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有點長,請朋友們耐心看完,非常適合現在看的內容,接地氣的養生知識,很多細節,祝大家健康快樂每一天!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八字,是在奉勸人們春天不要急于脫掉保暖衣物,隨著不斷回溫,我們是該脫掉厚重的棉衣迎接春天,還是繼續聽從老話裹好棉衣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春捂秋凍”是否恰當。
早春的溫度雖然不斷回升,但氣溫實際忽冷忽熱并不穩定,冷空氣不斷,同時,也是各種流行病的高發期,此時人體的毛孔正處于從閉合到逐步開放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體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如果穿得少,一旦遭遇寒涼的侵襲,毛孔自動閉合,傳統醫學理論認為:毛孔突然閉合,導致體內的陽氣被閉郁,容易產生內熱外寒的癥狀,同時,春天陽氣較弱,此時受寒,也易傷陽氣,甚則會影響一年的節律。另外,這個時段,經常是早晚寒涼,中午陽光好、溫度高,一感覺到熱就立即脫衣服,反而更容易著涼感冒。春捂一點,更容易保持我們的體溫相對恒定,同時還可以減少高血壓、心臟病、腦血栓、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 如何“春捂”?有人會說,繼續穿好冬天厚重的御寒衣物,不就是“春捂”了么?
? 非也。
首先,“春捂”并非一概而論,而是因人而異的。年輕力壯的人可以適當凍一凍,而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則需保證體溫相對恒定,否則,會引起疾病發作。如果體溫過高,“捂”到身體出汗,則需要適當減衣,不然出汗后被風一吹反而更易著涼。
其次,“春捂”也有一定的時機:
1.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之差大于8℃時,早晚當增加衣物。
2.溫度低于15℃時,要注意多穿衣。
3、氣溫達到15℃后,還要再捂個7天,小孩子、體弱者或者高齡老人當捂14天。
4、冷空氣到來之前的24至48小時就要開始捂。
另外,“春捂”的部位也很重要,并非全身包裹,而是需要著重保護幾個部位:
腕部:手腕上的神門穴有“春捂第一穴”之稱。因為神門穴是心經的原穴,有強化各臟腑,特別是保護心腦血管的功能。所以春捂的第一個關鍵部位就是神門穴。
位置:神門穴在腕橫紋上,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里側。
除了保證腕部溫暖之外,還可以點按刺激穴位。方法:用拇指指端反復點按神門穴30次,可以去除煩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時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腎俞:腎俞位于腰部,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會腰部酸軟怕冷,經常尿頻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按摩腰部腎俞穴可滋陰壯陽,補腎健腰。所以這也是春捂的重要部位。
位置:取穴時通常采用俯臥姿勢,腎俞穴位于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保證腰部溫暖,同時,還可以艾灸腎俞穴,來溫暖腎陽。
肚臍: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此處可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愛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還可以在肚臍處懸灸或填藥物肚臍法艾灸。另外,建議在中脘穴,即肚臍和胸骨下劍突連線的中點處熱敷或艾灸,有助胃腸保暖。
根據氣溫增添衣物,掌握時機,注意部位,這,才是“春捂秋凍”的正確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