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本書很偶然,對于有臉盲的我一開始實在不太認識朱迅,只是依稀記得央視主持人里好像有這么一個人。和董卿很像,但沒有董卿知名度高。今天選擇為大家分享這本書,并不是說作者的文采有多么好,里面的故事有多么傳奇勵志(不過也很勵志的),而是這本書里傳達出來的價值觀和為人處世的態度,值得我們慢慢去感悟與思考。
本書的作者朱迅我們都知道她是央視著名主持人,卻鮮有人知道她早期還是一位演員,演過一部文藝電影《搖滾青年》。《阿迅》是她的隨筆集也是她的自傳,記錄了朱迅青澀無憂的童年,艱苦的留學,從童星到清潔工,從花瓶到花旦,從“海待”到“接盤俠”,進入央視,成為著名主持人,結婚生子,和疾病斗爭等等悲歡記憶。
《阿迅》以時間線從作者的小時候講起,北京姑娘,排行老三,出生在一個文化家庭,爸爸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的高才生,在新華社做駐外記者,媽媽畢業于金陵女子大學中文系,良好的家庭和學術氛圍奠定了朱迅良好的性格。這一部分的經歷是有趣而溫馨的,有三姐妹之間嬉笑怒罵的手足之情,還有和姥姥之間隔代的祖孫情。
當朱迅的姐姐們相繼離開,朱迅也要出國留學,姥姥雖有不舍卻十分通情理,眼中看不見猶豫和憂傷,“沒關系,老不離家是貴人,少不離家時廢人。我在這兒看家,等你們回來。”簡單的幾句話一個神態,一個飽受苦難,柔中帶剛堅強的老太太形像躍躍紙上。每當看到這種隔代溫馨的場景,我就會想起自己奶奶,曾幾何時她也會在我們上學離家時默默地目送,靜靜地等候,只是現在再也看不到奶奶,也聽不到她的一句“回來了,餓了沒?”
接著作者講敘了自己在日本的留學經歷。和二姐住在狹小的出租屋,為了學費和生活費去餐館打工。出國留學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家里比較有錢,吃穿不愁的那種,還有一種是家庭條件一般,需要自己掙學費和生活費的。之前看過一本《成都姑娘李莉莉》里面也講了作者留學法國的故事,和那本書的故事不同,朱迅的留學生活是從打掃廁所開始。
從每天打掃1-18樓的廁所,再到餐廳后廚洗盤子、做服務員,她每天要在打工和學校之間奔波,貧窮、疲憊、孤獨圍繞著她,她為了夢想一刻不敢停歇。文中有一份她的時間表,除了學習、打工、坐車,她每天只有四個小時睡覺。即使在手上長了腫瘤,做完手術還沒完全康復,她也不得不繼續在餐廳端盤子,直到傷口撕裂再次去醫院。但即使面對著如此困境,她依然懷著良好的夢想和愿望,把這些作為人生中最重要的體驗。
當一個人能坦然面對困難,那她也能平靜地面對好運。一個偶然的機會,朱迅成為了日本NHK欄目的主持人,之后還簽了著名SKY經紀公司,成為了日本有名的亞裔名人,有了信任的同事朋友,在日本打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當她在日本發展正好時,父親卻生病了。事業和親情,這是讓很多人難以抉擇的問題。而她最終選擇了放棄在日本十年奮斗的一切,回國從零開始,陪在父母身邊。
在做決定時,她的益友兼同事對她說,“無論在哪里工作,別讓功利的欲望把你的好奇心擠跑了”“孝敬父母是不可替代,只有你自己完成。”這是對朱迅的教誨,何嘗不是給我們每一個人的箴言?
回國后她什么都不是,不是知名主持人,不熟悉國內的文化環境,甚至連母語都無法很熟練地駕馭。因此她做了幾年的幕后,成為可愛而空洞的“花瓶兒”。當然她也有過苦惱,失望,怨天尤人,但最后學會了冷卻自己,不忘初心、不念過去,把自己放在地上,踩進泥里,讓自己在這片土里生根發芽。
父親的病重,幾年里幾十次的治療手術,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孝順而堅強的朱迅。也正是這份經歷,讓她在后來面對自己生病時能坦然面對。父親可以說是對朱迅影響很大很重要的人,他對祖國的熱愛,對組織的忠誠,對工作的熱忱,對苦難的豁達,對生活的樂觀,對親人深深的愛,以及淡漠名利的處世觀都深深地影響著朱迅以后的人生。
從幕后到央視著名主持人,她說,“逼出來的堅強,扛出來的獨立,扛不住的時候再扛一扛!”上春晚,20米用了二十年,她說,“魚成于水、鳥成于風、草木成于時。”結婚生子,家庭幸福美滿,她說,“夫妻是吃喝拉撒,是柴米油鹽,是在一個桌上吃飯,一個被窩里放屁。”面對成功,她說,“想要成功,需要四份—天分、勤奮、緣分、本分。”從事業回歸生活,她說,“學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面對困境,她說,“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命由心造,福自我召。每件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兒都是成長的邀請,每個絆腳的坎兒都是登高的臺階。”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了,謝謝大家的時間,希望這篇分享讓大家不但了解名人背后的故事同時也能有所收獲。
【無戒日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