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事先在心里計劃好的事情沒有能落實,一股焦躁的情緒在心底油然而生。這股情緒不期然地就通過言語發泄了出來,受連累的自然就是身邊最親近的人。盡管你很清醒的知道,這樣好像不對,但就是憋不住那股情緒。
是不是我們都是這樣,能對陌生人做到友善,但對身邊愛你的人,卻能冷語相向?很奇怪的事實,卻也是事實。
恰巧看到一位長者發的文章,大意是講:年關將近時,一幕幕不和諧的情景,關于親人、愛人之間的事情。無獨有偶,與今日自己的境況竟有幾分相似。不得不說,最可憐可悲也唯有此了:我們一邊不可自制地任由著情緒發作,一邊在心底譴責著自己這般無禮。
這樣的場景和表現,讓人想起了“情緒管理”一詞。想來,人是否成熟的一個標準便是,能否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了。無論遇到什么樣的情況,是悲,是喜,是怒,是嗔,還是怨,科學合理的方式,不應該是“遷怒”身邊無辜的人,而是應該找到一種方式化解。比如找事情來做轉一下注意力,或者走出家門,找個清凈的地方待一待,讓心里的情緒消散一下,應該都會有作用。
親人在一起的時間本就寶貴,莫讓自己的錯誤造成心里的悔恨。想想,看看:即使你給他們發了脾氣,守在你身邊的不照樣是他們嗎?這才是最讓人愧疚的地方!
腦海中粗略地記著,情緒這東西,你要敢于正視它,而不是無視,只有當你正視時,才有可能跨越它,不然“如鯁在喉”不時扎著你。
百度百科上說:情緒的本質是自我的追求,也是自我的安全及喜好,是圍繞著自我中心而產生的一種執著心。就像佛法里講的,我貪、我瞋、我癡、我慢、我疑等種種的“我”,這些都是圍繞著自我中心而產生,如果放下自我中心,就不會有情緒。如此看來,我們還是將“自我”放到太多的語境中去了,凡事都向“自我”之上靠攏,許多可能很簡單的事情,因為“自我”標簽的標榜,反而著了“情緒化”的魔。
一個成熟的成年人,應該要能注意到自己的情緒,正視自己的情緒,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透過靜心覺察情緒,在寧靜中傾聽內在的聲音,把腦中的“理性”拔除,讓內心深處的覺受浮出來,自然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從而歡喜自在。
情緒是感覺的一種,一個人跟情緒在一起才能身心合一,活在當下。新年降至,虔誠地祝愿你我都能有一個“好情緒”!
文|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