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到李笑來老師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中的這個問題時,霎時間心中一片茫然,人生、枷鎖這兩個詞語,自己從未有思考過,感覺像是那種沉重、富有人生哲理性的話題,這使我不禁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文章中,首先舉了一個例子。該例證鑒于ROBERT GREENE的《Mastery》中的論述。
幾乎所有的低級動物的雙眼都是長在兩側的。它們沒有視覺盲區,它們可以同時看到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這確實是一種極為安全的配置……可這樣的配置有什么樣的局限呢?這樣的配置的副作用在于它們沒辦法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在某一處,沒有辦法仔細、長期觀察任何一個點,于是不可能有深入思考,長期思考。它們在進化過程中從未有機會發展出大腦皮層……事實上也沒有必要,因為對它們來說,生存貌似更重要,于是,它們演化出來的是更為強大的繁殖能力。
從另外一個層面上來看,由于它們不能深入長期地觀察,不能深入長期地思考,由于它們的注意力只能時時刻刻消耗在身邊發生的一切,所以,它們實際上沒有過去、沒有將來,也不知道可以有過去,可以有將來,它們只有現在,一個沒有前后對比的現在—于是,它們等于被困在永恒的當下。
而對另外一些物種,比如人類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像不像這些動物,把自己設置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維度中,時時刻刻關注身邊所有可以被關注的東西,沒有視覺盲區,不能深入長期地觀察與思考,導致我們過于看不清事情原有的本相,限制了更深一層的挖掘。
當然,最終有些物種的雙眼進化到了正面,于是終于有機會可以深入長期地觀察,有機會進化出大腦皮層。但是得有代價,那代價是放棄了全視角,接受了視野中有盲區存在。概括地講,幾乎所有的進步都是放棄了部分安全感才可能獲得的。
這個結論使我深受啟發,仔細觀察一下我們周邊的人,你會發現絕大多數人(包括我在內)是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的,被身邊所有發生的一切所吸引,不是嗎?比如我們每天花費大量的注意力瀏覽各類新聞(社會熱點、財政、娛樂八卦等等),一方面是為了掌握一些實時資訊,而另一方面卻是害怕在一起聊天時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你卻全然不知,這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你經常在朋友圈、微博上曬出一些旅游或聚餐的美照,由于安全感的缺失,照片一定P到自己覺得非常完美才發,還要隔兩分鐘看一下有沒有人點贊。事實上,我們的注意力只能是消耗在身邊發生的一切事物上,進而導致了我們停滯不前的狀態,就如同那些動物似的,就那樣被困在永恒的當下。
李笑來老師在文中講,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會成為你人生最重的枷鎖。
它會讓你變得什么事情都想親力親為,什么技能都想運用自如,什么知識都想學富五車,進而變得什么人都不會真正的信任。你可能因此變得多疑、變得焦慮,你害怕改變現狀、害怕承擔風險,你更愿意選擇安穩的當下。
結合老師在文中提出的觀點,我回望了過去的自己,覺得人生最重的枷鎖就是特別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我知道這也是追求百分之百安全感的具體表現。在生活中,我極力表現出最佳的狀態,即使有時侯心情不好,也要刻意掩飾著自己,不想讓大家知道,總是想在他人面前呈現出最完美的自己。每當工作中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我總是強迫自己放棄更多的休息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容不得半點差池,因為我想獲得大家更多的認可和重視。但有時候做事畏畏縮縮,顧慮太多,害怕這句話說了別人會怎么看,害怕做了這件事,別人會怎么評價自己……
想要進步,想要改變自身這種現狀,我們必須放棄一部分安全感,才能深入長期地觀察、思考。
放棄生活中的全視角,接受視野中有盲區的存在。比如,我想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在微信里訂閱了很多涉獵各方面信息的公眾平臺,每日的推送讓我應接不暇,即使每個訂閱號我都瀏覽一番,那也只是走馬觀燈般地掃一眼,至于我能不能學習到知識,又能夠吸收多少,其實也無實際意義了。像我這種散沙似的播種,哪都想收獲到豐碩的果實,最終也許會一事無成。好在,我退而求其次,刪掉了一些可能暫時用不到的訂閱號,著重仔細閱讀剩下的,會慢慢感覺到知識不斷的積累。
誠然,這只是我生活中的一個小例子,讓我在慢慢愿意嘗試的過程中,也逐漸改變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現階段,我還在試著較少或者不關注朋友圈,為什么呢?因為朋友圈儼然已變成了各種“秀”的重災區,有的人恨不得把自己的全部生活公之于眾,還有的人各種炫富秀恩愛,更有甚者堪比淘寶網站的購物了……我相信大家的朋友圈里,不止有家人朋友,可能還有微商、做廣告的等等,我每一次刷朋友圈,感覺要像刷掉一個世紀那么長的時間,它太消耗時間和精力了。當然,我沒有在批判朋友圈這個平臺,這個平臺不可否認提供了一個記錄生活的場所,也無可厚非地擴大了個人認知的圈子。只是針對我個人感受,在減少關注度或者基本不去刷時,我突然覺得清凈了許多,再也不用羨慕她們又去哪兒旅游了,又去哪吃美食了……而這部分轉移出來的時間,我或多或少地可以利用在看書、健身、烹飪方面,也不失為一種樂趣呀。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我們已經放棄了部分安全感,有更多深入長期的觀察、思考,那么如何補全主動放棄的那一小部分安全感呢?
文中說,“他們不孤立的行動,他們選擇與他人合作—或者稱之為有效社交?!薄昂献魇鞘裁矗亢献鞯谋举|其實是大家各自放棄一小部分安全感,并把那一部分安全感交由合作方來保障。信任是什么?信任是相信對方不會利用自己主動放棄的那一部分安全感?!?/p>
可以體現在合作共事方面,不論是團隊中的協作還是生意場合上的合作,你都可以觀察一下,但凡是兩方中有一合作方畏首畏尾,瞻前顧后的,最后的結局都會不愉快。為什么呢?因為他缺乏安全感呀,其實就是不相信他人竟然可以不利用自己放棄的那一部分安全感。所以具體怎么權衡這個放棄的一小部分安全感,正是我們現如今所要去面臨的問題。
這篇文章給我的最大感受是無比的震撼和恐懼。震撼的是:笑來老師對人生思考角度的沖擊力,由動物雙眼位置升華到對專注力度的影響,進而完美詮釋了追求百分之百安全感的益與弊,還有合作與信任本質的界定。而使我產生恐懼的是,我不想成為那些被困在永恒當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