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57年(乾隆22年),乾隆皇帝下旨,關閉除廣州以外的其他通商口岸。在這一閉關鎖國的政策之下,廣州成為了當時唯一與海外通商的窗口。
當地一些民間畫師,采用了西方繪畫技術,繪制了很多反映中國風土人情的畫,流傳到國外。這些畫被后人稱為“外銷畫”。它們大大滿足了西方人對中國的好奇心。
現在,繪制外銷畫的畫師已經難以考究,但這些畫卻具有極大的文化收藏價值。在《街頭巷尾》中,編者收集了140多幅外銷畫。
通過它,我們不但可以了解,清朝末年的中國老百姓,過著怎樣的生活;還可以接受中華民族風俗韻味的熏陶。
《街頭巷尾》經由“領讀文化”整理,將清末的部分外銷畫分成三個主題:行業生計;民風民俗;萬物雜耍。
一、行業·生計
人們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充滿智慧的中國人,能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分化成一個行業,并且能把每一個行業都做得非常精深。
在《街頭巷尾》里,提到了70個行當。這些行當,現在大部分已經消失,但在當時,它們就是老百姓養家糊口的技藝或生意。
比如,“鍍金作”。
金色,從古至今都代表了富貴。而在清朝,金色與黃色都是皇家專用,普通人最多用赤金或者紫金這些偏一點的顏色。
于是,許多人就喜歡請鍍金匠人,把自己的首飾或者衣物附件,鍍染上一層紫黃色,以表富貴之意。由此,“鍍金作”就形成了一個行業。
剃頭
舊時的老人常說,學會剃頭,一生衣食無憂。為何?因為每個人都需要理發呀。
以前不像現在,滿大街都是理發店啊發廊啊沙龍啊。那時候,給人理發的師傅都是挑著剃頭的工具,在街上邊走邊喊“剃頭啦”;又或者手中拿著個叫做“喚頭”的響鐵,有節奏的敲著。那么,需要理發的人就會喊他過去。
除了手工技藝,外銷畫中還有很多描畫貿易的。
例如,“打糖鑼”。
這是一種小本生意,商人沿街擺賣或者挑擔叫賣各種各樣的糖果、棗糕、紙人、泥馬。直到現在,在廣州的上下九和荔枝灣,還有人沿街叫賣“雞公欖”。
傳真
所謂“傳真”,并非現代把文件傳遞到別處的傳真,而是一種古時的畫像技藝。
在古代,還沒有普及照相的時候,如果有人去世了,他的家人就會請傳真畫師來到家里。傳真畫師看著躺在床上的已經去世的人,就能畫出去世人的面容。
這種畫像叫做“喜容”,或者“小像”。
刷戲報子
現在,我們把街上亂貼的廣告叫做“牛皮癬”。但以前大家要通知個什么事情,比如尋人廣告、商品廣告等等,都是把寫了信息紙貼到大街墻上的。
各個戲園的戲班怎么輪唱,也會把節目預告貼到街上去。那么,專門給戲班貼廣告的工作就叫“刷戲報子”。
當然,官府如果要通緝什么人,也是這樣貼的哦。
賣花樣
除了男人,女人也會上街去做買賣,比如“賣花樣”。婦女用彩紙(一般是紅紙)剪成各種樣式的圖案,到市集售賣,顧客買花樣去扎花或者繡花。
在《街頭巷尾》中包含的70個行當里,還包括釘鞋、捻線、寫春聯、推背、賣彈弓、行醫拾糞、送報等等。
二、民風·民俗
中國的民間風俗,大多與迷信有關,往好處討個吉利。
比如,“化百家銷”。
有些人家的嬰兒生來孱弱,家人擔心他養不活,就會用紅紙包上一百包茶葉,送去給各個街坊鄰家,換取一文錢,或者換一些零碎布頭。
換來的錢給嬰兒做一個銀銷(用銀打造的小飾物),換來的布給嬰兒做一件“百家衣”,寓意小孩長命百歲。
鋪戶開市
大年三十的五更時分,各家鋪戶就會焚化紙做的錢幣、糧食、神馬等東西祭神;然后放鞭炮、跪拜磕頭,以求新年開市大吉大利。
即使到了現在,許多鋪戶依然傳承這個習慣。
看風水
風水師捧著羅盤,在新建房屋到處走動,選擇屋門安裝的位置等等,保房屋所住的人能夠趨吉避兇。除了看新房子,風水師還會看安葬先人的地方,選定下葬日子和時辰,以求祖先保佑子孫后代。
拾煤核
窮人家里有時候連生火的煤都沒有,他們只好到街上,去找別人家燒剩的煤灰;然后用小木棒撩動,找出一些沒燒完的小煤核,回家再燒一次。
在《街頭巷尾》中,共有45張關于風俗的外銷畫,包括狀元游街、富人舍粥、道士化緣、粘報恩單等等。
三、玩物·雜耍
中國人是很會玩的。不管是城里人還是鄉下人,也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都曉得人生需要樂子。這些樂子,有純屬娛樂,也有可以賺錢養家。
耍猴
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耍猴”。主人發出指令,只要猴子照做,就能得到食物。耍幾個動作下來,主人就會端著盤子,繞著圍觀的人群,請大家掏錢,多少不計。
即使到了現在,在一些城鎮里,依然會看見耍猴人和猴子出來營生。
吞劍
一些走江湖賣武藝的人,在街上擺開攤位,先耍上一套拳腳功夫。等人們圍觀起來后,就拿出看家本事——吞劍。
當然,“吞劍”的目的是為了掙錢謀生哦。
耍百丈旗
大人或者小孩都喜歡玩這種游戲,厲害的還可以玩出高級花樣去掙錢。
顧名思義,“耍百丈旗”就是用一條幾丈長的帶子,拴在一根小竹子上面,上下、前后、左右隨意揮動,只要不讓帶子繞在自己身上,就可以一直玩下去。
耍火流星
這種游戲比較危險,必須經過專門訓練,否則很容易燒到自己。玩法就是在一根繩子的兩頭,拴著鐵絲球,球里放點燃的炭,然后舞動起來。兩個火球流動出的火影,特別漂亮!
移鏢刀
所謂“移鏢刀”,就是飛刀。
一人站在木板前面,另一人站在離他在十幾步遠的地方,向他飛刀。要求刀子挨著皮肉,但沒傷到人。這種危險的游戲,如果飛刀人沒有精湛的眼力和手勁,是極其危險的。
在《街頭巷尾》里共提到26種民間玩耍,包括耍耗子、賣琉璃喇叭、斗蟈蟈等等民間游戲。加上前面所講的行業生計和民風民俗,這本書中的外銷畫,基本涵蓋了中國的各種民間文化。
這些畫到了海外,就是當時的西方人了解中國的最直觀的東西。而到了現代,這些技藝與游戲已經消失了一大半。
如今,我們通過翻看這些外銷畫,得知百年之前老百姓的生計,也獲悉清朝末年整個國家的文化氛圍。
雖然現在的“街頭巷尾”與以前已經大不相同,但我們仍然能在這些舊時畫中,尋味到中國的民俗傳承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