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芹菜
亞里士多德說:
“城邦的本質在于多樣性,而不在于一致性……無論是家庭還是城邦,他們的內部都有著一定的一致性,不然的話,他們是不可能組建起來的。但這種一致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同一種聲音無法實現和諧,同一個音階也無法組成旋律。城邦也是如此,它是一個多面體,人們只能通過教育使存在著各種差異的公民,統一起來組成一個共同體。”
亞里士多德認為,多樣性在城邦中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多樣性又以一致性為前提,“不然的話,城邦是不可能組建起來的”。這句話放到今天,一樣具有現實意義,因為當年的城邦就是現在的社會,在社會發(fā)展中,只有多樣性與一致性統一起來,相輔相成,才能更好的促進社會的發(fā)展。
多樣性是指人的需求、興趣愛好、價值標準、自身能力和發(fā)展等等,社會是由不同的、多彩多樣的人來組成的。
一致性是指人群組織在一起后,人們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制定的社會道德公約或者法律制度。因為要想維持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就必須要保證群體有一致的行為準則或者共同愿景,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律和道德就應運而生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一致性是有限度的。如果一致性的限度過高,那么會限制人類多樣性的發(fā)展,限制創(chuàng)造力的出現;如果限度過低,容易造成社會混亂;合理的限度,既能保障人類多樣性的發(fā)展,又能促進人們對共同制度的自覺遵守。
其實,要想達成比較理想的一致性,“人們只能通過教育使存在著的各種差異的公民,統一起來組成一個共同體”,教育可以通過思想傳遞,使人們認識到共同遵守社會法律和道德規(guī)范的重要性,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因此,教育是促成多樣性與一致性協調統一的重要手段。
綜上,只有保障人類的多樣性,這個社會才會五彩繽紛,綻放不同的色彩;只有保障一致性,人類才能有了穩(wěn)定和和諧的可能;而我們可以通過教育的手段,來規(guī)范和保障人類達成多樣性和一致性的統一,用多樣性和一致性的協同發(fā)展來促進人類共同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