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紅石村文化中心二樓《沙家浜》季刊編輯部,我們幾位老友在閑聊中,講起了“沙家浜之聲”,那倒蠻有味道!你一句,我一句,討論得十分熱烈。回想那時家家裝廣播,戶戶聽廣播,人人聽中央人民廣播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和晚上各地人民廣播電臺聯播節目,那著實是一種文化大餐的享受!而沙家浜之聲是地方的一檔節目,是沙家浜鎮廣播站每天必須播出的節目。釆編徐耀良,播音陸桂珍。
記得1995年,我剛來沙家浜鎮打工,認識了專職通訊員徐耀良。他在鎮政府樓上有一個辦公室,我一有空,就會去那里坐坐。與他交流一下新聞特寫和文學創作……耀良兄侃侃而談,他鼓勵我積極寫稿,認真寫稿。經他點撥后,我的隨筆散文經常在常熟日報副刊錄用。一些小新聞也常在沙家浜之聲播出。耀良兄那時年富力強,精力充沛,他的專稿人物特寫經常在常熟日報周末版頭條發表。他說,我的工作就是寫新聞。新聞特寫是他擅長,這些稿件來源于他每天的釆訪,來源于他不辭辛勞,奔騰不息,他踏遍全鎮各村實地采訪,深入基層,與村民們打成一片,好作品來源生活,而高于生活。
耀良兄的新聞稿常在市廣播電臺播出,一些力度較強的新聞稿在江蘇人民廣播電臺、蘇州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徐耀良文筆精華出手快,寫個小故事,編個小節目,得心應手;小說散文詩歌皆能駕馭。直至后來創作長篇小說《沙家浜演義》,都是在那些年間積累豐富形成。沙家浜之聲這檔地方節目也助了他一臂之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每當想起沙家浜之聲,人們就會想起一位年輕貌美的播音員。那清脆潦亮,聲情并茂的聲音,時常會在人們的耳際響起:“聽眾們,你們好,沙家浜之聲現在開始廣播了……”隨著這聲音的響起,人們就開始紛紛起床,因為這檔節目在清晨五點就開播了,她像金雞報曉一樣,喚醒了熟睡的人們,喚醒了沙家浜各村的父老鄉親,兄弟姐妹……由此,人們一骨碌起床洗漱,做早飯,吃早飯,出工下地勞動……這位喚醒人們起床的播音員,就是在下的老同學陸桂珍。
說同學,應該在小學一三級時是同學,后來我四年級未讀,跳級到五年級就分班了。我小學畢業后再也沒讀書了。所謂同學就是少年兒童時代的同學。這三年,勝似三十年!她是一朵校花,蠻惹人喜歡!哈哈……其實她人并不漂亮,但她性格開朗,心地閃亮!
桂珍高中畢業后,被分配在蘆蕩鄉廣播站擔任播音員。(后蘆蕩鄉改為沙家浜鎮)。為沙家浜的廣播事業奉獻了青春年華!多年前,她光榮退休。退休那日,她專門置辦了幾桌喜宴,邀請了親朋好友共同歡慶,我也不例外,參加了那次值得紀念的好日子。時間真快,桂珍從55歲退休,已經有10個年頭了。從黑發的媽媽成為了白發的婆婆。每月享受事業單位編制待遇,幸福生活樂陶陶。
可是,天有不測風云,她的老公就在幾年前,不幸離開了人世。老公的一走,對她來說,是一個五雷轟頂的打擊,自己的身體一下子垮了。右手肌肉萎縮,患上了漸凍癥。經多方精心治療,毛病且能穩定,現居住在沙家浜療養院康乃馨。
前幾天,我專程去看望了她。見我到來,她從床上爬起來,綻著菊花般的笑臉,與我聊了好多家事喜事不幸事,她贊揚自己有一個孝順兒子,每天晚上要去探視,噓寒問暖,關愛備至,盡到了家中頂梁柱好兒子的擔當。
啊,人生總有最美好的年華!當年羅蕩小學的一朵校花,昔日沙家浜之聲的播音員,人們仰慕的一個崇高職業,如今已銷聲匿跡,已被高清電視取代。
沙家浜之聲,多少年沒聽到了,但人們時常會想起。一旦想起,有甜蜜,有沮喪,有失落,想起那個年代家家戶戶有廣播音響,有甜美的沙家浜之聲……其實那廣播喇叭挺不錯的,人人喜歡,老小酷愛!可一邊干活一邊聽新聞聽歌曲。孩子們聽了廣播,會揮舞著小手,扭曲著身姿,唱起“讓我們蕩起雙漿……啊,一只小喇叭伴隨了每個家庭,伴隨了幾代人成長成熟,甚至慢慢變老……這事兒,已一去不復返!
盡管如此,我們還可買臺袖珍收音機,放在案頭,放在身邊,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聲音隨時可以收聽,隨時可以了解國事家事新聞海外事……當然家中那臺高清電視,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那是每晚七點,你一定鎖定這個頻道,從頭至尾看得津津有味!那是全國人民,每個家庭必看的一檔新聞聯播節目啊……
2019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