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最前面的話:
這些文字是我看了資料后的一些梳理,所以與其說是個人認識不如說是拼盤。寫這些東西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可以輸出一些東西才算是真正的輸入吧,還有是我覺得既然我對互聯網醫療感興趣,那就試著去了解它啊!把它分享出來的原因是這樣的,首先是想接受別人的審閱,讓自己進步,其次就是,如果可以幫助像我一樣一竅不通的年輕人,我會很開心。
對互聯網醫療這個概念的理解:
顯而易見,互聯網醫療是指移動互聯網與醫療的結合,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互聯網醫療更應該寫成“醫療+互聯網” 即借助互聯網手段,實現醫療服務整體的數字化、移動化和智能化。互聯網只是為了更好地改善醫療現狀,促進醫療系統發展的工具和外部動力。
醫療行業的本質是六大要素的配置,包括:政府、醫院、醫生、醫藥、患者、醫保。而互聯網是通過“連接”和“智能”兩大工具,為產業創造新的增量市場。
從連接功能來看,互聯網對于醫療行業的滲透分為兩個階段:連接“信息”和連接“數據”。只有連接了數據以后,才能真正進入智能時代。
連接“信息”:主要是通過互聯網解決醫療行業的信息不對稱,分為院內(醫療廣告、線上平臺、網絡社群)和院外(醫療信息化)兩個市場。
連接“數據”:主要是連接醫療行業運轉過程中所產生的醫療大數據,進而對醫療六大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
互聯網醫療產生及發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傳統醫療積弊已久
首先,患者作為消費者本應處于優勢地位,但在實際的醫療活動中,處于優勢地位的是醫院。患者的劣勢地位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看病難。作為診療活動的實際實施者——醫生,人身綁定在醫院,賺到的錢與付出的服務不成正比,尤其是年輕醫生;
其次,這種傳統醫療的積弊也可以集中體現在當下門診就醫的幾大痛點:
1)醫療資源分配嚴重不均造成擁擠;
2)輕度病癥問診不必要的占用優質資源;
3)病患就診存在距離和時間上的限制;
4)非核心醫療機構醫生資源利用率不足。
那么互聯網醫療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第一,在分配醫療資源,解決醫療資源的不可及性方面,我們有一句話,要么把醫生送到病人身邊去,要么把他的能力送到基層去。北京、上海這些地區聚集了中國最頂級的專家資源,但把他們送到三四五級城市去是不可能的。會診是這個行業里面談了很多年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產品形式,但是到現在為止覆蓋面仍然非常小,核心的原因是不方便。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手機的普及,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會診發生在手機平臺,發生在病人的床前,而不是會診室。所以,互聯網醫療把醫療資源送到基層,是我們努力的重點,這是將來一個非常重要的可商業化的領域。
第二,我們幫助各級醫療機構,找到適合他們的病人,或者幫助病人找到合適的專家,就能夠盤活很多基層醫療設備、基層醫療的資源。這些基層醫療資源,在現在體系里有大量的閑置和浪費。所以我們做好分診和轉診工作,發揮互聯網的這種作用,將會盤活很多基層的醫療資源。首診在互聯網上是有風險的,患者在互聯網上告訴醫生早上起來肚子疼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到底是消化系統、婦科,還是泌尿系統的問題,即使有很多資料也無法判斷。所以,在互聯網上,首診主要發揮的作用其實是分診和轉診功能。? ? ? 第三,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醫院門診大廳里面聚集了三分之二的病人是復診病人,三分之一是新的病人。這里面存在巨大的機會,其實有一半的病人并不是每一次復診都需要來醫院,可以把復診場景搬到互聯網上。在線上了解病人的病情,并開具電子處方,可以節省整個社會的醫療資源。避免患者來到門診,也避免醫生花費至少5到10分鐘的時間去照顧這個病人。
互聯網醫療一開始就是沖著解放醫生的體制束縛,典型如春雨醫生的線上問診、微醫集團的互聯網醫院,為醫生提供公立醫院外的連接患者醫療需求的工具平臺。其他各個互聯網專科慢病管理平臺也大都利用工具和社區聚攏醫生和患者后,進一步發展線下診所,如糖尿病的微糖、生殖領域的愛丁醫生等。“互聯網+”的鯰魚效應也促使政府加快出臺鼓勵醫生多點執業乃至自由執業的政策。
直接原因:利好政策和資本的涌入,尤其是投資與互聯網發展的各個階段的關系非常密切,就像是雞與蛋的關系。下面我將對這個原因進行重點分析:
1)2014年是互聯網醫療開始的元年:
改變投資局勢的,是2013年下半年以來醫療領域的一系列政策利好。
2013年9月28日,《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其中提出“非禁即入”,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凡是對本地資本開放的領域,都要向外地資本開放。這使得民營資本進入醫療健康領域的“玻璃門”有望打破。
2014年2月,《關于醫師多點執業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開始征求意見,作為醫改重點內容的醫師多點執業有望進一步放開。
2014年5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于發布《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其有望在今年10月份或2015年元旦前后落地,該辦法欲推行的新政中即包括處方藥可在網上銷售。同樣在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將推動公立醫院改革這一要務放在首要位置,并硬性規定了各項任務的具體完成時間。而據媒體報道,2015年公立醫院改革將集中出現大動作。下一步,國家將大力改革公立醫療機構的人事薪酬機構,明確提出將醫務人員從單位人轉向社會人。
根據Rock Health的報告,2014年整個互聯網醫療的投資總額超過了40億美元,相比于2013年增長了125%,是3年前的四倍,并且幾乎超過了過去3年投資額的總和。這些投資涉及258家公司,達到293筆,平均單筆投資額達到了1400萬美元。年度國內最大事件應該是掛號網獲騰訊領投融資1億美金,因為掛號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它在互聯網中是底層的,叫入口;有了入口之后,才有了生態。除此之外,騰訊也出資7000萬投資丁香園,應該是看中了丁香園豐富的醫生資源。2014年還有一個重要事件就是春雨,春雨醫生解決的是清問診的問題。
2)2015-2016年在寒冬中發展:
? ? ? “資本寒冬論”主要出現在2015年下半年。2015上半年國內互聯網醫療領域的風險投資額達到7.8億美元。就拋開2014年的機器大型股權案外,2015年半年其實已擦后果2014年全年總額。
? 我認為根本原因是2015年投資人發現沒有商業模式,發現就醫模式等沒有很大改變,那么他們就會對這些互聯網醫療企業的變現能力產生懷疑。要知道,以春雨醫生為代表的移動醫療輕問診模式,帶給了市場最大的想象空間,但在醫療核心的缺失面前和變現的壓力面前,這種想象空間變成了懷疑。
另外國內股市的崩塌。資本開始收緊也是重要因素。互聯網企業只是眾多斷了資金來源的初創企業的一個類別,前期的瘋狂燒錢模式(O2O為甚)難以為繼,裁員、轉型乃至解散成了初創企業的關鍵詞。但是,醫療作為一個很難被互聯網改造的傳統產業,一個已經有所成效的明星企業依然在寒冬中得到大筆投資平安好醫生A輪融資5億美金、春雨醫生D輪融資12億元、壹藥網D輪融資10億元等。此消彼長,創業創新企業開始減少,從當年新成立獲得投資的企業數量這一創業活躍度指標來看,已是實打實的寒冬困境:2016年1-8月只有20家互聯網醫療新創企業獲得融資,而2014年、2015年全年分別是178、144。眾多企業在這一階段沒有什么實質性突破,活下去可以說是主要奮斗目標了。
3)互聯網醫療2.0時代
? ? ? 如果說,1.0時代是以咨詢等醫療周邊業務為主,而2.0時代則開啟從事在線診療和開具電子處方的新紀元。代表性事件應該是好大夫在線獲得騰訊領投的2億美金。在好大夫在線融資成功以前,這塊已經快兩年時間幾乎沒有獲得新融資。其他互聯網醫療平臺級的,只有微醫、就醫160等少數公司獲得了新的融資,其他的多家平臺,自2015年以后,大多融資都處于無法Close的狀態。很多體量小一些的互聯網醫療公司,為了獲得資金血液,估值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好大夫在線成功獲得融資的源頭應該要從2016年4月,好大夫在線與銀川市政府簽約共建智慧互聯網醫院算起。那一刻開始,好大夫在線就獲得了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正式轉型成為一家互聯網醫院,從疾病咨詢領域正式進入疾病診療領域。互聯網醫院是互聯網醫療2.0時代的核心嘗試,是要把互聯網平臺切入到整個醫療的核心,那就是看病,開藥,用上醫保,從而實現變現。好大夫互聯網醫院的成功落地也離不開銀川市政府的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從2017年開始互聯網醫療逐步進入理性發展階段。具體表現包括:
頭部企業不再片面追求業務覆蓋量,而更多的開始注重業務成長性和轉化率;
所謂的細分領域的賽道之爭基本上結束,之前的掛號、問診、分診、患教等被視為商業模式和核心競爭力的細分領域,被證明都只是局部創新,各企業最終的選擇仍是多道并舉;
賽道之爭的實質是入口之爭,而入口之爭的實質,就是實力的比拼。誰能有更雄厚的資本,更廣泛的渠道,更強大的連接能力,以及在產品、技術和服務方面更成熟的體系,就有望在互聯網醫療的入口之爭中,取得先機;
互聯網醫療正在逐步回歸實質,通過互聯網實時連接醫患的“在線問診”,也正在一步步工具化,既是醫療服務實現的手段,也是醫療數據的管理平臺,還是新興技術的連接渠道。
互聯網醫療企業的分類
(1)? 根據以患者為核心還是以醫生為核心。在現階段以醫生為核心的產品會更有利,因為現在醫生還是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但是,以患者為核心應該是互聯網醫療真正的關懷所在,但在目前可能更多只是作為理念,但未來最好可以達到這種中心。不過,圍繞醫生,醫院,病人這三個要素的關系組合,確實存在很多不同的企業:
1)醫生-患者連接:春雨醫生、好大夫在線、平安好醫生等網上輕問診模式,以及名醫主刀、會診幫等專家飛刀模式,看中醫等移動門診模式;
2)醫院-患者連接:掛號網、就醫160等線上預約就診模式,以及后續跟進的公立醫院app及微信公眾號模式;
3)醫生-醫生連接:丁香園、醫聯等醫生社區模式;
4)患者-患者連接:抗癌衛士、水滴互助等患者互助社區;
5)醫院-醫院連接:全域醫療等云會診模式;
6)藥企-患者連接:健客網、康愛多等B2C醫藥電商模式;
7)醫院-藥企連接:領健信息、藥品終端網等SaaS模式。
(2)? 根據流程角度拆分:從就醫前、就醫中和出院以后三個環節來看,這三個環節上都有很多痛點。同時,也可以按病種來分,可以按場景分,按不同的實施方案,院內、院外分,下面以就醫前,就醫中,就醫后為例來說明一下互聯網醫療企業可以做什么:
? ? ? 1)就醫前:感覺到有點不舒服,想問一問醫生,但是不想去醫院,就有了春雨醫生。
當決定要去醫院的時候,不知道要去哪一家醫院,就有了很多能夠幫助選擇醫院的企業,包括幫助掛號的企業,掛號網、華康全景、就醫160。
2)就醫中:當踏入醫院的一刻起,又有很多可以改變就醫流程的企業,原來我們去醫院一個很大的問題,掛號排隊兩小時,和醫生見面十分鐘,如果是和陳教授這樣的專家可能時間會更少。見完十分鐘以后,醫生讓你拍個片子,在那兒再等20分鐘,把片子拍完,再等幾十分鐘、幾小時、幾天不等獲得檢驗報告,然后再回到醫生那兒拿處方、排隊交錢,這個過程不僅效率比較低,而且也浪費了很多時間,這樣就出現了很多改造醫院流程的公司。你可以在手機上能夠把掛號、拿片、付費等等環節都能夠在手機的移動終端上做。現在很多企業在做這塊院內流程改造。
3)就醫后:院后管理:再往后見完醫生以后還有一塊很重要的,很多病是回家以后需要醫生提供一些指導、服務、幫助,這就是大家常說的慢病管理,這塊做的人就更多了,因為大家都看到這塊是很大的金礦,在這塊里面又催生出很多既有普遍性診后回訪的公司,也有重度垂直的。可以想象到中國所有的大病,從得病人數超過兩億的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到接近一億的糖尿病,到老年性疾病、呼吸道疾病,只要是患病人數超過幾千萬,就有一個很巨大的市場,就有人在這里面做互聯網醫療的創業。這使得這個行業就變得非常的熱鬧,僅僅是糖尿病的病人的診后隨訪的企業我們就見過不下五到六家,高血壓也是一樣,其他的慢病病種非常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