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劉裔山的第78篇文章,本文總共1635字,閱讀需要5分鐘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一片空白的白紙。兒時,原生家庭就是我們整個全世界。后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開始擁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圈子。
現在自己25歲,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我認識到一件事情:朋友,愛人,是我們后天可以主動選擇的。
之前我總是覺得,朋友,在一起開心就好。但是后來,我更加喜歡和優秀的人為伍。
在我猶豫不決的時候,我感謝那個罵醒我的人;在我成功時,我感恩那個一個個默默贊許的眼神;在我悲傷時,我感激那個讓我滿血復活,繼續戰斗的戰友。
在經歷了很多事情之后,我發現,原生家庭帶給我的那些優勢開始展現。同時,也暴露出了很多的缺點。
獨自求學
隨著大學時期,和原生家庭的物理隔離。自己性格中某些被壓抑的東西,得到了恢復和釋放。仿佛這幾年的生活,帶我慢慢地、重新的認識了自己一般。
通過和外界的交互,我不斷的認識自己,也不斷的發現自己的獨特之處,也開始明白自己未來的方向。這種感覺很棒,探索自己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驚喜。
直到今天,我依然認為自己的性格中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是這兩年,通過寫作,通過大量的思考和實踐,我這些東西正在不斷地被我修復。
前些年,我一直比較抗拒和父親的聊天。一來,是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定力,去對抗父親的質疑。二來,是自己本能地在逃避面對權威。
而今年,我卻更多的發現了原生家庭給我的那些財富:
父親教會了我長遠、全面、深刻的思考。
母親教會了我善良、溫暖、包容和隱忍。
我也在這些年,不斷地去完善自己的性格,重塑自己的內核。從那個桀驁不馴的少年,到現在的自己,走過了很長的一段路。
一次偶然
自己是一個比較容易沖動的人,現在的階段是:冷靜,然后表達。我發現這樣的方式會對于自己很有幫助。延時的表達,會讓情緒得到充分的冷卻。
這一點說起來也巧合,自己在大概九月份開始關閉了微信的消息通知,大概關了一個多月。
隨之我發現世界變得清凈,也極少因此真正錯過什么特別重要的信息。于是,我學會了用異步的方式,來處理日常的消息。同時這期間,自己的專注度會得到很大的提升,對于消息的焦慮感也大大下降。
那么這一點,給我的反饋是:對于很多即時的消息,我們其實沒有必要實時回復,往往即時的回復,會讓我們說更多,但是思考得更少。
即時表達是輕松的,因為它不需要深入的思考。而深入的思考是困難的,因為生物本能會讓我們盡可能少的思考。
一個轉折
那么,從這一點引申出來是什么呢?就是有關于我們的情緒:
當我們處于情緒之中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想要即時表達自己的不滿、抱怨和憤怒。這些負面情緒是我們生物體內,為了我們提升我們生存的概率,而遺留下來的優良基因。但是如果任由這樣的情緒蔓延,我們和他人的關系,就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所以適當地冷卻一下,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自己也和一位伙伴之間形成了一種反饋機制:每當看到對方的問題,都會私下指出來。
我發現對于別人的批評或者說善意的建議,內心往往會持有抗拒的心里。但我也是一個情緒冷卻很快的人。事后來看,確實自己做的不夠好。
所以目前針對于情緒管理的這個問題,我得到的一個比較適合自己的處理方式就是:先讓自己冷卻下來。
我可以感覺到,相比去年來說,今年自己的內心始終會有一種安定和沉穩。做決定的時候也不像之前那么沖動,現在做決定會思考和了解更多方面的信息。
我想,這就是自己今年在情緒管理方面的一些小成長吧。
兩個版本
自己有兩個版本:
一個版本是:越來越理性,看問題,會剝離掉情緒、感性的影響,只專注在事情本身上。這個版本下,會很不喜歡被情緒所綁架,會習慣于抽掉所有的情緒。
另一個版本,往往發生在看電影,或者傾聽別人的故事時。會嘗試融入對方的生活。試圖感受對方的悲歡離合,這種時刻往往是理性和感性的交織。
以前我總是認為世界是非黑即白的。但是現在帶了社群之后發現,其實這個世界真的很廣闊,人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也是非常多樣的。
自己怎么能用單一的價值觀去看待一個一個個體呢?自己怎么舍得將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變成對立的二元世界呢?
當我知道了這些,我也明白了那些曾經的插曲,其實換個角度,不過是生命中的佐料。
有人說,成熟,就是一個不斷變得復雜的過程。
當自己還是一個簡單系統的時候,對于那些無法納入自己價值觀的東西,總是抱有對抗的態度。但現在我卻慢慢意識到,世界本身就是因為有了這些豐富的差異,才顯得異彩紛呈。
對于現階段的我來說,這句話應該這樣來改寫:有人說,成熟,就是一個不斷變得復雜的過程。同時,能夠在這種復雜中,保留那些最珍貴的善良、溫暖和真實。
我想,這也是自己對于成長的一種定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