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曾經看見有人這樣形容,許巍和樸樹是流行樂壇最讓人心疼的兩個歌手。
說這話的原因,是因為兩人在音樂上都才華橫溢,令人激賞、令人期待,然而同時,這兩人內心的敏感、脆弱,以及面對生活壓力的無措,常令人為之擔心不已——他們都曾經受過抑郁癥的折磨。
所不同的是,樸樹的壓力更多來自于他對自身完美的要求以及如何在做明星和自我之間獲得平衡,
而許巍則飽嘗了在美好理想和殘酷現實之間反復顛簸的滋味,
他的人生,就像在他一鳴驚人的《兩天》中唱到的:“我只有兩天我從沒有把握,一天用來希望,一天用來絕望?!?
01
從16歲愛上搖滾開始,這個桀驁不馴的少年就一直在自己的夢想道路上追尋馳騁,并立志唱紅全國,飛向世界。
1994年秋天,26歲的許巍獨自踏上了從西安開往北京的列車,帶著自己的作品,來到了紅星音樂生產社。
這家公司推出了鄭鈞、簽約田震而出名,他認為簽約了就會馬上發專輯,就會過上好日子。
第二年春天,他如愿接到了紅星音樂的簽約通知。
然而在合約的限制下,許巍處處碰壁,自己堅持的音樂,沒有多少人理會,連生存都差點成了問題。
如此隱忍了三年,1997年,他終于發行了第一張個人專輯《在別處》。
其中的大部分歌曲都創作于初到北京的那幾年,要名沒名,要利沒利,帶著些純粹、痛快,也帶著些灰暗和憤怒。
夢想總是以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實現,有時,我們會因此而讓自己與世界和解,有時,我們會陷入新的困惑之中,你會看到更多的風景,也會迷失在這風景之中。
也許便是因為《在別處》這張專輯寄予了許巍過多的厚望,發行后所帶來的巨大落差讓許巍陷入了抑郁之中,
對于純粹的音樂創作人,對于年輕的許巍來說,也許以為只要把作品做好了,就一定能獲得大眾的接受,落差讓人產生自我懷疑,便是在這種狀態下,許巍每天早上起來聽著U2、披頭士,吃著百憂解,創作了第二張專輯《那一年》
《那一年》錄制時間是1999年,發行時間是2000年,依然是不溫不火。
很多年后,許巍回顧前塵說:“第二張專輯是我人生中非常值得紀念的一張專輯,那是我抑郁癥的產物,我會過很多年,還會把他拿出來聽?!?/b>
那一年,他開了第一場個人演唱會;
那一年,他留著長發,青澀而不善言語;
那一年,他在歌中唱:“在生存面前那純潔的理想,原來是那么脆弱不堪。”
也是那一年,他陷入了抑郁的痛苦之中,一整夜一整夜睜著眼失眠,他每天去看心理醫生,邊吃安眠藥邊錄專輯。
每天萌生一萬個想要自殺的念頭,然后再用一萬零一個活下來的意念戰勝它。
此后更是雪上加霜,公司倒閉,在北京混不下去回老家開雜貨店,去爬山遭遇大風雪......
2002年,歷盡千辛萬苦的許巍漸漸在苦難中找回了自己,并再次回到北京,換了新的公司,發行了第三張專輯《時光·漫步》,也把他戰勝病痛的勇氣帶入了作品當中。
和前兩張專輯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仿佛揮揮手告別過去,告訴每一個聽歌的人,明天會更好。
02
許巍的歌,總是這樣簡單卻直入人心——那種滄桑感十足的聲音,踏著鼓點,在質樸平實的文本間穿行,仿佛早已把萬水千山走遍,歸來仍是少年。
當年的許巍,也是如此——16 歲那年,他開始練習搖滾樂、接觸吉他。
當時,他的夢想,是組一支全國最牛的搖滾樂隊,紅遍世界。
然而,現實總是骨感的——幾年后組建的樂隊,僅僅 9 個月,就因為經濟壓力各奔東西;
孤軍北上的許巍,在音樂圈沉寂了好幾年,做過幕后、發過專輯,始終默默無聞。
最難的時候,他身無分文,自己也不會做飯,抱著只剩兩根琴弦的吉他,哭得像個孩子。
但即便如此,他從未放棄過音樂,即便被生活錘煉過無數次,在他的歌聲里,依然沒有那種垂頭喪氣的挫敗感,只有溫暖純真的笑容和如海的胸懷,伴著歌聲,拂去了身上的灰塵,堅定前行。
也正是那些灰暗的“曾經”,成就了如今的許巍。
2014年7月,許巍帶著他的“藍團”去了英國,他自掏腰包,做了名為《在那搖滾的故鄉》的紀錄片。
紀錄片拍攝全程耗時35天,他們從英倫出發,去利物浦、曼徹斯特、到愛丁堡。
這一段行程,他參觀了披頭士的工作室,來到利物浦洞窟酒吧進行了半個小時的演出,見到了滾石的唱片制片人。
這是許巍年少時就夢想的旅程。
當他把刻有“許巍xuwei”的磚頭,隆重地鑲在利物浦洞窟酒吧前的名人墻上,他開始叫自己“音樂行者”。
騰訊為這部紀錄片做了一期專訪。
他們問他:“英國之行,讓我感受到你是一個音樂家,一個藝術家?!?/p>
許巍回答說:“我希望我是,但是差得太遠了。那么多偉大的音樂家,還有藝術家,我就希望一直當一個學生,做一個腳踏實地的人?!?/p>
這是許巍的朝圣之旅,50歲的他,帶著虔誠的向往,行走在搖滾的故鄉,他變得越來越平靜,越來越淡然。
這一生繁華過世,他依然擁有信仰,對世間心懷敬畏,他似乎從未被俗世所浸染。
許巍,和許巍的音樂,賜予我們的是掙脫現實的力量。
多少人聽著他的歌曲潸然淚下,多少人借由許巍的聲音得到撫慰,多少人在他的歌詞中重新找回青春的模樣。
音樂的行者用他走的每一步告訴我們,當你奮力掙脫出捆綁的枷鎖,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身體感知每一處風景時,夢想,或許就在不遠的前方。
03
沒有什么能夠阻擋
你對自由的向往
天馬行空的生涯
你的心了無牽掛
《藍蓮花》
《藍蓮花》這首歌,由許巍作詞作曲并演唱,發表于 2002 年。
原本,這是他寫給玄奘法師的歌,他為這位孤身走我路的堅定行者,寫下一了段頌詞,而我們這些后來者,則在字里行間滲出的禪意里,聽見了自己追求夢想的腳步聲。
沒有波濤洶涌,沒有山巒起伏,沒有悲喜交集,整首歌平靜而高遠,就將一朵靜默無言卻散發著溫暖光芒的藍蓮花,指引著每一個身處彷徨之中的人,穿過幽暗的歲月,找到腳下的路。
我們都是人生的行者,難免會遇見“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但只要心中有光,總能遇見柳暗花明的時刻。
媽媽坐在門前,哼著花兒與少年
雖已時隔多年,記得她淚水漣漣
那些幽暗的時光,那些堅持與慌張
在臨別的門前,媽媽望著我說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
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
2016年3月18日,由高曉松創作詞曲,許巍演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刷爆了朋友圈。
聽眾們對這首歌褒貶不一,有人把它歸為“又是一首雞湯歌”,我卻很喜歡這首歌——許巍蒼涼的嗓音,依舊充滿故事,高曉松的才華,在詞曲創作中也展露無疑。
高曉松經常在節目中提到:“生活不應該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p>
當在我們被物質裹挾,在攀比中獲得幸福感與挫敗感,整日忙碌而不知為何的時候,多么希望有那么一會兒,能夠清醒地享受此刻正在“活著”的感覺,即使,只有一首歌的時間。
這個世界,有太多人只看到眼前的茍且,但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片空地,留給未曾到過的詩和遠方。
瞬間的停留?
無論歡樂和悲傷?
我已不會再回頭?
只是自在向遠方?
也來不及感傷?
如此難舍的美麗
?縈繞我腦海
《此時此刻》
2012 年發行的《此時此刻》里,他所表達的,依舊是音樂作品中一以貫之的疏離和自由。
宇宙何其浩瀚,我們這一生,會遇見無數的人,經歷過無數次歡喜與悲傷。
但過去已然過去,未來還在遠方,人生是一場不可回頭、只能前行的旅途。
我們所能做的,只有擁抱此時此刻的每一個瞬間,堅定地朝前方走去,在這趟旅途的終點,總能找到心中的光芒。
除此以外,在他生命中占據最大分量的,依舊是音樂。
無論是曾經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的許巍,抑或如今功成名就、淡泊名利的許巍,他始終懷揣著一顆自由、簡單的心,心無旁騖,用最專注的態度,寫下那些閃閃發光的旋律與字句。
胸中縱有萬千溝壑,生活終是靜水深流。
世界紛擾,夢之所系,始終是音樂。
專注創作,只為最執著的堅持。
忘我排練,只為最純粹的初心。
他,一直都是那個專注寫歌的少年,相信音樂能夠溫暖人生,照亮生命。
???end???
我是音樂人物記
歡迎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