遣廣魏、南安兩郡太守兩路救援,兩軍沿東西兩面分兵合進,欲夾擊廖化。廖化看到敵軍兵力分散的弱點,果斷抓住機會逐個擊破,廣魏太守王赟死于亂箭之中。十年后,公元248年,涼州羌胡叛魏來降,廖化隨姜維率軍迎接,并在成重山筑城留守, 廖化抵抗郭淮進攻,幫助姜維順利迎回了羌胡部落。廖化不但在征伐中屢建奇功,戰略眼光也相當精準。他曾勸姜維“用兵如果不收斂,必將自食惡果”,但姜維未聽,最終敗于鄧艾。
老將遲暮
蜀國后期的大將當時的人說的一句話是“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廖化、張翼。公元263年八月,司馬昭興兵進攻蜀漢。十一月,諸葛瞻在綿竹被鄧艾擊敗,后主劉禪動向不明,廖化等人于是隨姜維向東進入巴西郡,繞道退至廣漢郡郪縣一帶,以察明虛實,不久后得到后主劉禪投降的敕令,于是與姜維等到涪縣向鐘會投降。但在去洛陽的路上病逝。終其一生也沒能真正成為一名主帥。
后人評價廖化總愛說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在名將輩出的三國時代廖化的一生雖然談不上轟轟烈烈,但也絕對不是能力平庸之人,對比三國之中的武將尤其是三國后期能超過廖化能力之人的不多,這位七十多歲還能上戰場的蜀漢將領,其忠義對比關羽不差分毫,對蜀漢的事業忠心耿耿、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