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忠義人一個個畫成圖象
? ? ? ? ? ——讀《史記·趙世家》“趙氏孤兒”有感
陜西省寶雞市岐山高級中學 王建紅
讀《史記·趙世家》中“趙氏孤兒”一段,腦海中驀然閃出《孟子·魚我所欲也》中“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拋開一些歷史學家“‘趙氏孤兒’純屬司馬遷因好奇而杜撰故事”的觀點,單純把它當做一個故事來讀,深為古人的忠心、義氣而折服。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記載: “重耳以驪姬之亂亡奔翟,趙衰從。”這一“從”便是十九年,“趙衰從重耳出亡,凡十九年,得返國。”重耳為晉文公后,趙衰便忠心耿耿地輔佐重耳,趙氏在晉的地位日顯重要。趙衰去世,子趙盾代替其父執掌晉政,擁立晉靈公,趙氏在晉國就更加有權。靈公不聽趙盾勸誡,越來越嬌縱放任。晉靈公殺掉沒有把熊掌燉爛的廚師搬運尸體時被趙盾發現,為掩蓋罪惡,他變欲殺死趙盾。趙盾準備逃出晉國時,其族人趙穿殺了晉靈公,改立晉成公,趙盾返回京城繼續主持國政,但因此落了個“趙盾弒其君”的歷史罪名,趙氏在晉的地位開始下降。趙盾去世后,他的兒子趙朔繼續參與管理晉國事務。出于嫉妒及權力之爭,“晉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賈欲誅趙氏家族。”“將作難,乃冶靈公之賊以致趙盾……”雖遭名臣韓厥反對,但屠岸賈依然不改滅趙的決定,“下宮之難”發生。“賈不請而擅與諸將攻趙氏于下宮,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皆滅其族。”但趙朔的遺腹子在其門客公孫杵臼及其友人程嬰的幫助下逃過一難,此遺腹子便是被稱作“趙氏孤兒”的趙武,后趙武在韓厥幫助下恢復趙氏在晉的爵位。
救助扶持“趙氏孤兒”的整個過程,“信守承諾”“義大于生”等人性的光芒熠熠生輝。
我們且將忠義人一個個畫成圖象。
(一)程嬰:冒死救孤,重義避福。
趙氏遇難,友人公孫杵臼向程嬰詢問為何未選擇死亡時,程嬰義氣顯于語中:“朔之婦有遺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我”的性命與趙氏的血脈相傳休戚相關,“我”便不只是個體的符號,我的生命為了更重要的事業而存在。
救孤行動中當友人杵臼為轉移屠岸賈視線而舍棄生命后,程嬰佯裝小人,揭發公孫仵臼及趙氏孤兒,忍著失去朋友的痛苦,抱著趙氏孤兒 “卒與俱匿山中”,將孩子養大成人。寧愿犧牲自己的名聲,也要保證趙氏香火的延續,明于義,重于情,感動世人。
云開日出、鮮花爛漫之時,程嬰選擇退場。“昔下宮之難,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趙氏之后。今趙武既立,為成人,復故位,我將下報趙宣孟與公孫杵臼。”當趙武淚流滿面叩頭請求他不要離開時,他以信任為由,此時選擇離開人世是為告訴趙宣子和公孫杵臼自己已順利完成了任務,沒有辜負二人的期望。
忠義大于生命!
(二)公孫杵臼:圖謀救趙,以死為易。
作為門客,當主人趙朔遇難時,他沒有袖手旁觀、落井下石,而是不忘舊日恩情,與朋友商議如何幫助趙氏走出困境。議計、易子、佯報、真死,義重于生。為保趙氏香火延續,此時死成了容易簡單之事,以命易之也無怨無悔。
在忠義面前,死是容易的,所以,我先來!
(三)韓厥:忠心勸逃,苦心扶植。
屠岸賈要殺趙朔,趙朔臨死前與韓厥言:“子必不絕趙祀,朔死不恨。”韓厥許諾,并在景公重病占卜后言及“下宮之難”及“趙氏孤兒”尚存,借為景公冶病之機恢復趙氏地位,滅掉屠岸賈其族,踐行了當年對趙朔的諾言。
讀至此處,我既有內心豪情萬丈,又有因感動而淚流滿面。問及友人對“趙氏孤兒”的感受,他言未細讀《史記》,但他會唱秦腔:
“忠義人一個個畫成圖象,
一筆畫一滴淚好不心傷。
幸喜得今夜晚風清月朗,
可憐把眾烈士一命皆亡
……”
初秋的風,伴著秦腔的慢板,吹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