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在國慶假期也接近尾聲了,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是處在節后返程高峰期,大家也要從放松的假期中回到原本的生活了,估計很多人都會覺得假期太短,還想再多玩幾天,只要一想到馬上就要開始重復以前的生活,心中不免有些不甘和失落。
確實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已經毫無新鮮感了,有的只是枯燥和乏味,覺得它是毫無期待的。
心里壓抑到只想下一次的旅行可以快一點來臨,很多人應該在返回途中琢磨著下一次旅行是什么時候,該去哪兒呢。
我們對當下的生活無感,對倆爾一次的旅行卻是打滿雞血,一年的努力工作就是為了等待那一次旅行的來臨。
在旅行之前所有的生活都是一種準備,都是一種煎熬,這樣旅行回來后又開始煎熬,一年之后,又再來一次旅行,這樣魔咒般的循環重復更像是一種病態,我們應該有更新鮮健康的生活觀。
2.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一種想要逃離的情緒,這種逃離有對生活的不滿,也有對未來的追求。
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就產生了一種痛苦,而假期旅行就是我們能逃離這種痛苦最簡單便捷的方式,那是我們桎枯的心的一個出口。
看看國慶節那些街道、景區的人滿為患,就知道這些人想逃離原本的生活的心是有多么的強烈,我們對自己原本的生活是有多么的不滿啊!
真的是因為我們當下的生活太差了,還是我們思想觀念出現了問題呢?
好多人都容易犯一個錯誤,那就是不懂得珍惜:感覺當下擁有的生活是唾手可得的,體會不到它的可貴之處,毫無感恩之情,而對于那些沒有得到的東西,卻是心心念念,耗費了自己大把的時間和精力。
可是當下的生活才是我們生活中最真實的存在啊,而旅行假期只是其中一個概率極低的事件,平常生活占百分之九十九,而旅行只能占1%,你要為那1%無視99%的生活嗎?
眼下的這一天就是你余下生命中最年輕的一天,你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對待呢?
為什么要把心思放在那個遙遠飄渺的假期上,而不是用心來感受眼下這實實在在的生活呢?
3.
佛學中說:放下就是自由。
“貪”在佛學中是修行者的大忌,一旦產生了貪念,人的心便會開始浮燥。
人應該靜下心來感受自己當下擁有的東西,而不是想要的更多。人們對旅行的過份期待其實也是人性中的一種“貪”。
心一旦被貪占滿了,就沒有多余的位置來體會當下,當下生活便像失去色彩一般,毫無樂趣可言,這是對生活極大的浪費,是一種犯罪啊。
活在當下,才是最好的生活哲學。
只有放下心中的貪念,接受當下的生活,連那些不完美的地方也一并接受,我們才能獲得自由,就像胡適所說“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4.
蘇東坡在遭遇他人生中最大的轉折是“烏臺詩案”,出獄后他被貶至黃州,一個窮鄉僻壤。沒有以前在朝廷做官時的高官俸祿,生活拮據不堪,一家老小吃飯都成問題。
如果他一直懷念、一直放不下在朝廷做官時的優渥物質生活,以一種煎熬、苦悶的心情來面對貶謫后的生活,那我們肯定讀不到《大江東去浪淘盡》這樣的千古名句。
他來到黃州,自己下田耕作,在黃州城東的一塊荒地上種植蔬菜和水稻,解決了一家人吃飯的難題。
在勞作期間他體會到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心境,便想效仿陶淵明,做一個快樂的農夫,這才有了“東坡居士”這個雅號。
所以環境再怎么惡劣,只要肯用心去體會,也一樣能夠品償出生活幸福的滋味。
蘇東坡的文學造詣之所以那么高,離不開他隨遇而安、善于發現當下生活樂趣的人生態度。
5.
為什么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但是幸福指數卻不高,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沒有用心去熱愛自己眼前的生活。
總感覺只有買了大房子、賺了足夠多的錢、當上大老板才是幸福,這是人生的目標,但是我們人生大部分時間都是處于為了目標而奮斗的階段,我們不能為了達到目的地而無視了沿途的風景!
人生就是一場旅程,在旅程中的經歷才是人生的意義,而不是前方的驛站。
雖然國慶長假結束了,我們回到了以前熟悉的生活當中,但是只要轉變觀念,用心去感受身邊的一草一木,帶著感恩的心去面對當下的生活,相信生活一樣可以為我們帶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