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哲學家就是整天在家對著書架和窗戶發呆?看看德謨克利特吧,先后在雅典學習哲學、在埃及學習幾何、在尼羅河的上游研究灌溉系統、在巴比倫向僧侶學習如何觀察星辰,學了一圈兒,花了十幾年,然后在故鄉阿布德拉擔任執政官。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與現在物理學中講的原子不是一回事,這是要務必知道的,否則將對這位哲學家產生很多誤解。
德謨克利特:約公元前460—公元前370
身份:被稱為“笑的哲學家”,平和深刻、熱情似火。古希臘早期各自然哲學流派的集大成者。被馬克思和恩格斯譽為“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捌叫惺澜纭崩碚摰南闰?。
貢獻:在留基伯的基礎上,真正將“原子論”發揚光大,從而創立了原子論的阿布德拉學派。其學說為星系形成理論、熱力學第一定律等現代科學打下基石。區分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并認為在感性認識不能把握的領域,理性認識能夠。在天文、地理、數學、物理、生物、醫學、邏輯學、認識論、倫理學、心理學、政治和法律等領域均有深入研究。
背景:德謨克利特出生于海濱城市阿布德拉,屬于古希臘東北部色斯雷地區,公元前五世紀時是個大商埠,海外貿易發達、經濟文化繁榮,德謨克利特出生于富紳之家,得此便利,從小就見多識廣。德拉克利特童年時恰逢希波戰爭結束,伯里克利文明肇興,他對奴隸主民主制一直服膺,等到他的人生壯年(大概在公元前420年左右),雖然經過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沖擊,古希臘文明依然煥發著奪目光彩,德謨克利特的科學和人文精神也同樣流行于當時。
(一)
公元前423年的一個夏天,上午,阿布德拉的一個街頭。按照事先約定,德謨克利特準時來到留基伯身邊,兩人開始沿著街道向奈斯托斯河沿岸走去,藍天、白云、山巒、屋宇、綠樹、青草,一幕幕躍入眼簾,讓人感到如此壯麗和生動。
正值盛年的留基伯,沒想到能在阿布德拉收到這樣一個弟子,師徒二人無論是性格還是思維方式,都是那么地相似,留基伯欣慰于傳承有人,德謨克利特開心在有這樣博學善于思索的老師。
“德謨克利特,關于‘原子’,你是怎么理解的,說說看吧”,留基伯笑著問道。
“老師,這個概念,顯然和此前所有的哲學觀念都不同,我指的是,這種概念的綜合性,以及概括性方面,都已經將我們的認識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面”,德謨克利特平靜中顯出一種激動,因為他已經意識到,自己正參與這種動人心魄的概念的構筑,“關于世界起源于何物、何處,自從先哲泰勒斯正式提出以后,智慧的人們不斷給出自己的答案。水、火、土、木等元素,或者它們的種種搭配,或者像畢達哥拉斯的抽象的‘數’的組合,但仔細想想,這些只能解釋萬物的一部分,遇到更加廣闊浩瀚和繁復細微的世界,也就無能為力了。幸好,老師您提出了‘原子’這個概念?!?/p>
“雖然是我首先提出‘原子’的概念,但我必須得承認,這是在對前人的繼承上形成的。我在愛利亞生活過,聽過芝諾的演講,愛利亞學派對我有深深的影響,尤其是巴門尼德,他利用抽象的方法,從表象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范疇“存在”,并認為“存在”是真實的、不動的、非創造性的而又有限的,是“一”,且連續不可分,并可以被思想,是他第一個自覺使用邏輯論證的方法,使哲學向理論化體系化的方向發展。而芝諾,他的‘連續’與‘離散’、‘一元’與‘多元’等蘊含著悖論的范疇的提出,也給了我很多啟示。當然,我并不完全同意他們的觀點。比如對巴門尼德,我就認為他的‘存在’應是一直運動的,而且是不連續的,只有不連續的‘存在’存在,‘連續’與‘離散’才能夠以‘悖論’的形式存在”,留基伯頓了一下,“是不是有點繞?”
“不,沒有,還好,老師”,德謨克利特笑著說道,“請您繼續說吧!”
“呵呵,好的”,留基伯繼續講道,“在愛利亞的時候,就有人問我,‘原子’的概念是如何具體提出來的,但他們沒有意識到,一個真正新穎的概念,雖然要從前人那里汲取思想,但也必須有自己的創新,這個提出來的過程,一般不會以清晰的慣有的邏輯形式出現,而往往是以一種迥異于前人、但又契合事物根本規律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比如說‘原子’這個概念,雖然我借鑒了前人,但‘原子’概念本身所蘊含的‘永恒運動’、形狀和數目都是無限的等特性,是我發現的。至于是如何發現的,那是一個很綜合的過程,其中涉及到借鑒、包含了經驗,同時也含有一種直覺,這種直覺帶有一種綜合性,總之不是毫無來由提出來的?!?/p>
“嗯,這個過程確實不是依照一般的邏輯”,德謨克利特接著又問道,“老師,您不僅提出了‘原子’這個概念,同時您還提出一個‘虛空’的概念,請問這兩個概念之間有什么關系?”
“它們兩個其實是相互依存的,這在前人看來是不可能的。你還記得愛利亞學派的觀點吧,他們只承認‘存在’是存在的,而對于‘非存在’的存在,他們是矢口否認的?!?/p>
“‘非存在’是如何存在的?您能不能解釋一下呢?”德謨克利特不解道。
“我所說的‘不存在’,并不是一無所有的意思,一無所有當然不存在,這是毋庸多言的。我是將有聲有形之物所占據的空間稱為‘不存在’,也就是‘虛空’,但虛空并不是一無所有?!摽铡畲蟮淖饔镁褪菫閷嵲诘奈镔|提供存在和運動的空間。”
“我們無法知道這個空間里包含什么,但也不能因此認為空間里一無所有,可以這樣理解嗎?”德謨克利特問道。
“哈哈,不錯!”留基伯開心地答道,弟子在解析問題方面很嚴密。
“那么這一切的發生是偶然的嗎?像您曾經說的‘原子落進虛空并相互結合就形成許多世界;當它們體積增大而運動時就產生各種星體’,這樣的過程是大自然偶然發生的嗎?”德謨克利特繼續追問。
“不”,留基伯堅決地回道,“這些過程,包括大自然和人類所有的過程和行為,都是必然發生的,其中包含著一種‘必然性’!至于這種‘必然性’是如何發生的、何以存在并影響這個世界的,我還在繼續探索中,呵呵,好了,德謨克利特,談談你對‘原子’的理解吧?!?/p>
“不敢,我只是偶涉皮毛,還請您多指導!”德謨克利特的語氣既謙虛又充滿敬意,“‘原子’的概念是由您正式提出,其所蘊含的種種特性,您已經有了深入闡釋,我一直嘗試著進行理解,但理解得還很淺?!?/p>
“不要這么說,德謨克利特,按照你的理解,但說無妨。”留基伯鼓勵道,他早就看出來,這個弟子有自己的想法。
“那我就不揣冒昧,請您多指導了!”德謨克利特說道,“老師您強調了原子的永恒運動性、數量和形狀的無限性,并提出世界的形成模式:從世界的某一區域開始,許多形狀各異的原子被帶進這巨大的虛空。它們聚合后形成一個漩渦,在其中彼此沖撞,圍繞中心旋轉匯聚,然后日月星辰形成并沿著各自的軌道運轉,萬物就這樣鋪敘和展開了。我的想法是,為了更加詳細地了解各種物質的特性,有必要對組成它們的原子進行新的審視。原子要永恒運動,其自身必然是最微小、以致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只有這樣,才能和無限廣大的宇宙相反相成、彼此律動;既然是最微小,那么原子的種類只可能有一種,也就是說,所有的原子都是同質的,只是在大小、形狀與排列上有所不同。至于這些原子以什么樣的方式組合,組合成什么樣的物質,這里面既有必然性,也有非必然性的一面。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那么多凌亂的事物因何而生了?!?/p>
“德謨克利特”,留基伯停下腳步,看著弟子說道,“雖然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相信,以你的游歷、你的勤奮和悟性,一定可以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我們都是在解釋萬物,以我們有限的生命和目前還不太完善的知識,誰能真正發現自然的蘊奧,這可能需要不斷地探索吧。”
“老師,‘原子’概念的提出真的很不簡單,這些天我仔細想了想,其中蘊含著米利都學派的本體論,那是人類第一次發出萬物的本原是什么的疑問,從而開啟了后人不斷深入探索的空間,‘原子’則是對具體物質的抽象與提升,更具有概括和涵容力;愛利亞學派首次確認了‘存在’的存在,但認為‘存在’是連續、不可分和靜止的,又是‘原子’將其分離并運動起來,同時又將‘存在不能從非存在產生,也不能變為非存在’的原則置換為原子和虛空永恒不滅、‘存在’與‘非存在’、原子與虛空的統一。”
“而你,德謨克利特,你將恩培多克勒所謂的多元多質的元素提煉為一元同質的‘原子’。為了研究這些一元同質的原子如何構成萬物并產生運動,你又汲取了畢達哥拉斯關于‘數’的觀念。雖然我對你的觀點持保留意見,但不得不說,你是能夠博采眾長、認真思索的。如果我們的理論能合而為一,那么‘原子’就將具有‘無限性、不可分性、運動性、不連續性、獨立性和必然性’了?!绷艋⑿χf道,“好了,今天就到這里,我要去會一個朋友,咱們改天繼續聊吧!”
“好的,老師!您慢走!”德謨克利特送別留基伯,獨自又沿著河岸走了一會兒,他看著汩汩流去的河水,和徜徉天際的白云,再想想自己從前的游歷,頓感大自然的變動不居和人生的不斷發展似乎也有相映之處,如果說自然是“大宇宙”,每個人就是一個“小宇宙”,相互之間既有區別,又有牽系。然后很快整理思緒,因為他在下午還有一個面對公眾的演講。
下午,在阿布德拉的一個神殿外,德謨克利特開始給公眾們進行演講。
“今天之所以沒有選擇在神殿里進行演講,是因為這和我要講的內容有關”,德謨克利特微笑著看著大家,很快笑容斂去,代之以嚴肅而認真的表情,“我首先想要對大家說的是,人類是大自然的產物,而不是由神靈創造出來的,是我們憑借自己的雙手逐步創造出社會文明,而不是靠神的賜予和幫助?!?/p>
人們紛紛交頭接耳,議論著演講者的話,但很快又安靜下來,想聽他繼續講下去,因為他們知道德謨克利特不會隨便做判斷下結論,他肯定有自己的理由,先讓他講完。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世上根本不存在神”,德謨克利特語氣堅定。
“難道神是人們想象出來的嗎?如果沒有神,萬物如何生長,日月星辰由誰推動?”身旁有人大聲問道,大家的眼神中充滿不解,甚至是疑慮。
“所謂神靈”,德謨克利特頓了一下,認真地看著大家,“其實就是原始人面對著讓他們感到敬畏的大自然時臆想出來的一種‘影像’。世界是由原子和虛空所構成,我們的靈魂是由原子組成,一旦這種原子分離,靈魂自然也就隨之消失?!?/p>
“那我們憑什么來感知和理解這個世界?也是靠那些原子嗎?”又有人問道。
“是這樣的”,德謨克利特望著大家,“首先我們要知道,萬物之所以能被我們看見,是因為從它們那里不斷流溢出來的原子形成了‘表象’,這種‘表象’作用于我們的感官和心靈,于是我們具有了感覺、產生了思想。”
“如果完全依靠‘表象’,那我們豈不是很被動?”有人不解。
“確實不能完全依靠它。我們要知道,‘認識’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種。感性認識是初級階段,由我們的感官來察知。但感官并不能察知一切事物,例如原子和虛空就體察不到,這個時候就需要理性認識來協助。”德謨克利特環顧大家,接著說道,“構成這個世界的是原子和虛空,它們是永恒運動、一直存在的,萬物因此生長和繁榮。我們用感性認識去體察其表面,用理性認識來深入其核心,以此來順應自然、創造生活。”
“您的這種理論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具體幫助呢?”前排有人問道,“相信您也一定看到了,現在財富的分配很不均衡,失業的人比以前更多,人人都想著發大財,您應該能夠看出來?!?/p>
“我雖然在這里生活得時間不長,但也已經覺察到貧富的差距了,我想,這與城邦制,與我們的民主政體并沒有太大關系,當然,現有的體制肯定需要進一步改進。我們真正的問題,是缺乏一種‘適度’的精神和言行模式。剛才我提到了‘原子’,大家知道‘原子’是如何體現‘適度’精神的嗎?”
“……”大家面面相覷,“這問題也太跳躍了吧。”
“大家應該聽說過畢達哥拉斯吧?”德謨克利特問道,看到有不少人點頭,于是繼續說道,“畢達哥拉斯認為,我們的生命在本質是有序的,也即和諧的,至于無序的部分、不和諧的部分,那是種種因素造成的結果?!m度’就是他所說的有序與和諧,推而廣之,一個家庭、一個集體乃至一個社會,都要秉持‘適度’的精神,你們說是不是?”
“話雖如此”,前排又有人說道,“可要找到這個‘適度’的點,談何容易,找到后再去竭力遵循,就更不易了?!?/p>
“確實不容易,但值得為此付出努力!不是嗎?”德謨克利特笑著望向大家,“好,今天就講到這里,大家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隨時來找我?!?/p>
人們漸漸散去,德謨克利特送走了最后幾個問問題的人,晚霞已將天空照映得十分溫和。
傍晚的時候,阿布德拉依然燈火通明,富商巨賈仍在這個海濱城市交通往來。在自己的住所,德謨克利特心潮澎湃,不僅是因為白天和老師的那番對話,還有下午自己在演講中與聽眾的交流。事在人為!雖然目前這個城市乃至這個國家仍有種種不足,但只要群策群力,就一定會有轉機!想到這里,他露出了愜意的笑容,阿布德拉的夜晚如此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