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條來自北方的狼,走在無垠的荒野中……”,嗯,隨著這首歌曲的旋律,我在想這將是怎樣一頭狼,是像《狼圖騰》那樣的故事嗎?在荒原上的故事?還是脫離狼群獨自生存的經歷?亦或是通過狼的生活習性反寫自己的內心?
哈哈,結果都猜錯了!赫爾曼·黑塞的《荒原狼》根本就不是寫狼的,而是書中的主人公哈里·哈勒爾把自己稱作荒原狼:他認為自己就那樣一條“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
在讀完《悉達多》后,我就深深地愛上了作者赫爾曼·黑塞。愛他的經歷、愛他的思想、愛他在絕望之境中給人探索自我的勇氣和對一切深刻的洞察,他就像盞指路明燈在現實中給我找回自己提供了一個方向上的啟迪。
想再次閱讀他的書,《荒原狼》這個名字就自動出現了。雖然這部著作充滿了爭議,但卻是作者本人最喜歡的一部了,因為它“主題更為鮮明”,整本藝術結構像是一首奏鳴曲。
赫爾曼·黑塞,它生活的時代,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黑塞預感到一個新時代正在到來,但他對這個新時代即沒有明確的概念,也沒有正確的認識,他既反對美國的典型的資本主義制度,又不贊同布爾什維克革命和蘇維埃制度。
在他筆下的主人公哈里·哈勒爾也是這種“處于兩種時代交替時期的人,他們失去了安全感,不再感到清白無辜,他們的命運就是懷疑人生,把人生是否有意義這個問題作為個人的痛苦和劫數加以體驗。”
開篇的“出版者序”讓我不勝唏噓,還在思考這個出版者太有意思了,還親自為這本書寫了個序。但在深入閱讀后驚覺黑塞的天才思考,他用第三人稱的口吻描述了主人公哈里·哈勒爾的在普通中等階級眼中的樣子。其實這是自我內心的深度剖析后的結果,在這樣的剖析里,既在剝離自己,又已洞穿他人!
他就是這樣一條從荒原而來,來到這個城市中迷失了的“荒原狼”。
此人不善交際,非常不合群,我還沒有見過別的人像他這樣不合群的。正像他自己有時說的那樣,他的的確確是一只荒原狼,一只從另一個世界來的陌生、野蠻、卻又非常膽小的生物。
結合赫爾曼·黑塞的經歷,越發能感覺這平淡無奇的描述中所傳達出荒原狼的那巨大的孤獨和痛苦,那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慨嘆。然而這是一個時代的疾病,并不存在于某個人身上,黑塞以他深邃的眼光看穿了時代的局限性,和人們的在時局變化中的無助感,也啟發我們思考到底什么是能夠穿越時空的永恒信仰?
荒原狼這一瞥看穿了我們的整個時代,看穿了整個忙忙碌碌的生活,看透了那些逐鹿鉆營、虛榮無知、自尊自負而又膚淺輕浮的人的精神世界的表面活動——啊,可惜還遠遠不止這些,這眼光還要深遠的多,它不僅指出了我們的時代、思想與文化都是不完美的,毫無希望的,而且還擊中了全部人性的要害,這一瞥在短暫的一秒鐘內雄辯地說出了一位思想家,也許是一位先知先覺者對尊嚴,對人類生活的意義的懷疑。
“出版者序章”描述的內容極為簡單,荒原狼來到出版者姑母家租房子,也就是這樣的機會,才使得他們相識。初見荒原狼,出版者對他并不喜歡但被他吸引。而后的幾次接觸,通過出版者的視角、心里活動進行了全面展現,讓我們直觀地看到了荒原狼的整個形象和特點。
甚至折服于作者擔心讀者不能明白意識流及魔幻寫作的深意,借助出版者序言給予讀者提醒,與其說是魔幻、想象,不如說是一種心理探索的嘗試。
這里的所謂虛構并不是隨意杜撰的意思,而是一種探索,一種企圖借助看得見摸得著的事件為外衣來描述心底深處經歷過的內心活動。
我想很多作者都是如此吧,借助外在可以感知到的事物來表達內心,因為內心可以穿越時空。就如我們當下置身于一個偉大變革中,物質水平極大豐富,但內心卻從未有過的空虛,這并不是誰的錯,這是時代發展必然出現的現象,就如網上流傳的一段話。
我們這群人,苦沒有真正苦過,愛沒有用力愛過。每天受著信息大潮沖擊,三觀未定又備受曲折,貧窮不再是正義,又妄圖不讓金錢成為唯一的追求,過早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勤奮卻又不過三天,熱血透不過鍵盤和屏幕,回憶止于游戲。像一群沒有根的孩子,在別人的經歷和精神里吵鬧。
《荒原狼》中哈里·哈勒爾所處的時代如此契合我們當下,也讓我對這本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其實本書是從三個層次把荒原狼的靈魂展現在讀者面前的。
第一層,作者以出版者序的方式描寫了荒原狼的外表、生活方式和人格以及給他——普通市民——留下的印象;
第二層,穿插在自述中的《論荒原狼——為狂人而作》的心理論文,論述了荒原狼的本質與特性;
第三層,哈勒爾的自述,這也是本書的主要部分,用第一人稱敘述哈里·哈勒爾在某小城逗留期間的經歷與感受、矛盾與痛苦。
也許就如作者所感知到的,此時此刻,我們很多痛苦也是來源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影響:
在這個全民自戀的時代,我們都認為自己是絕對正確的,因而忽略他人他物;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我們都認為沒有物質,就無法很好生活,因而盲目追尋;
在這個全民營銷的時代,我們都認為向上逐夢才能無憂無慮,因而我們更加焦慮。
但也許一切的矛盾、感受和思考才是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獨有之物。
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中世紀的人會非常厭惡,會感到比殘酷、可怕、野蠻還更難忍受!
每個時代、每種文化、每個習俗、每項傳統都有自己的風格,都各有溫柔與嚴峻,甜美與殘暴兩個方面,各自都認為某些苦難是理所當然的事,各自都容忍某些惡習。只有在兩個時代交替、兩種文化、兩種宗教交錯的時期,生活才真正成了苦難,成了地獄。
如果一個古希臘羅馬人不得不在中世紀生活,那他就會痛苦地憋死;同樣,一個野蠻人生活在文明時代,也肯定會窒息而死。歷史上有這樣的時期,整整一代人陷入截然不同的兩個時代、兩種生活方式之中,對他們來說,任何天然之理,任何道德,任何安全清白感都喪失殆盡。
是啊,如果沒有時代的更迭變化,也許農耕時代,我們好好種地就過了一生;也許工業時代,我們好好學習一種技術就過了一生;只是我們生在了這個科技化、信息化、商業化時代,它展現出了從未有過的迅速變化,所以我們在變化中矛盾、痛苦、焦慮和迷失。
看完《心靈奇旅》正在思考時代下人自身的局限性就開啟了這本書,我不禁自問:到底是一種偶然的巧合呢還是再次走入自己的局限中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