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想寫一些自己在看書過程中的所思所想,知道今天才真正實踐之,倍感羞愧,也不知道自己能夠堅持多久,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看看自己到底能夠堅持多久。
今日完成的計劃:
1.毛選《第二卷》P439-370
2.《故事》第18章 P451-476
3.《院士思維》馬宗晉院士
感悟:
1.毛選的這一部分是論持久戰的內容,對于這一部分的閱讀,讓我體會到了毛主席當年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多么的透徹,不僅把問題分析的條條是道,還會提出相對應的解決問題。從這一方面就能看到當年他考查,調研,分析的能力有多強。今天讀的只是論持久戰的前半部分,還剩下了一些沒有讀,讀完前半部分,我的想法是,可以將戰爭比作我們所面對的困難,不要一遇到困難就急切的要解決它。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分析問題,了解問題,不要被問題所打倒以至于崩潰,要看到自己能夠戰勝困難的前景,樂觀一點,勇敢一點。之后是第二階段,與困難想抗衡的階段,這一階段我們可能還沒有能夠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但是我們做到了沒有讓困難繼續蔓延,沒有繼續讓困難的負面影響擴大。最后一階段,就是解決困難的階段,在之前研究問題的基礎上,制定出合理解決問題的方案,并付出行動,有了前面兩階段的鋪墊對于問題的解決就有了更大的把握。簡單來說就是,遇到困難,不要浮躁,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眼光看得長遠一點,好好的分析問題的本質,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2.《故事》這一部分我的感悟是,文字的多少對于銀幕劇本的意義不大,有時候文字越多,可能影片所表現出的東西越不好。這是戲劇與電影的區別,戲劇更在乎的是文字的魅力,而電影則是追求視覺的感受。一本好的銀幕劇本不需要太多限制性的文字,會影響演員的發揮,而演員的發揮受到限制,他們所呈現出的視覺效果也會受到限制,也要給導演留下一些自由發揮的空間。作者從大的方面把握劇本的整體思想不變,而導演的從具體實踐當中做出細節上的自由發揮。這感覺又是在運用毛主席的一些理論了。
3.《院士思維》馬宗晉 對比之前的三位院士,丁舜年,干福熹,馬在田,由于前三位院士是之前看的有些遺忘,只能說我的一些印象。就是這些院士對于所在領域的基礎知識非常的看中,也都提到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還有就是對于解決問題所擁有的勇氣,不會面對問題而畏難的情緒,都會運用自己的知識,不斷的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也做到了這一點。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們所表現出的沉穩,而這一沉穩是由于許多年前對于基礎知識的牢固掌握,可以不斷延伸到許多未知的領域。所以,這就告訴我,基礎很重要,自己在學習法律的時候,千萬不要小看了基礎知識的學習,要踏踏實實的多寫,多練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