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面前,有時覺得每日寫作是一件多么幼稚、無聊、又蒼白的事,尤其是在遇到困擾之時。但因為寫作又會讓自己感到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了屬于自己的內心空間,有屬于自己對生活的不同感受。因而常常是在這兩種之間徘徊。
近段時間發現,簡書閱讀量有明顯下降,從三位數降到兩位數,似乎回到了剛入簡書時的水平。說實話,我早已不在乎所謂的閱讀量了。很多情況,閱讀量并不能說明什么。可是,對于日更一年余的作者來說,不知道怎樣來說這種心情,我想到尷尬一詞。因此才把它說出來。我想知道原因?
第一意識覺得是不是自己寫的越來越差了?以致讓讀者失去了胃口?這種懷疑是隨著堅持寫下來而強烈。開始是無所謂的,沒有這種懷疑。這也表明我寫作的初心發生了一些變化。
再就是想到是不是互動太少了?如今每天都會寫的,發到簡書上。除了有幾位簡友一直有留意閱讀外,相對其他作者就很少了。
還有是不是簡書作者一直處在“更新換代”的情況中?我所了解的有,之前有好些簡友都沒寫了,或寫得不那么勤了。
而我還一直在寫。也有比我更“勤”的作者,不僅敬佩,也是學習的榜樣。
有人對堅持日更覺得好笑,是不對的。我認為不為日更而日更,堅持寫作練習,對熱愛寫作,堅持夢想是有必要的。刀不磨要生銹,何況得讓自己先成為一把刀。在下沒有好辦法,只有且“堅持”了。
想想閱讀量在這個時候下降,到底是因為什么呢?是不是能說明什么?這才是我關心的。
寫作已成為一種習慣,或者說是一種生活方式,一定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影響。比如觀察,比如經常在想寫作這件事。
也愈來清晰的認識是:不管到達哪里,不管結果是什么,寫作一定會保持下去。
因為,我需要寫作!我想是這樣的。目前,更重要的是把寫作當作一種敘說,傾訴,交流。當然,主要是通過和自己。一旦不這樣,淤積不梳理,我就會感到不舒適,好像生活就亂了。
在這一點上,寫作能讓人保持清醒。不斷鞭策自己,完善自我。
我有時會這樣認為,優秀的作家一定是善良的,是這個社會良好的種子。他不會干壞事,不會傷害別人。他是對自己有要求,有品質有信仰的人。
也就是說,一個優秀的作家三觀是正的。
朋友們有沒有發現,有很多寫作者寫出來的東西,表達出的思想觀念是有待商榷的。
我們要表現的,宣揚的是什么?一定是真,善,美,我想是這樣的。這就是作家與社會的關系。到了一定時候,賦予他承擔的責任。而不是胡說八道,傾倒錯誤的價值觀。
你所寫的,于己于人要有益。
說到這,我想閱讀量下降,大概是我寫的,還太自我,小我。如果是這樣,我想需要時日,在前進的路上,逐步精進。另外,就是一再希望能有老師高人出現,給我指導。
有時會因為寫作,沉浸在思想的理想之中。就是說想得多干得少,寫得多讀得少。
確實在很多方面是處在這樣的狀態。
比如今天讀到林清玄一文中講到的一個故事。一個青年問禪師:怎樣才能富有?禪師對他說,要處處為他人著想。青年做到了,處處利他,忘了自己,甚至忘了自己想要富有的愿望。后來,有利的種種都來到青年身邊,自然成了富有的人。
我也常常想成為富有的人啊!可我卻做不到“處處利他”。甚至有時討厭“他”,遠離避之。出于一種狹隘的自我保護之中。我想,我的生活是陷于一隅的,是沒有全然打開,并充分利用發揮能量的。
有時覺得自己現今的日子過得“苦”。常用熬字來形容。孰不知比我痛苦的人,更辛苦的人,不知道還有多少。我這時回頭觀照一下:幾十年來,雖也受過些各種苦,但終沒有大風大浪大苦大難,也算是極幸運。平安健康,應該時常感恩才是。
我深知自己的不足啊,心甚不安。
如果說一切都有定時,有它的模樣,我祈愿它是一幅有著色彩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