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剛開始上映的時候,我對身邊朋友說:又是一部浪費資源的爛片!
但是當我從網上看到它的影評和分數的時候(豆瓣上的評分一路升到7.6,“One”上的評分居然是85分),我覺得應該看看。
宿命論
如果真的有宿命論,命運早就將安生判了死刑!
七月和安生,兩個有意思的名字:“七月”正是夏天最熱的時令,本應該熱火朝天,而實際的七月卻溫婉如水,安靜沉穩;“安生”是安安生生的寓意,本應該有著安穩平凡的心愿,而實際的安生卻是一個不諳世事,漂泊流浪的女孩兒。
七月的媽媽經常說:安生的天分比你高,就是命不好。
對啊,安生命不好!安生從生下來就沒有爸爸,媽媽也跟別人走了。她沒有親人,經常是孤獨的一個人。
如果真的有宿命論,那么安生注定是那個凄涼被遺棄的人。
但安生不相信命運,她去流浪,去尋找愛。乘著那條通向蒼茫遠方的鐵軌,走遍了整片華南,西南和華中,在山區教書,在街頭畫人像,在酒吧跳艷舞,在戶外畫廣告(這是電影中沒有出現的),都是自己一個人在堅持地活著。電影中呈現的安生是選擇自由流浪的生活,而小說中則是講出了:安生喜歡畫畫,她去了廣州還是一直堅持學習寫生、畫畫,即使最后被生活現實所迫放棄了畫畫,她一直努力著想把自己的生活過好。
而七月在大學畢業后,進入當地的一家銀行(這可能也是大部分女孩的歸宿),等待著家明與她結婚。因為擁有的太多,以至于放不下,所以從來不舍得離家。
按著宿命論的發展,七月應該是和家明過上幸福的生活,安生或許被人遺忘,但現實卻不是這樣!
最后家明沒有和七月順利地結婚,選擇在北京漂泊。當七月看到安生和家明在一起的時候,對于七月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她才意識到“從山上下來的那一天起,自己就是被選擇的結果?!?/p>
離別
當你體會到離別時的傷感,證明你長大了!
生活就像一部電影,時時刻刻上演著兩個人的相遇,或者兩個人的分離。再要好的閨蜜,再親近的人,可能都會離開。
電影中一共出現了4次離別的鏡頭,第一次是七月在讀高中的時候,安生要去廣州闖世界;第二次是在上海酒店吵起來,安生不說一句話走了;第三次是大學畢業后家明去北京,七月頭也不回,眼淚刷刷地流下了;每一次七月都要去適應沒有安生的生活,最后沒有家明的生活,就像七月自己說的:每次都是剩下我自己,而最后一次,七月終于下定決心不再壓抑,不再偽裝,跟著自己心中的向往走了。
青春不就是一輛開往未知的列車么?到了站,有人下車,有人上車,只是自己學會去適應,適應自己一個人的日子。
我還記得曾經:
第一次離別時,15歲的我被母親送到校門口。母親說,趕緊去上課吧。于是我提著沉重的水果、厚被子躊躇地走向教室。等我回頭再看,母親已經騎著電動車掉頭了,眼淚一下子蹦了出來。
第二次離別時,24歲的我被男朋友送到火車站。他說,你好好在北京工作,有時間我就過去看你。我將離開我呆了4年的地方,離開我心愛的人們。走上電梯時,我不敢回頭,直到我進了檢票口,他還是站在那里,眼淚像洪水一樣剎不住閘。
第三次.......
還有很多好朋友,她們一次一次地離開,但她們卻教會了我繼續生活的勇氣,每一個人在我的生命中帶來了不一樣的驚喜。
一次次的離別,逼著我成長。
自我
一個人要找到自己的方向,需要花費多大的力氣?
曾經因為工作地點的原因和母親吵得很兇,母親希望我回老家,而我選擇畢業后留在北京(盡管知道自己是多么的不自量力)。
就像離開七月的安生,到陌生的城市,被欺騙、被嘲笑、被可憐,安生還是堅持自己的選擇。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為了順從父母的意愿,大學時選擇自己不愛的專業(父母眼中“有錢圖”的行業),畢業后接受安排去一個“穩定”的工作單位上班;
有的人倔強地離家出走,在外面的世界找到屬于自己的天空,一開始不是很順利,因為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依然迷茫著;有的人一開始就有強烈的目標,濃厚的興趣,但卻遇不到好的伯樂,依然奮斗著。
為了擺脫所有的束縛,安生選擇離開家鄉去流浪,在未知的世界尋找自我;家明把身上的玉送給安生,讓安生帶著自己的靈魂去流浪;而七月選擇留在家中,守在父母身邊。
三個人活出了不一樣的姿態,而在電影的最后,七月卻告訴安生:我想要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大多數的人都活出了七月的樣子,我們被各種約定俗成的社會規則束縛著,不敢違抗、規規矩矩著,一邊服從著又一邊抱怨著。
也許還有很多人不相信命運,選擇離開去尋找自我,也許最后什么也得不到,就是單純地想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