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多年,四處奔走,居然沒有個安穩落腳的地方。雖說在偏僻的鎮租個地方住著,孩子也轉來上學,但總是短暫的。有孩子學籍的問題,有家庭原因,也不過是待個一年罷了,等到女兒上六年級,就得回壽光老家。而我的工作呢,不知道。
曾有個同事是老鄉,因為學籍的原因孩子今年剛剛回老家上學了。老婆也留在老家照顧孩子,只能一個月左右回家一趟。如果回老家找個工作到是沒問題,只不過工資低了一大截,所以,寧肯忍受夫妻兩地分居的痛苦也要留在北京的。
有時候,不敢想以后,你不知道自己會棲身何處。
想想蘇軾當年,年紀輕輕離開老家四川,到死就沒再回去過。這里面除了沒有動車航班回趟家比較麻煩外,最主要的是他在外面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世界。
“柔奴,宋代一介歌妓,當蘇軾之友王鞏被貶謫到荒涼偏僻的嶺南賓州時,她毅然隨之。跋涉千里、歷盡風霜,終有一天北歸。蘇軾憐愛地問道:“廣南風土,應是不好?”她卻是波瀾不驚,從容淡定地回答:“此心安處是吾鄉!”清風明月,萬物淡然,那種心境,是可以叫做“安然若素”的,行云流水,纖塵不染。只要心中安寧,那么無論在什么地方也都如同在家鄉一樣心安理得。白居易也曾在《種桃杏》中吟出“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安慰了多少漂泊者的心。曾幾何時,蕓蕓眾生在四處奔波,為的就是回“家”,讓心靈有一個安靜的港灣。”這是從網上抄的一段文字。
可在哪能心安呢?我也不知道,隨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