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一說起李白,大家就會想起杜甫,
感覺他們兩就是天生一對一樣,
分不開的。
但,
真相真是這樣嗎?
從杜甫和李白的詩里發(fā)現(xiàn),很明顯杜甫更愛李白一些,
而李白···
貌似沒當你杜甫是一回事。
所以,問題就來了,
那該怎么定義他倆的關系?
好基友?CP黨?僅僅只是大V和鐵桿粉兒?
其實仔細想想,
他倆的感情貌似也沒有眾人YY的那么邪乎。
遇見之前,他們混的完全不同。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了。
“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
一副小神童的樣子,
15歲在四川那邊就成了萬眾追捧的當紅小鮮肉,
每次出門就會引來很多狗仔隊的追拍和腦殘粉的賣力呼叫。
之后在仕途上的發(fā)展雖然不怎么順暢,
但人家走的就是浪漫主義style,不給官當,哼!老子不稀罕。
一副很囂張的樣子,神童嘛!不囂張點怎么行。
然后他就來了個說走就走的游天下之旅。
也正是這股不羈勁兒,李白的詩被傳的越來越廣,一首《蜀道難》不知迷倒了多少癡情粉兒。
這時候的李白,雖然沒啥官職,
但早已成為了大街小巷廣為人知的網紅詩人,
以風流倜儻的才華征服了無數(shù)人,
如果那會兒有公眾號這么一說的話,他應該早就10W+了,
外面也肯定是大長隊的等著找他寫軟文。
再來看看杜甫,
公元712年,李白已經是個11歲白衣少年的時候,杜甫出生了。
童年沒什么大風大浪,上學也一直是班里的三好生,大人口中說的那種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
在人生的重要轉折點,高考!
這個關頭,心氣兒很高的杜甫看著發(fā)榜的那一刻,心里是崩潰的,
他,落榜了。
杜甫這脆弱的小心臟哪能禁得住這個,
差點得了抑郁癥呀,
于是就跑回了老家宅了一陣子,
沒事就寫寫詩抒發(fā)一下感情。
也去了一些地方放松心情,和前輩們談談心什么的。
兩個有才華的人注定要遇見,劇情都是這樣的。
要說李白和杜甫本應該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
一個是人氣爆棚的超級IP,一個是慘遭落榜的萎靡青年。
他倆唯一的連接可能就是李白的那些詩,
杜甫也是深深被他的才情所吸引,僅此而已。
但老天好像總喜歡安排一些戲劇性情節(jié),
這兩個人終究還是見面了。
那年李白44歲,杜甫33歲,
我們都懂的,年齡不是問題,
性別更不是問題。
那會正趕上李白剛在唐玄宗那領了遣散費,
心情很是不爽,一腔報國夢就這么咔嚓一下,碎了。
他閑來無事就去了杜閑家做客,
杜家的大兒子也就是杜甫正好在家,
這么一個和愛豆見面的機會哪能輕易放過。
于是這倆人就算認識了,
杜甫對李白那是畢恭畢敬,
但李白到沒怎么當回事,
不過是又認識了一個無名小輩而已。
見了面聊了幾句,他倆發(fā)現(xiàn)彼此還挺投緣,
當然了,
主要是李白覺著杜甫這小伙酒量還不錯。
所以后來他們就經常約出來一起happy,喝個酒,賣個萌,交易交易什么的,游個山玩?zhèn)€水啥的。
本來之前就對李白的詩就是各種崇拜了,
現(xiàn)在竟能和他坐一起侃大山,這心情,絕對不是一兩句話可以形容的。
想想你和你心中愛豆共進晚餐的情景,
估計做夢都會笑醒吧。
自從認識了李白,
杜甫的詩里就總出現(xiàn)他,對他的才華更是一通夸。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反反復復其實就一個意思,李白就是厲害!
后來,
50多歲的李白依然很不安生的參加了奪皇位的謀反行動,遇上這事兒大家當然都躲著他走。
但杜甫這時候又站了出來,
寫了首340字長詩給李白撐腰。
那句“昔年有狂客,號稱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后來也成廣大中小學生的默寫名句。
而寫這首詩的時候,
杜甫其實已經和李白分別11年了。
雖不見人,
但心里依然記掛著他。
真是一對好CP呀。
也有人說,
杜甫把李白當那種簡單朋友而已,
但是,
你沒事就給人家寫這么詩干嘛。
而且有些題目都相當露骨。
《天末懷李白》、《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夢李白二首》……
一年總有那么幾個季節(jié)會想起李白,
日有所思必夜有所夢,
這話說的還真不假,單單夢李白就寫了2首。
說不愛,誰信?
想起他倆出去游山水那會兒就更是讓人忍不住YY。
那年代也不用住什么賓館,天為被地為枕,蓋一個被子就睡了。
所以杜甫后來就寫了“醉眠秋空被,攜手日同行。”
分別后更是忘不了,
看書時把你想的“寂寞書齋里,終朝獨爾思。”
睡覺時把你夢的“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杜甫一生寫的1500多首詩中,
記載下來的有15首是寫給李白的。
這十幾首詩字字都是杜甫的真情實感。
至于是什么感情,你們還是自行感受吧。
雖然從詩上看,李白寫杜甫的只有幾首,
難道是李白對杜甫太無情了?
貌似并不是。
這杜甫寫了這么多詩給李白,
詩仙自然也不能一點表示都沒有。
只不過,
李白這人一輩子都浪來浪去的,
好像也沒把杜甫這哥們太放心上。
他只給杜甫寫過2、3首詩,
其中一首的題目還寫的是《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看這話說的,見杜甫太瘦了,
李白就想說,寫詩都是些小事兒,甭想太多,整日愁眉苦臉沒啥必要。
看見沒,
李白絲毫沒在詩里說什么回應的話。
有人也說這可能只是李白對杜甫的調侃,
但其實仔細想想,
這又何嘗不是朋友間不經意的一次勸告,凡事都別太較真。
雖然上升不到什么深刻感情的高度,
但起碼也是對小杜同學表示一下關心。
灑脫點,順其自然就好,這很李白。
就算李白想照顧一下杜甫的小情緒,
但那種矯情的話也是他萬萬說不出的。
他給杜甫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和《沙丘城下寄杜甫》,
就算分別,
李白也只是寫“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啥也別說了,都在酒里。
李白這輩子都這樣,無論對誰。
想來也是,
畢竟李白和杜甫在相遇之時就不在同一個世界。
李白走南闖北朋友滿天下,
靠著自己天生的才情到哪都能招來粉絲兒無數(shù)。
而且他動不動就送別人詩,
《贈汪倫》《贈孟浩然》《贈從弟》《贈錢征君少陽》……
一路上贈給友人的詩數(shù)不勝數(shù),
就和留簽名似的,傲嬌的很。
給杜甫的那幾首詩可能也只是一時興起,
畢竟杜甫在李白心里也許也就是個聊得來的酒肉朋友之一吧。
最終肯定是要相忘與江湖的。
但杜甫從最開始就默默無聞低調寫詩,
只不過沒想到這一低調就是幾十年,一直也紅不起來。
不過對李白真的是沒話說,又是崇拜又是想念的,那感情,都快月亮代表我的心了。
雖然在給對方寫詩這方面,他們倆始終不對等。
但這也不能怪李白無情,應該就是性格使然吧。
不然怎么一提起李白就說是浪漫主義,
想到的都是白衣翩翩喝著酒出口成章的大詩仙。
一提起杜甫說的都是現(xiàn)實主義,心系百姓的憂郁大叔。
李白平時瀟灑慣了,
覺得你不錯可能頂多也就和你多喝兩杯酒。
而杜甫從小到大都是乖寶寶,不愛招搖,對誰有啥感情也都是掏心掏肺的那種,絕對至真至切。
所以,
他倆可能真的是性格不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