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晚間,中國央行官網發布公告稱,決定于2019年1月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置換部分中期借貸便利。
我們在財經新聞里,經常會聽到“降息”和“降準”這兩個詞,只要有這個消息放出,市場馬上會歡天喜地。人們鋪天蓋地的都在說,股市會上漲多少,哪些行業、哪些股票會受益。與之相反,只要說到“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或者“加息”,市場就會一片悲鳴。
很多人并不明白,這些金融現象背后其實是現代經濟運行的最重要的邏輯:國家通過銀行體系,調控整個社會的信用規模和經濟冷熱。
國家是怎么通過銀行體系來調控經濟的呢?首先,國家通過中央銀行來發行貨幣,然后再經過整個商業銀行體系進行吸儲、放貸,進行信用創造。如果把經濟體看作一個農田的話,銀行體系就像一個巨型的水利工程。在這里面,央行就是那個巨大的水庫,它發行的法定貨幣就是水庫里的水。那商業銀行是什么呢?它是中途大大小小的送水站,直接影響著社會上的信貸規模和經濟冷熱。
在這個水利工程里面有兩個巨大的閘門,一個叫存款準備金,一個叫基準利率。央行要是把存款準備金這個閘門龍頭擰大一點點,或者擰小一點點,都會馬上讓我們感到,錢多了或者是錢荒了。
一、存款準備金制度的貨幣擴張機制
我們先來看看,什么叫存款準備金。儲戶要把錢存到銀行里,銀行再放貸出去,然后形成企業、個人的各種貸款,支持消費生產。但是,每天都有不同的儲戶有提現的要求,所以銀行必須留存一小部分錢出來應付儲戶提現的需求,這部分錢就叫做存款準備金,這個留存的比例就叫存款準備金率。控制存款準備金的比率,就像控制水庫的閘門一樣,可以控制整個社會的信用規模。
更有趣的地方就是,在通過銀行體系的循環中,存款準備金有一個放大器的作用,關于存款準備金率的任何一個微小的調整都會引起社會信貸規模很大的變化。有一本著名的書叫《貨幣崛起》,里面講了一個哈佛大學 MBA 學生的課堂實驗,整個地還原了這個過程。
課堂上,讓一個學生代表央行,其他幾個學生代表不同的銀行和儲戶。央行規定:所有的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是10%,也就是說每個銀行要留出存款的10%來應付儲戶的提現要求。那現在央行發行了100美元作為咨詢費付給課堂的這個教授,然后教授作為儲戶就把錢存進了一家銀行,銀行必須留10美元出來,那剩下的90美元就可以全部貸出去了。有個同學就拿到了這90美元的貸款,但他不會把錢揣在自己的兜里,他又把這筆錢存在了另外一家銀行。那么和上家銀行一樣,這家銀行也要遵守這個存款準備金率的規定,留10%出來作為存款準備金,就是9美元,剩下的81美元可以貸出去。然后這個過程可以不斷地循環下去。假設所有的銀行都按照央行的規定留10%的存款準備金,最后我們社會上流通的資金會有多少呢?猜一猜,一定比你想象的要多。
一筆100美元的存款,按照10%的存款準備金率流通,最后可以讓我們整個社會流通的錢達到1000美元。平時在新聞里你總是聽到,基礎貨幣(M0),廣義貨幣(M2)這種詞。在這個例子里,100美元就是基礎貨幣,1000美元就是廣義貨幣,央行發行的這個貨幣就叫基礎貨幣,在10%的存款準備金率下,通過商業銀行體系的循環之后,社會上的貨幣供應量擴張了整整10倍。這個倍數其實你算一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的倒數10,所以也叫貨幣乘數。
好了,現在有了這個概念以后,你就知道了,如果央行覺得市場上錢太多,或者太少,它完全是可以通過調節存款準備金率來控制貨幣乘數的。比如說現在錢多了,就要收縮一下,央行把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到20%,那貨幣乘數變成了多少?0.2的倒數應該是5。所以同樣100美金的基礎貨幣,現在市場上流通的錢變成了500美元,比1000美元整整少了一半。同樣地,要是央行覺得經濟過冷了,就放點水,然后把存款準備金率給降低,降低到5%,那市場流通的錢現在變成多少了?2000美元。所以說降準就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也就是央行給經濟放水。那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就意味著收縮。所以現在你就明白了,為什么降準大家都歡天喜地,因為市場上錢變多了,投資機會也變多了,大家的機會都變多了。
二、影響貨幣擴張的幾個現實因素
好了,剛才我們講了,調節存款準備金率可以改變貨幣擴張的倍數,社會上的錢會成倍地變多或者變少。但是剛才這個例子,其實我給的是一個假設的世界,在現實的生活中,咱們的情況要更加復雜。比如說銀行放貸的意愿,我們個人、企業的現金持有量,都會影響到貨幣擴張的機制。
比如說,我們剛才假設的是銀行會把除了存款準備金以外的所有的錢全部放貸出去。但是你想一下,現在假設經濟形勢不好,銀行會不會擔心,貸款收不回來?那銀行寧可讓資金趴在賬上,也不會把錢貸出去。那在開始的例子里,銀行如果不將這個90美元全貸出去,只放貸50美元,這種情況是很有可能存在的。如果每個銀行都像這個銀行一樣想,即使央行大力地降準,但由于銀行的放貸意愿很低,所以刺激經濟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比如說中國,這20年來最大的降準發生在哪一年呢?1998年。當時的存款準備金率直接從13%降低到了8%,但是1999年的經濟增速還是上不去,GDP 增速仍然創下了9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都悲觀,銀行不愿意放貸出去,所以即使降準,信貸規模也起不來。所以說銀行放貸的意愿會影響到信用擴張的機制。
另外一個,就是咱們個人和企業現金的持有量。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過年過節的時候,大家會不會感覺到,用到現金的地方比較多啊?尤其是過年的時候,單位要發獎金,朋友、親戚之間要發紅包,你還有大量購物的需求,所以現金的使用量會節節地上升。你以前拿到工資后,可能會全部存到銀行里去。現在不會了,現在你要用掉一大部分,那么這樣會導致銀行的信用擴張機制也跟著收縮。
我想這一次降準,很可能就是因為快過年了,央行放一點點水,來補充基礎貨幣的投放,其實就是為了給這個貨幣擴張的機制來補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