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口碑優秀且能在市場上取得優異票房的國產動畫片,像《大圣歸來》、《大魚海棠》等等,除去制作精良這個共同點以外,還有一個相通之處是,它們都是在中國文化的框架中,認真講述以中國文化為內核的故事,也就是說,這些作品,由表及里,都是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土壤的。比如《大圣歸來》是在西游故事的基礎上講不屈不撓、鋤強扶弱;而《大魚海棠》,則集合“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等先秦著作和傳說中的奇幻典故,講了一個知恩圖報和掙脫宿命的故事。而不論“西游”還是《莊子》,不論鋤強扶弱還是知恩圖報,它們都是中國本土文化中最優秀的成分。
《大圣歸來》、《大魚海棠》這些現象級國產動畫電影之后,即將在今年7月28日上映的國產動畫片《豆福傳》,同樣也是一部制作精良且善于運用中國文化經典元素的作品。
《豆福傳》制作精良,論其制作水平,即使將它放在好萊塢動畫電影序列中,也并不遜色。流水、草木、白雪、煙霧和落葉,這些元素單拿出來看,都因其精致而充滿美感,它們有機組成一幅山水畫,而偶爾出現在片中的小鎮全景,則是另一幅中國味道滿滿的風俗畫。
當然,影片中體現中國文化的要素,還并非僅是畫面,以及內容中像豆福初遇黑豆時的向京劇致敬的橋段。《豆福傳》里,尤其值得稱道之處,還有對中國古代修仙文化的借用和致敬。
影片開頭鋪設的大背景:西漢淮南王劉安癡迷仙術,集合豆類煉取仙丹,使豆子幻化為人形。
《豆福傳》之所以取劉安為引子,除了傳說中劉安是豆腐的發明者以外;還因為“雞犬升天”這一大家耳熟能詳的修仙故事,就是以他為主角的。
此外,更為重要的是,他曾與門人一起創作著名的古籍《淮南子》。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為主的,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以神仙為主角的傳說,像“女媧補天”、“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等,都是有賴于此書才得以保存下來。
《豆福傳》世界觀里嵌入組織創作過《淮南子》的劉安,隱含著向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仙道文化的致敬之意。
時至今日,中國傳統中的“修仙煉道”影響甚大。由此衍生而出的“仙俠”、“奇幻”類作品,無論是在電子游戲還是影視劇作品中,都大放光彩,如游戲《仙劍奇俠傳》、電影《捉妖記》等。
而值得一提的是,《豆福傳》中,推動故事前進的,除了其所設定的關于劉安的傳說以外,還有主角豆福本身的冒險味和隱喻味十足的仙俠之旅。
他登名山、求高人、鍥而不舍、不懼嘲笑,憑本身堅定的信念,迎著艱險,創建拯救小鎮、拯救蒼生的功德,完成屬于他自己的“仙路”,這種道路、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我們在《西游記》里見過、在經典游戲《仙劍》里也見過。
而需要著重說明的是,豆福在片中完成的修仙之路,不止是同類片中慣常所需的冒險劇情,實際上也隱喻著中國文化中通常的、具有普遍性的修行過程。
“修行”,指向于人生的起點終點、所來所去、使命歸宿,并不限于修仙,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儒、道、釋三家,于“修行”皆有涉及。而儒道釋的修行過程中,相通的步驟皆包括:持信念,不懼誹謗流言,如片中豆福被眾豆勸說、嘲笑,要他放棄修仙,卻終不改志;豆福被在山頂關押一段,則是照應修行中的“面壁破壁”,獨上高樓、衣帶漸寬,太史公所謂“文王拘而演周易”,貶謫龍場的王守仁須有他的陽明洞,宮本武藏也須有他的服刑之地天守閣,惟此,方能在孤獨寂寞中完成內向于心的旅程;而那個山頂上由陳佩斯配音的瘋癲神經豆,因其角色設定太過神秘,故我們可以將其視作豆福的另一面,即他內向于心的具化;《豆福傳》所設計的豆福見劉安,以及最后的決戰與拯救,則是映照了修行過程中的打破迷信與積累功德兩步驟。如此,囊括了修仙的傳統中所謂修行的幾大關節,都在片中有了具體的、隱喻式的體現。
雖然只是一枚豆子,但是其由外而內的磨礪,竟然如此讓人熟悉。這熟悉而勵志的部分,雖與修仙道路相通,但也更是片中傳統文化元素的升格。這種基于全片背景和世界觀的升格,讓影片在精致的中國風畫面的加持下,成為一部完成度極高的國產動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