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塵渺凡
人生百態(tài),存在即為合理。
人有千樣,活著即是希望。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序言
本來我還納悶,為什么叫“市井”?
現在看來,太過形象了。
您看吧:
當夜幕暗下來,當人群涌上來,車燈參雜著初上華燈,人流混雜著車水馬龍,那條條的馬路狹在林立的高樓之間,可不就是一口口“水井”么,期間的人們,不正像是“打水的竹籃”——七七八八、上上下下。
嘈雜是市井的特色,熱鬧也屬于“井中”的人們。
有市井,必有小民。而我,就是小民中的一個。或,不同于別人,穿于市井,我會駐足,卻不停歇。會習慣性地、一如既往地用欣賞的眼光看著忙忙碌碌的各色人等、各類營生、各種風景……有時會瞬時猜想,有時會短時思索,又有時會為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寫點文字;但,從不打探、從不評頭論足。
默默地經過,默默地看著,默默地感受,這便是我的方式。
小伙伴們,來看看這些猶如一粒粒塵土,雖渺小卻不平凡的人們吧,您想象不到的可敬可愛!
一、雞柳夫妻
十字街口,顯眼的位置,有一對小兩口,男的約么一米八有余,女的跟男的相比,貌似傳說中的最萌身高差。
一輛改裝過的三輪車的櫥窗玻璃上“炸雞柳”赫然醒目,兩行小字“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就那么傲視“群雄”似的舍我其誰!
每晚,小兩口從不缺席,也從不遲到;什么時候天黑,他們就什么時候在“老地方”了;即使,會有刮風下雨,也依然堅守。
不得不說,他們的生意用“火爆”不足形容,簡直像是炸開的一鍋爆米花,紅火的不得了。生意好的時候,排隊是需要很久的。
后來,看到玻璃櫥窗上多了支付寶和微信的二維碼——他們與時俱進了。
有時候,顧客很多,忙不過來,男的會開口罵女的,很兇!女的始終不做聲,繼續(xù)往油鍋里丟東西,男的無趣,加之買主很多,便不好意思地不了了之。
始終,一個忙碌著炸串,一個忙碌著夾餅,兩個交叉著、輪換著、爭著搶著——收錢。
有一晚,大約快凌晨兩點,我路過他們的攤點,兩口子已收拾停當,準備回家,我看到他們疲累的身影,頓時覺得拼搏是不分行業(yè)、不分工種、不分年齡的!
二、面筋母子
相對于雞柳夫妻,面筋母子倒顯得“專業(yè)”。應該是加盟移動餐車!
那是一輛帶鐵皮斗篷的小黃車,里面還配備有掛式空調,一個烤爐、一個操作臺,剩余的空間僅供兩人轉身忙碌。
他家的烤面筋兩塊五一串,外焦里嫩、芝麻很多、串兒個頭不小,有時候,吃上兩串會打上一個飽嗝,晚餐也便算是解決了。
一直很納悶,面筋哥每每出攤總是和他母親,獨不見他的妻子。我斷定他有妻子,是因我看到那個貼在餐車迎臉的微信二維碼上的頭像是個孩子,是個與他、與他母親似從同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孩子,那必定是他的兒子了。
他的妻子呢?是在外地打工還是他們離婚了,有時候在等候的空檔總會短暫地想象著,從沒開口詢問過。
三、孜然哥
大概三十出頭,他的營生像是個冷門專業(yè),可是很吃香。
很簡單,一筐切好的青椒、一袋子綠豆芽、一個蒸鍋、一個炒鍋,油鹽醬醋樣樣不缺……
獨門絕技便是一把孜然。
青椒混著豆芽,加上一個炒蛋或是一小撮羊肉,翻炒老半天,炒的稀碎稀碎,從鍋里拿出一個熱氣騰騰的饅頭,用刀豁開一條口子,掏出一塊,把炒好的菜夾進去,用塑料袋裝好,擰緊口,再裝袋,葷的一個七塊,素的一個五塊。
孜然哥還有炒餅絲、炒面什么的,賣的最起勁的還屬饃夾菜!
孜然哥,不是每晚都出攤,但總能看到他的身影,無意中聽說他是回民,出生在此地,白天還有別的營生,單就是一個晚上最多賣過三百多份。
四、綠豆面姐姐
一家三口的攤點,類別很多,我唯獨喜歡他家的綠豆面。
老板、老板娘和他們的兒子都會掌勺,同是一碗綠豆面,因為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人吃,味道卻大不同。
唇齒留香的當屬老板的手藝。再就上一碟腌制的辣韭菜,那真叫一個享受。
他家的面是純手工制作,現場搟面。量很足,價錢卻很便宜,六塊錢一大碗。
久而久之,這碗綠豆面成了我以及許許多多和我類似的“小民”的口福。
時就久了,就管不住腿,頻頻會邁向了攤點,大口大口地吞咽,喝的連湯水也不剩一滴,連連飽嗝,足矣!
五、杭州小籠包
每每到這家店,總是勾起學生時代,工大東門道牙邊上的那個餛飩攤。自己在簡書的第一篇文章《一屜小籠包子一屜青春》記得就是那年的美好:
一屜小籠包子、一小碟拌上辣椒和陳醋、一頭蒜,一碗餛飩,這就是青春!
回憶如馬,自別離,未停蹄;
回憶如雁,自南飛,未歸巢!
六、妞妞烤面筋
這是一家店。
店門口的海報寫著“百年老店”,仔細看,發(fā)現前面有一個“距”字,后面有“還有99年”字樣,小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是店家給顧客開的一個小玩笑。
店不大,或者說很小。
食客主要在戶外,一個烤爐,專烤面筋、魚豆腐和牛肉、雞胗等。味道正宗、價格實惠,主要是小方桌、小圓凳特別有感覺。
地貼寫著“一個人擼的是寂寞,兩個人擼的默契,三個人擼的是江湖”。
倒上滿滿一杯清涼,一飲而盡,再而三,好不痛快!特別是這樣的夜,三兩好友,趁著小風,徜徉著涼意,干上一杯又一杯的“夏天”,嘮上一波又一波的天馬行空。
時不時,還會從易拉罐裝的啤酒拉環(huán)上扣出幾個“再來一瓶”,驚喜,給這生活頻添了些許愜意。
估計是,情有獨鐘,這家店我們常去。
還有諸如此類的那么多、那么多的“小民們”,即便是風雨兼程也要馬不停蹄!
他們讓我看到什么叫“奮斗”!為生計、為家庭、為上有老下有小!
它們疲于奔命又不輟勞作,他們沒有什么大夢想、大格局和大生活,卻堅守著、獨守著、靜默著,眼睜睜看著這個世界!
人,放之宇宙,渺之又小!
小市井,也包羅著大生活!
市井小民,他們的人生像一把芝麻撒在了面筋串上,像一把孜然炒在了熱鍋里,像一杯啤酒流過嘴角滴在襟衫,更像是一個焦黃的餅夾菜,夾進了無奈,夾進了辛酸,夾進了青春與夢想,夾進了無盡無望的人生!
這世界,有人活著,有人過活,有人生活,同樣一個“活”字,卻被活成了不同的模樣!
誰都想活出個樣來給自己看!誰都在為了所謂的這個“樣”,步履蹣跚,踽踽獨行,矢志不渝!
致敬,市井小民們!
致敬,勞苦大眾們!
致敬,不容易又不能放棄的千千萬萬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