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學派——戰略形成是一個心智過程。
認知學派展開研究的前提是如果我們真的想了解戰略愿景以及戰略是如何形成的,那么最好先深入研究戰略家的思想。
認知學派的工作是借鑒人類認知學科的相關知識,特別是認知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探索戰略形成過程的本質。
認知學派的第一個分支傾向于實證主義,它將知識的處理和構建看作一種試圖勾畫客觀世界的結果。
認知學派的第二個分支則認為所有的認知活動都是主觀的,戰略是對世界的某種解釋。
1、將認知看作無序的
決策制定中的偏見類型:尋求支持型證據、非一致性、保守主義、實時性、可獲得性、錨定性、虛假關聯、選擇知覺、回歸效應、成敗歸因、樂觀主義、低估不確定性。
另外信息失真是如何影響決策制定的:比喻推理、控制錯覺、承諾升級、只考慮單一結果。
決策者可以有意識地中和那些與特定的戰略形成有關的各種偏見,從而來解決這一問題。
不同的戰略家,其認知風格也各不相同,因此那些研究“認知復雜性”或“開放性”等人類行為特征的心理學家也能為戰略決策提供有利的信息。以卡爾·榮格的研究為基礎的梅耶-布瑞格方法提出了四組相對應的維度:
外向型(E)(受外部世界的激勵)——內向型(I)(受內心世界的激勵)
感覺(S)(信息來自對感覺的依賴)——直覺(N)(信息來自試圖掌握關鍵模式)
思維(T)(依靠分析做出決策)——情感(F)(依靠情感做出決策)
判斷(J)(以一種有計劃的、有秩序的、有控制的方式生活)——知覺(P)(以一種有彈性的、自然的方式生活)
2、將認知看作信息處理過程
與個人認知偏見相比,組織內信息處理系統工作的失真度更嚴重。
1)關注:關注決定了主體處理哪些信息,忽略哪些信息。
2)編碼化:編碼化的過程就是通過和已有的信息分類標準相比較來解釋信息,這經常是偏見產生的源泉。
3)儲存/修復:認知始于記憶。就個人而言,記憶是不同信息條目相互聯結所組成的網絡;就組織而言,這些聯結根植于組織的形態、規則、程序、傳統和技術中。
4)決策:所謂組織決策是指嵌入認知過程中的一系列選擇。
5)行動:關于決策制定的大多數研究起初并不是始于研究決策,而是始于研究行為。因為,很難說是誰在決策以及何時決策,甚至無法判斷是誰發起某一項決策;
6)輸出:輸出預示著反饋過程的開始。
3、逆向學習
逆向學習的必要條件就是質疑,任何對現有信仰和方法的質疑都能成為逆向學習的觸發因素。因素如下:
“這還不夠好”。不滿意感通常是質疑現有信仰和方法的最常見原因。
“這只是一個試驗”。為了驗證假設,那些認為自己正在試驗的人,喜歡從他們認為的最佳情況中暫時抽離出來,以檢驗他們的假設。
“對驚喜應該帶個問號”。凡是與預期不符的事件,不論是讓人不快的干擾還是讓人愉悅的驚喜都是逆向學習的好機會。
“所有異議和警告都有一定合理性”。聽者應警惕對壞消息或不熟悉的想法做出草率的拒絕。
“合作者的各執己見都是對的”。合格的觀察者所持有的信仰往往建立在真理的基礎之上。
“陌生人哪里想法奇怪了?”這些人通常能帶來新的觀點。雖然新人不如前人來得專業,但他們也同樣不會被前人認為理所當然的期望所約束。
“所有的因果箭頭都是雙向的”。人們可以運用思維方式來揭開和挑戰自己的隱性假設。只要感覺到A能影響B,那么就應該尋找B反作用于A的路徑。
“每個競爭性命題都是正確的”。辯證法是對雙向因果關系的概述。
4、將認知看作繪圖過程
對于戰略認知而言,一個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就是,組織知識中必須存在心智結構。經驗豐富的經理們腦海里都充滿了各種因果地圖,有時也被稱為心智模式。人們利用基本數據來描繪完整的圖畫,填補認知空白。
5、將認知看作概念獲取過程
戰略其實是一種概念,因此,沿用認知心理學的一個老術語,戰略決策就是“概念獲取”。許多組織的行為……是由那些偶然獲得的領悟力決定的,這些領悟力對思想進行了重構。
6、將認知看作建構過程
人的內心世界并不是外部世界的復制。所有那些流過過濾器的信息,按照推測應該通過認知地圖來解釋其含義,但事實上,它們與認知相互作用,并受到認知的支配。現實存在于我們的頭腦中。我們有不計其數的框架,通常它們更加復雜,并且有不同的解釋水平。
為了避免群體思維的發生,管理者需要一個豐富的“框架庫”——能從不同的視角看待事物,以避免自己受到任何框架的束縛。
7、環境可以構建嗎?
社會構成主義觀一個重要的前提假設就是,在組織內部,沒有任何成員可以“看見”環境。事實上,是組織用豐富但模糊的信息構建了環境,在這個環境中,甚至連“內部”和“外部”這種基本的范疇都是非常模糊的。
運用構建主義者的方法:
1)拋棄組織應該適應環境的觀念。
2)重新思考制約、威脅和機遇。
3)重新看待戰略管理者的作用。
4)管理分析。
5)創造適用環境。
6)鼓勵多樣的事實。
7)檢查和試驗。
8、競爭和認知
當你處于競爭中時,對競爭者將要做什么存在大量的模糊性。不僅僅因為你缺乏信息,還因為你所獲得的信息是復雜甚至矛盾的,在解釋信息的過程中由于沒有傾向性,這使得競爭變得客觀。
在超級競爭的壓力下,管理者們會放棄解讀競爭者的競爭行為,轉而專注于改進戰略決策的過程。他們越來越關心“如何制定戰略”,而不是“制定什么戰略”。
9、認知學派的前提假設
1)戰略形成是一種發生在戰略家思想中的認知過程。
2)戰略表現為不同的認知視角——包括概念、地圖、計劃和框架,它們決定了人們如何處理環境中的輸入信息。
3)這些輸入信息(按照認知學派中客觀派的觀點)在認知地圖譯碼之前要經過各種過濾器的調整,或者(按照認知學派中主觀派的觀點)它只是對人們所感知到的世界的解釋。換而言之,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可以被塑造,可以被設計,也可以被構建。
4)作為概念,戰略在初始形成時比較困難,當實際形成后又與理想中的相差很遠,當戰略不再可行時,也很難被改變。
10、認知學派的不足、貢獻和適用條件
認知學派的特征在于其較大的發展潛力,而不在于其貢獻的大小。
適用條件在于認知學派中客觀派的研究似乎多將戰略形成看作個體過程而不是群體過程。
認知學派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要了解戰略形成,最好同時了解人類的心理和大腦。
思考:認知學派更多的不是一種戰略制定,而是戰略制定過程中對個體和組織的戰略認知的一種建構,通過對戰略不同視角的解釋,來決定對戰略如何來制定,而不是具體的戰略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涉及的是人和組織本質的認知思維,因為最終戰略是由人制定和執行的。也就是說,當我們在組織中制定戰略時,尤其要關注我們人本身的認知問題,有沒有達成同頻,有沒有開放思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