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現代生活的一種休閑方式,隨著國民經濟的日益增長,人民的精神陶冶層次也越來越高,更多的人都愿意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感知異域的文化與風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通過旅行的方式可以宣泄人們內心的不安與焦躁,這是極好的一種解壓方式。
因此,出現了流行語“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或許走著走著,就看到了這世間最美的風景,感受到了天地最純的靈氣。也許有那么一刻,在一座城,遇見一人,從此便喜歡上了這個地方。有的可以享受途中的辛酸與歡樂,在那條無盡的路上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和物,在路上可以感悟做人處事之道;在路上可以發現并解決一系列問題。
然而有一部分人的旅行同樣是無休止的,但他們卻沒有目標,他們走了回來,回來又走。“白天看廟,晚上亂轉”,他自以為有趣的世界就這樣結束了。反反復復,浪費了時間、浪費了錢財、逃避了工作和擔當。
典型的例子很多,無論是刷存在感或是炫耀旅游。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中國大媽、中國大舅、中國小孩他們無處不在。抵達埃菲爾鐵塔面前來一張游客照、飛到自由女神前閃一張(記得要美顏),再對著鏡頭說聲:我在富士山哦。走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忘記拍下抖音和快手。
他們不是徐霞客需要標注三川五岳的地理位置,也不需要去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因為他們不寫游記,也不用創造新的聊齋志異。也許他們只是另類的出走?但他們不像《侶行》270那般靈魂人物,漂洋過海,北極求婚,南極結婚,曾深入索馬里探尋魔鬼之城,270用自己的親身歷險告訴了別人當地人的生活狀態。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不順暢、工作不合適,這應該是常態;上光下泉法師開示弟子時曾提出“求道者不在外求,而在內心的自省”。當你討厭這個、討厭那個的時候,你的周圍將充滿無限的負能量場,就算外出旅游一圈回來,問題的癥結還在那里“不離不棄”。當我們坦然去面對一切,求同存異的時候,結果就會發生很大的反轉。
筆者曾采訪過一位老人,她的日常生活狀態參加各類活動,盡管高齡85歲,本該退休的她還經常到單位上溜達,老人家總希望自己不要閑下來。她想在她僅有的時間里得到大家的認可。她并不是工作狂,只不過她的人生觀有些偏執。
而那些盲目瞎走的朋友;走出了國門卻讓中國人貼上了不良標簽,他省、他國橫行霸道、隨地亂扔垃圾、各種低劣不文明的舉止行為,都讓這部分“良民”所占據。瞎走、亂走更多是物質生活豐富的同時,精神文化還走在后面,這就導致了精神空虛。這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該做些什么。
適當的旅行可以讓人釋懷心中的壓抑,一而再再而三的奔走,只會將時間浪費在旅途的路上。他們在酒店睡覺、車里睡覺、下了車拍拍照結束一站的行程,哪里還有心思去欣賞遠方的美景。有人說,無休止的旅行等同于逃避現實,這句話略有幾分深意;如果因為迷茫而選擇出走,那不是最佳的方案,這只不過是一種逃避的懦弱選擇。如果因為精神空虛而選擇四處溜達,又無法尋找到自我,這是在刻意逃避生活中的真實。
浮躁的時代里總需要一些精神的雜糧去做補給,如果將要去遠方旅行,問一下自己:為什么要選擇這一刻出走?如果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那就坦坦蕩蕩的去吧!如果答案只是:我不知道,只是想出去,那么少安毋躁,冷靜下來,走到自己家樓下的菜市場逛一圈,買買菜,回到家做上一頓可口的飯菜。或者發個短信給親朋好友,有空閑聚,做完這些事之后再決定是否還要遠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人生在不同的階段還是要尋找不同的解脫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詩意上的,人也要發現一種完美的生命形態。而不是盲從的隨波追流,無益的到處亂走。這,改變不了你的心境,也改變不了你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