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稀有分第六
般若班《金剛經(jīng)》第九講
主講人:格薩仁真
首先把上次沒講完的地方給大家講一下(上次講到一個地方,我那天沒有看懂,沒看懂就沒有講,今天重講一下。)那天講到第五章的最后一頁,說:“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它說色身是相,法身是性,那我們的色身是顯出相來嘛,我們的法身是我們的本性,所以它是這樣說的:“色身是相,法身是性,一切善惡,盡由色身,不由法身。”它說一切善惡都是我們的色身來做的,法身是不會做的,不做善的,也不做惡的,它說的是對的。(有的師兄我看他們的經(jīng)文剛好寫錯了,把這個色身和法身寫錯了,所以師兄,你要把他調(diào)過來。現(xiàn)在我講的這個是對的。)
“色若作惡,法身不生善處,色身作善,法身不墮惡處。”這個話說的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說我們的色身作了惡了,那我們就要去惡道了,這個眾生它去餓鬼道了,那它的法身也跟著它去惡鬼道,他去了地獄道、畜生道,那他的法身也跟著它去了相應的地方;如果他做了善業(yè)呢,來到人道、天道、阿修羅道,那同樣他的法身也跟它來到相應的道。法身是跟著色身跑的,色身去到哪兒,每個有情的法身也會跟著他去到相應的地方。
我們今天講第六個——正信希有分第六。
前面佛講了那么多的話,須菩提聽了以后有他有疑問,他就問佛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須菩提他看佛前面講的般若智慧,還講的真如自性和空性的道理,可是(佛講的)這些話是非常不容易理解的,即使容易理解,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須菩提就有這樣的疑問了:世尊啊,你前面講的這個經(jīng),所有的眾生,聽聞了這樣的章句,他們能不能生實信呢?(得聞如是言說章句——這個地方他問的只是前面佛講的這一部分,般若智慧的這一部分,還有無相的道理這一部分,不是所有的佛法。)因為這是不容易的嘛,是吧。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佛又說,須菩提啊,不要這樣說,過了五百年以后,有持戒修佛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過了五百年以后的這些眾生(佛祖如來釋迦牟尼佛涅槃了以后過了五百年,這些所有的后代,包括我們現(xiàn)在這個時代,即是后五百歲。)他們還能生信心!為什么這樣的時代的人,對佛說的般若智慧能生信心?為什么會這樣呢?
“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佛說這些眾生他們看到這個經(jīng)典后,能夠生敬信,是因為他們以前在非常多的、無量百、無量千這樣多的佛跟前種了善根,所以他們聞到了這樣的言說章句能夠生信心。
這個,慧能大師這樣解釋:“于我滅后,后五百歲,若復有人,能持大乘無相戒,不妄取諸相,不造生死業(yè),一切時中,心常空寂,不被諸相所縛,即是無所住心,于如來深法,心能信入,此人所有言說,真實可信。何以故?此人不于一劫二劫三四五劫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億劫,種諸善根,是故如來說,我滅后,后五百歲,有能離相修行者,當知是人,不于一二三四五佛,種諸善根。”
這個地方,慧能大師他是按佛的話來說,他說過了五百年以后,還有人能夠持大乘的無相,(這里所說的戒律就是行為的一種規(guī)則和準則。)這樣的人以無相為戒律(所有禪宗的大師都是以無相為戒律的,禪宗的大師解釋經(jīng)文的時候,他都是講自己的自宗的。),他是說“持無相戒,不妄取諸相,”對所有的相都沒有執(zhí)著,不取相,不造生死業(yè)。“一切時中,心常空寂,”這樣持無相戒的禪師們、大圓滿、大手印、還有大中觀,所有的這些大師他們的心都是空寂的,常在空寂的狀態(tài)下。“不被諸相所縛,即是無所住心。”他們的心都是無所住的,所有的佛教的成就者,四種類的成就者,他們?nèi)际亲≡谶@種無相、心無所住的狀態(tài)中。正因為他們能心無所住,因為他已經(jīng)做到了,已經(jīng)領悟了,所以他才能信的。
我們現(xiàn)在大家的信呢,都是一種理論層次上的信。這個地方六祖大師他說,這些人已經(jīng)心無所住了,所以他才能做到信如來的法,不是說個個都能信,那我們現(xiàn)在的信,是在思考、理解的層次上來信的,所以這種信還是有點不同。真正“心能信入”是因為他能行入,所以他也能夠信入。六祖大師說了,心能夠行入無相這樣的人是可信的,為什么可信呢,他后面說了道理:“此人不于一劫二劫三四五劫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億劫,種諸善根,是故如來說,我滅后,后五百歲,有能離相修行者,當知是人,不于一二三四五佛,種諸善根。”無量百千萬億劫種諸善根,接下來,大師他解釋了什么叫種善根。
他說:“何名種諸善根?略述次下:所謂于諸佛所,一心供養(yǎng),隨順教法,于諸菩薩善知識師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長之前處,常行恭敬,承順教命,不違其意,是名種諸善根;于一切貧苦眾生,起慈悲心。”
前面那一段是說了,在所有的佛菩薩善知識上師喇嘛跟前種善根,恭敬承侍這樣來做,第二方面是對一切貧苦眾生。前面講的這些,是在非常尊貴的上師喇嘛跟前,第二個是對普通的眾生,他說:“于一切貧苦眾生,起慈悲心,不生輕厭,有所需求,隨力惠施,是名種諸善根。”這是對貧苦眾生的。我覺得一個佛教徒對高貴的人要尊敬,對普通的大眾也應該有一顆慈悲的心。有的弟子對很尊貴的人非常尊敬,對貧苦的人很少關心。有的人他卻特別關心貧苦的人,就像迦葉尊者,他經(jīng)常慈悲貧苦的人,他曾經(jīng)到一個窮苦的病重的老媽媽跟前化緣,老媽媽給他一碗粥喝,那碗粥應該是非常臟的,一般的人很難喝下去,但是迦葉尊者還是把她那碗不干凈的粥喝下去了。還有一種情況跟須菩提尊者一樣,須菩提尊者他化緣專門找富人(有錢人家),所以世尊說他們兩個都不好。有的呢特別想到富人家,有的呢,專門想到窮人家,說明他們的心不平等。所謂的平等心,對貴人要好,對普通的老百姓也應該好,不只是這些,對各種各樣兇惡的人也要好。佛說這樣的人心平等。
“于一切惡類,自行和柔忍辱,歡喜逢迎,不逆其意。”對那些特別兇暴的人,對一些特別蠻橫的人(世界上有各種各樣蠻橫的人),要柔和忍辱,沒辦法,他們蠻橫,我們只有“柔和忍辱,歡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發(fā)歡喜心,息剛戾心,是名種諸善根。于六道眾生,不加殺害。”它說了很多個對境,前面講了對尊貴的上師們,講了對可憐的眾生,之后又講了對特別兇惡、暴戾的人,下面又講了對六道眾生,怎么對六道眾生的呢。“不加殺害,不欺不賤,不毀不辱,不騎不棰,不食其肉,常行饒益,是名種諸善根。”這就是六祖大師解釋的什么叫種諸善根,講了各種各樣的情況。
接下來六祖大師他解釋了什么叫信。這個地方的信心是信般若智慧的信,不是普通的,是信大乘般若智慧的信心,所以大師在解釋這個話的時候,也是從信般若智慧的方向來講的,不是講整個佛法的信心,這個地方講的信心是一種不共的信心,講的是對般若智慧的信心。他說:“信心者,信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煩惱,信般若波羅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第一個講了般若智慧能除一切煩惱,第二個講了般若智慧能產(chǎn)生一切出世間的功德,不是世間的功德,是出世間的,成佛、成阿羅漢、成緣覺佛、成菩薩這樣的功德。還有“信般若智慧能出生一切佛”,一切佛都是從般若智慧里出來的,“信自身中佛性本來清凈,無有染污。”這個地方是不容易的,我們要信自己身中佛性本來清凈,沒有污染。本來就是清凈的,沒有污染,這個是不容易的,師兄,沒有看到之前你要信。
我自己之所以信佛法,之所以來學佛法,之所以這么多年堅持下來了,真的是因為看到了《金剛經(jīng)》,所以一直在堅信自己是有真如自性是的,雖然以前沒有找著,但是一直有這樣堅定的信念:一定是有的!所以學到今天,堅持到今天,是因為有這樣的信心,然后在上師的指導下,慢慢慢慢地看到了、找到了,那這個時候的信,跟以前就有點不一樣,這樣的信心是很真實的,因為真的看到了。以前我自己沒看到,你要叫我信我也信,可是因為找了半天沒有找著,心里還是有一點犯疑惑的,找了十多二十年還沒有看到。人嘛,找一個東西找了十多二十年,慢慢的會沒有信心的,不只是我們,你看佛菩薩都會沒有信心的,無著菩薩以前在山洞里修行,修行了五年,什么也沒找著,他下山了,后來遇到了一個因緣,他又回去修了五年,修了五年什么也沒看到,他又沒有信心了,他想算了,又走了,結果下來后,彌勒菩薩給他示現(xiàn)了一件事,他看看發(fā)現(xiàn)是自己的意志不堅定,決定再回去修,后來又上山去了,結果第三次學學學,學了一陣子,還是沒有學會,真的是心灰意冷了,二十年過去嘍,這個人的一生黃金的時段都過去了,你想想,比方說從二十歲開始學,學了二十年,五六十歲了,如果還沒有找著的話,真的會失去信心的。所以呢,學佛是不容易的,人家說了么,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殿外,學佛三年佛在天邊,我剛學的時候有這種感覺,真的真的是特別的難,后來慢慢自己學學學,幸好有上師的指導,上師佛菩薩的加持,自己還看到了一線曙光,可是真的是不容易。因為我們是凡夫嘛,雖然有真如自性,可是想看到真的是不容易的,師兄!所以我們要好好學。如果你從凡夫過渡到看到了真如自性,那就信了,真正的信了,而且看到了自己的真如,也看到了所有的眾生有,我們有思想的人,都有如來藏,最后看到的是這樣的一種(情況),所以他說了“信自身中佛性本來清凈”,這個前面的你信不信?還是認為離自己遠著呢?是吧,這句話離我們自己每個人很近,很貼近的,所以你要信,“信自身中佛性本來清凈,無有染污,與諸佛佛性平等無二。”和佛的佛性平等無二,但是我們要開顯出來真的是要好好的學的。
“信六道眾生本來無相”這句話呢,本來無相,真的是要明心見性的人才能領悟,他說了六道眾生本來是無相的,本來是解脫的,可是眾生沒有找到如來藏,所以本來解脫的眾生因為執(zhí)著,而不能解脫,你要找到真如自性了就是無相,沒有找到真如自性還是有相,還是會執(zhí)著的,但是如果一旦返本還原,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了,六道眾生本來是無相的,不需要把這個“我要無相,我要無相”這樣去說啊、做啊,這個不需要,你找到了并住在真如自性里面,就是無相了。
“信一切眾生盡能成佛,是名清凈信心也。”大師說的清凈信心有這么多的解釋(你看一句清凈心,信般若智慧需要有這么多的解釋。),“信六道眾生本來無相,信一切眾生盡能成佛,是名清凈信心也。”前面那么多的信心,合起來才叫清凈信心。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這個地方是《金剛經(jīng)》的經(jīng)文,我們再看看六祖大師是怎么解釋的。“若有人于如來滅后,發(fā)般若波羅蜜心,行般若波羅蜜行,修習悟解,得佛深意者,諸佛無不知之。”他說這樣的人,凡是修佛,他發(fā)般若智慧的心,入般若智慧的行(一個是發(fā)心,一個是入行。),這樣的人修行悟解,深刻地領悟到了佛的意,所有的十方諸佛無不知之。有這樣心行這樣行的人諸佛全都是知道的,十方諸佛菩薩一看就知道,有了這樣的行,真的是好像(和佛菩薩)是一家人,親人與親人之間互相認識的一樣。為什么?因為般若智慧就是佛行,就是圣人行,不是普通的眾生了,所以這樣的人就像被慧眼看見了一樣的,彼此都會看見,諸佛菩薩馬上就知道了還有這樣的人。
“若有人聞無上法,一心受持,即能行般若波羅蜜無相無著之行,了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行了這樣的行就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了。無我者,什么叫無我相?這個大師以前解釋無我相解釋過很多次了,但是這個地方他講的這個無我相是非常究竟的,大家看“無色受想行識也”。什么叫無我?無色受想行識,無我相是這樣的,標準的行持無我相是這樣: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無色受想行識,這些全部都空掉了,這樣的話叫無我相。無我相是很不容易做到的,無色、受、想、行、識,全部無了叫無我相。無人相,什么叫無人相?你看大師他解釋說了“了四大不實,終歸地水火風也。”看到自己的四大之身,自己的色身四大和合,不是實有的,最終土歸土、火歸火、水歸水、風歸風,最后都是沒有了,這個色身最后會消失的、沒有的,這個叫無人相。無眾生相,什么叫無眾生相?“無生滅心也”,大師他說,什么樣的人無眾生相呢?沒有心生,看不到心生,也看不到心的這種生滅相,生出來的心看不到,滅了的心也看不到,心沒有這種生滅相,看不到心的生滅相,只看到一個如如不動的真如自性在那里,不是看到這個念頭起、念頭沒、念頭起、念頭沒……不是看到這樣,看到的是覺性里面,看到覺空不二、悲空不二、智空不二的這種狀態(tài),這種就叫做無生滅心,就叫無眾生相。無眾生相,無生滅相,心無生滅,只有一覺和照,還有只有覺、正、凈,這是按照我們漢傳說法。按照密宗的說法就是覺空不二、明空不二、悲空不二這樣的。
“無壽者,我身本無,寧有壽者。”沒有了色受想行識,我們的身體空了,沒有這樣的身體哪里還有這個身體的壽命呢?看不到這樣的相,只有一個覺性、覺照,只有一個既定在這里,覺性的既定在這里。
“四相既亡,即法眼明澈。”這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都亡了,都空掉了,沒有了,這樣的狀態(tài)叫什么狀態(tài),就叫法眼明澈的狀態(tài)。
“不著有無,遠離二邊,自心如來,自悟自覺。”你看他說了,這樣的人就是說不著有不著無,遠離空遠離有,空有兩邊,遠離好壞,所有的事情兩個兩個的,沒有這樣的概念性的思維了,邊中、好壞、高下、大小,沒有這樣的分別心,叫遠離二邊。自心如來,自悟自覺,自己心里的覺性看到了自己,自己領悟到了自己叫自悟自覺,覺性自己看到自己,自己心里的如來看到了自己,這樣的返本還源了叫自悟自覺。
“永離塵勞妄念,自然得福無邊。”無法相者,這個地方以前說的是四相,色、受、想、行、識;色、聲、香、味、觸法……要離開這些相。至此佛又說了一個新的課題了,叫無法相。那我們看這個無法相六祖大師他怎么說的,他說了“離名絕相,不拘文字也。”比方說我們說法,各種各樣的佛法都有,所有的佛法都是要我們做四類,就是四圣眾。佛法全部的內(nèi)涵就是教所有的眾生出輪回,做四種圣人,這就是佛法。我們是要依靠著佛法最后自己領悟,找到一個方法,相應地達到四種圣人——佛、菩薩、緣覺佛、阿羅漢這樣的果位。佛法全部都是引導我們到這四個果位的,到這四個果位的這些所有的教授、教誨就叫法。但是這個地方佛叫我們不要有法相(無法相)。他說的是什么意思?說了你真的是要學懂佛的思想的內(nèi)涵并且要應用它,不是說你天天學天天學,學學學,學了你又不用,這個就叫法相了。把佛法學成知識放在那里不用,這樣就不行。這好比你說我要做一道菜,我的這道菜怎么好吃,色香味怎么怎么好,營養(yǎng)怎么怎么好,可是你老兄一個都不吃,一碗都不吃,我們說一半天,最后自己沒有吃,沒有吃的話沒有營養(yǎng),自己餓死了,就這個道理。還有比方說游泳,我拿著這本手冊天天看,天天看這個文字讀得滾瓜爛熟了,可是一下水呢不行了。所以說不要執(zhí)著這種法相,也不要執(zhí)著非法相。佛法這么好,是這么好的教你入四圣道的法,你不學,卻要去學世間的六道眾生的輪回之法,難道你寧愿學個(比方說)天法,投身到天道去,選擇一個比四圣低品位的地方?我想不會吧!
不執(zhí)著法相,也要不執(zhí)著非法相,什么叫不執(zhí)著法相?佛法你學懂了它的內(nèi)涵了,會用了,那這就叫沒有法相了。如果你天天讀經(jīng)讀經(jīng)讀經(jīng)……,一點都不用,那就要叫法相了。什么叫非法相?佛法你不學,你非要去學其它的東西,學了其它的亂七八糟的,比方說學其它的這個宗教那個宗教,而那些東西比起佛法來檔次低得多。我是實話實說,我不是個什么宗教的大人物,只是隨便說說,所以我說了好的你不學,你學了那個不好的,比起佛法來檔次要低的法,比方說你投生到天人道上的法,投生到一個什么仙人的法,搞不好還到阿修羅道去了,還有投生在人道,稍微不注意還到了六道的其它地方去了。那這樣的法,這些非法的話,其它的外道都有,那些法都是個個說得很有道理的,看著也是挺好的,那這樣的話就更不能去了,非法更應該舍了。
以前我的老總是個猶太教徒,有一天請我到他們家去吃飯(我對所有的宗教都是很尊敬的),人家的信仰嘛。他在吃飯的時候要念經(jīng),那些,他做的時候我什么話也不說,我也合掌恭敬地聽他念。念完了以后他很歡喜,他一看這個同事和別的同事不一樣,他在念猶太教的那些經(jīng)的時候我很恭敬,因為我覺得所有的經(jīng)文、一切善法皆佛法,對我來講任何的有感恩心的、謙虛的這些東西我都是恭敬的,但是我恭敬并不等于我要皈依它、我要學它。后來他就給了我一個猶太教的光盤,他說:“你好好地學這個,非常好。”我回去也打開看了,是英文的,那里面的英文寫得簡單,內(nèi)涵又非常好,文字非常的優(yōu)美,我是從那個角度來看的,看了幾天,因為工作忙就不看了。后來那個老總他說:“你干脆跟我皈依猶太教得了。”我說:“我信佛教,不信其它的,我除了佛教以外其它的我不信,但是謝謝你。”我們是好朋友,但是我也很尊敬他的宗教,不說人家那個怎么樣,但是我自己知道“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所以就是這樣。所以這里說了不應該著法相,你看佛說了,彼不應該做非法相,佛法你都不依,那你去依外道那不就傻了嘛。
佛又說了:“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這個地方六祖大師剛才這個文字還沒有讀,沒有讀他的文字,但是他的意思我給大家講了。)所有的佛法,我們皈依的法都要好好的研究,研究透了就要去用,研究了,理入了,行入了,行入完了以后就行了,如果沒有行入,只有理入,那就叫有法相了,如果我們佛法不依了,依外道了,那就叫取非法相,佛說了,不能取法相,也不能取非法相。
六祖大師這個地方解釋說:“取此三相,并著邪見,盡是迷人,不悟經(jīng)意。故修行人不得愛著如來三十二相,不得言我解般若波羅蜜法,亦不得言不得般若波羅蜜行,而得成佛。”
你看這個地方他說的這個話是非常準確的,所有的取相、取法相、取非法相全部都是邪見,全部都是迷人。(沒有通達般若智慧的人,不通若智慧的都叫迷人。)這是大師的原話,不是我說的。迷人是不悟金剛般若智慧的意思。他有個要求—:修行人不得愛著如來三十二相。就是不能貪著如來的三十二相,也不得說我們解了般若波羅蜜多法,同時呢,你看這個“亦不得言不得般若波羅蜜行,而得成佛。”前面他說的是法,后面他說的是行,他說如果沒有般若智慧的行能夠成佛,這樣的說法絕對是不對的。為什么他說得準確呢?大師把里面非常細微的差別都給解釋出來了。他說我們自己不能說我理解了般若波羅蜜多法,說這個法就叫著法相了,可是你也不能說我沒有般若行就成了佛,這樣的說法也是錯的。一定是入了般若波羅蜜多的行才可以成佛的。后面那個就是他摒棄了非法相,因為有般若波羅蜜多行,所以可以成佛,他就舍棄了非法相,是因為這些大師是入了般若智慧之行,才可以成佛的。一個是行,一個是法,師兄,這個地方非常準確。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這里六祖大師這樣解釋:“法者,是般若波羅蜜法。非法者,生天等法。”(生天等法)是生到天的法,我們這個《金剛經(jīng)》的法是什么,是般若智慧的法,什么是非法呢?是生到天人、阿修羅、其他仙,這些是非法。“般若波羅蜜法,能令一切眾生過生死大海,既得過已,尚不應住,何況生天等法,而得樂著。”說了我們?nèi)绻冒闳舨_蜜多法渡過到了彼岸了,我們的智慧到達彼岸了,那這個法你已經(jīng)會用了。就好比你已經(jīng)學開車了,就不用看教練書了,除非你還要去當教練,給學生教學,還得這樣看。
這段經(jīng)文佛說得非常流暢,一路讀下來,心里覺得特別的順暢,特別的開心。法尚應舍,自己渡到彼岸了,會用般若菠蘿蜜多行了,已經(jīng)入行了,入行了你還天天去看這個書?!,當然如果理入行入兩方面都好的人是非常好的,佛說不執(zhí)著,是要你不執(zhí)著文字,你會說還要會做,兩個都會,這樣的人真的是好,又會做又會說。有的人會做不會說。就像以前很多的人去問法,被求法的老師說:“我會做,但是不知道怎么說。”在莊子的書里,講孔子等人出去求道的時候遇到各種各樣的人,那些人就是這樣的,還有皇帝去求法的時候,老師都會說:“我們只會做,不會說。”所以呢,法都不應該執(zhí)著,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達到彼岸了,法就舍掉了。法都要舍,更何況是非法的東西,外道的東西!生天啊、生這個生那個的更應該舍棄,因為他們檔次低,達不到佛法這么高的層次,這么高的境界。我們學佛法的時候,自己要知道自己是在學什么樣的法,這樣來學。
dent-count:2.?]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