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 long ago,我給自己貼的標簽是“互聯網寫手”,混跡于文學論壇,也在平媒發表稿件,那還是遙遠的1998年。
然后轉平媒編輯,轉網媒管理,轉產品經理。
所以我最擅長做的產品是內容向與工具向,有這個內容基因嘛。今天講講我做產品時,對內容定位與運營的一些理念。
⑴旅行POI
傳統做POI的方式是點評,參考大眾點評網,但在旅行POI方面的效果并不滿意。
第一,相比美食與住宿,以景點為主的旅行POI的點評角度更復雜得多。景點根據規模大小,可評價的“點”有可能特別多,還得計入季節因素影響,以及各種小攻略小貼士。好的點評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給讀者提供參考,然而傳統的點評方式很難做到角度多變,還容易因前排的角度雷同而錯過重要的tips。
第二,審美各自不同,無圖便無真相,尤其苛求圖片的拍攝質量。
第三,旅行點評是特別需要情緒的事情,旅行中無暇點評,旅行過后一段時間懶得點評,窗口期極短,所以不容易運營出來優質點評。而普通點評一方面是角度單調,另一方面容易抒情,感動自己,卻對他人價值為零。單純地表達“好/不好”的情緒,細節乏味,參考價值不高。
所以從一開始,我對POI點評的做法就是“從游記中抽取內容”。為自己而寫的游記,關于POI的介紹更生動,質量更高,同時能便捷地提取優質圖片。
蟬游記從第一個版本開始,就實現了“游記數據自動結構化”,從數萬篇游記中抽取內容,自動填充POI點評。積累了一年后才發現,無法用算法來整理POI下的結構化數據,那些碎片實在太雜亂了,畢竟是游記里的段落啊。
然后我下了個狠心,用編輯團隊硬碰硬。
我和Quake設計了一個強大的后臺,快速處理每個POI下的碎片,數十萬的游記碎片。每條碎片由n張圖文,n段文本構成。編輯要做的事情是:
1、第一輪篩選,挑出有價值的碎片
2、排重,每個角度只選擇1-3條最新最好的碎片
3、精簡,僅保留碎片中最好的圖文,剔除冗余部分
4、分組,將碎片按主題分為2-8組,給每組起一個小標題
5、標簽,給每條碎片起一個幫助閱讀的小標簽
6、延伸,從相關POI里調用碎片過來,比如“附近去處” “本區概覽”
最后,每個POI下面都會有5-30條精選出來的,各自表述不同,角度不同,圖文并茂的碎片點評,全面到一個剛去過那里的旅行者也會驚呼:“他媽的竟然還有我不知道的這種事情”。最終效果嘛,你去蟬游記App上看看旅行地主頁就知道了,可讀性和實用性領先同類產品。
但這個套路的缺陷也很明顯。
首先是人力成本高,最多的時候有11個強悍的編輯做碎片重組。因為人力成本高,所以無法及時更新最新的游記碎片,得先開全目的地再說。(用戶也可以直接查詢未處理的原始碎片)
其次是高度依賴游記,冷門景點和國內爛景點在游記中很少出現,無法用這種方式來處理,只能留空。
最后是管理成本高,招聘到如此優秀的編輯已屬不易,管理他們盡職盡責地長期做碎片重組這件事情則更加不易。
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來做POI下的碎片重組,當初拿到攜程的投資,一部分原因也是展示了碎片重組的思路與效果。然而就在幾個月前,我又下了個狠心,徹底放棄了碎片重組……
蟬游記獨立生長已無可能,編輯團隊事實上成為了攜程的內容供應商,干爹需要的POI不僅僅是熱門景點,意味著我的團隊無法提供完整的數據支持,而干爹作為大平臺,對點評數量也有更高要求。于是攜程改用傳統的“用戶點評”方式收集POI點評,效果相對差一些,但POI覆蓋面與更新速度都有保證,從蟬游記導入的碎片便可有可無。畢竟“碎片重組”是我為蟬游記定制的內容運營方案,無法推行到攜程這個體量的產品上去。
所以,今年下半年我只能中止碎片重組計劃,用新的方案來替代。放棄一年半的積累雖然可惜,這經驗依然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