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尚無定論
空間:歐亞大陸東西兩端
國際上普遍認為,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都起源于中國。原蘇聯科學院遠切列夫考博士甚至認為,國際象棋起源于易經的思想:64格,對應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對應陰陽。但是現在幾乎所有文章,僅僅基于國際象棋相對于中國象棋高的國際影響,錯誤運用歷史,歪曲解讀中國象棋,使不少讀者陷入誤區;及至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于糟粕。本文將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對兩者進行全方位的對比,還兩者以本來面貌,并使讀者可以從中對東西方的歷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了解。
中國象棋:在長方形的平面上,繪有九條平行的豎線和十條平行的橫線相交組成,共有九十個交叉點。
國際象棋:棋盤由64個黑白相間的格子組成。兩者之間的最大區別是中國象棋是有界河的,其次是中國象棋長方形棋盤直觀顯示的是兩者的對立,奕者必須面對面;而國際象棋的方形棋盤則顯示的是雙方的平等,充其量是兩軍的對壘,奕者從那個角度看都可以。
以上倆點說明中國象棋在發明的時候,中國已經有了完整、成熟的國家概念;兩軍交戰是國與國之間的對壘。而國際象棋沒有界河,兩支軍隊相遇廝殺便了。這與西方國家的國家意識和國家認同形成較晚有很大關系。
中國象棋的樣式和棋制定型于北宋末年;而國際象棋定型于15、16世紀(現存最早的國際象棋譜,出版在1497年)。那時的中國即使不算春秋戰國,也已經歷經秦、漢、唐等三大封建王朝。而15、16世紀的西方正處于現代意義上國家的形成階段,沒有形成固定國界的國家,反映到國際象棋上自然就沒有界河了。
二、將、帥,王、后
中國象棋:對弈雙方都只有一個“將”或“帥”,這里的“將”“帥”的性質一樣,只是用于區別交戰雙方。
國際象棋:對弈雙方都各有一個“王”和“后”。
目前很多人把中國象棋中的“將”或“帥”當作國際象棋中的“王”是完全錯誤的。試想在等級森嚴的中國古代,皇帝怎么能夠允許自己被其他人隨意把玩那?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此,中國象棋中的“將”或“帥”只能被當作行軍作戰的統帥來理解,更可簡單理解為皇帝派出作戰的將軍。既然是將軍,自然就不可能有“王后”的出現。當然如果帶家屬出征更是不能允許了。所以,中國象棋中,只有“將”或“帥”。
有人把國際象棋中“王”和“后”同時存在與中國象棋中只有“將”“帥”相比較,認為西方更重視女性的地位。我認為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最起碼,從這點理解中國象棋是不對的。中國象棋中的“將”或“帥”根本就沒有性別的概念,所有的棋子都是中性的。“將”“帥”也完全可以由女性來擔當。從當時的歷史事實我們可以找到很多證據。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就是一員女將,她統帥的娘子軍為大唐帝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勛;現在山西的娘子關還是因她命名的。
至于中國象棋中的“將”或“帥”永駐中宮,而國際象棋的“王”和“后”的可以四處出擊。這一點更說明中國古代的戰爭藝術要遠比西方成熟。中國古代很早就出現了前、后、左、右和中軍的作戰體制。在這種作戰體制下,中軍自然是不需要參加戰斗的,只需要負責戰場上的兵力調度。而古代西方軍隊頂多是左、中、右的配置;打起仗來,三個部分都要參加戰斗。那時躲在后面的“王”和“后”也免不了要參戰了。
國際象棋中“王”可在棋盤上任何一格自由往來,隨時可能御駕親征,與中世紀歐洲頻繁的民族征戰、遷徙有關。
另外,中國象棋的“將”或“帥”不能“對面”,體現的是儒家思想的禮儀;國際象棋的“王”可以面對面廝殺決斗,似乎讓人聞到原始血親復仇的味道。
總之,從中國中“將”或“帥”和國際象棋中“王”、“后”的設置,以及他們的使用來看,都可以得出結論,中國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要遠遠領先于西方。
當然,國際象棋中“后”的設置,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在社會上擁有一定的地位;但“王車易位”戰法的根本含義是保護“王”,或更利于“后”的使用。從這個角度講,我看不出西方對女士有多少真正意義的尊重。歷史事實也是,在古代西方多數的情況下女性也不過是戰爭的戰利品而已。由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將”、“帥”、“王”、“后”設置的區別來得出,西方歷史上比中國尊重女性的結論純粹是無稽之談,更何況我認為不讓女性參加戰爭才是對她們最大的尊重和保護。
三、士
這是中國象棋獨有的。雙“士”本身就是一種平衡和安全的保護,且“士”不出中宮,只在“將”或“帥”的周圍移動。其戰法也完全表現了中國當時的軍事制度在北宋的時候就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的高度。從“士”——“衛士”在現代軍事上廣泛采用的角度來看,當時西方的軍事發展即使到了15世紀也還是欠缺的,反映到社會上就是經濟發展水平的落后。
四、象和相
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都有雙“象”,但其運用卻也不盡相同。中國象棋的雙“相”或“象”只能在己方地盤上,按田子格運動;國家象棋的“象”卻可以按照對角任意行進攻殺。這個不同與其說是功能大小的差異,不如說對“相”或“象”的定義不同。
中國象棋中的“相”或“象”更大意義上是謀士或參謀的意思,距離僅次于“士”,與“將”“帥”位置極近。作為將帥謀士或參謀的“相”或“象”自然就不必深入敵陣了。而國際象棋中的“象”則完全是個兵種。因為,西方現在的國際象棋是從印度傳入的。因此,“象”作為一個兵種存在也就不足為奇了。明確這點我們就發現,國際象棋中沒有現代戰爭中參謀的角色,由此得出其軍事水平落后也就順理成章了。
五、馬
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都有雙“馬”,且都有“馬”蹩腳和“馬”走日的說法。這說明東西方對于“馬”——這一騎兵兵種的特點和使用都有著相同的認識。
六、車
與“馬”相似,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都有雙“車”,且使用方法大致相同。這說明東西方對于戰“車”的特點和使用也有著相似的認識。都是戰爭中的一種必殺利器。
七、炮
中國象棋有雙“炮”,國際象棋中是沒有“炮”的。這說明國際象棋發明時西亞和歐洲在戰爭中還沒有炮。而中國象棋中雙“炮”的設置則充分表明火炮已經在當時的中國戰爭得到廣泛運用,并承諾各位一個獨立兵種存在。這一點從歷史上也可以得到充分證明。
中國宋代已經發明了火“炮”,并在抗擊蒙古軍隊的侵略中開始使用。而當時的西方根本不知道火炮為何物,當蒙古軍隊使用從宋軍學來的火炮攻城拔寨的時候,西方諸國便在巨大的轟鳴中潰敗了。由此,可以理解國際象棋中為什么沒有“炮”了。
如果再從火炮在現代軍事中戰爭之神的地位來看,不難再次得出中國的發展水平高于當時西方的結論。
八、卒
“卒”無疑是步兵。中國象棋有五“卒”或“兵”、國際象棋八“卒”。此差別彌補了國際象棋在“士”和“炮”上的數量不足。其實如果把“士”作為“卒”或“兵”的一種,國際象棋只多一個“卒”,但中國象棋少一個“后”,多雙“炮”。恰好兩者棋子數量恰好相等,同為32個棋子。
回過來再說“卒”。國際象棋中的“卒”有八個,說明其步兵太多;考慮到中國象棋“士”的功能,說明國際象棋步兵兵種沒有細分。
這一方面說明當時西方的戰爭主要以步兵為主,反過來也說明其戰爭手段的落后。過多的“卒”的設置,嚴重的制約了國際象棋的行棋,使其開局緩慢,招法單一。相對于中國象棋的“馬”“炮”齊飛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至于,中國象棋的在沒過河前“卒”只能按照指令向前攻擊,如果不中途犧牲,即使到底也還是“卒”,是因為戰斗的任務性質使然。
而國際象棋中的到底“卒”可以任意變化,在實際戰斗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其所謂的變化,不過是死后天堂的夢想罷了。
九、勝負
國際象棋和棋極多,說明其變化簡單,就那么幾種變化,只要選擇正確開局和防御手段,如西西里防御等,就可以通過相互消耗,在消極中達成平局。而中國象棋,沒有一定的水平,想固守不敗可能性不大。這是智慧含量的問題。
十、黑白
中國象棋棋盤是整齊一致的。而國際象棋的棋盤卻有黑白格的區分。國際象棋中的黑白格實際暗喻的是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分裂。而中國象棋的一致,則充分表明中國人對大統一中國的認同。無論怎么交戰,雙方都是一個國家,只不過勝者為王而已。而國際象棋中,即使一方取得勝利,也抹不去棋盤上的暗影和分歧。
十一、立體
不懂歷史的人們往往被國際象棋的立體和奢華的外形所迷戀,甚至不自覺生出一絲自卑。實際上,中國象棋開始時也是立體的,并且也是豐富多彩的。只是由于其不變攜帶和廣泛使用才發展成現在的樣子。況且,現在的國際象棋也開始出現平面的了。這點只能說明,國際象棋的發展還沒有徹底完成向平民化過渡。只不過是少數人的雅趣罷了。與中國象棋的全民皆兵相比相差恐怕只能用十萬八千里來形容了。
從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國際象棋逐漸成型的時代,西方無論是在軍事理論、戰術素養,還是在社會發展水平等諸多方面都要遠遠落后于中國。這是因為,中國象棋在后來演化中大量吸收了當時社會發展水平遠領先于西方的大量先進社會元素,充分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發展的先進程度;而國際象棋由于其所處的落后環境,只是吸收了一定的西方文化元素,并沒有得到較大發展。現在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在國際影響力上的差距與后來復雜的東西方歷史發展有關,與其中所蘊含的智慧,以及所反映的當時社會發展水平沒有必然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