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虹開口要房子,是真的有心機,不要臉。
周秉昆夫妻無償贈房是真的不現實。
上述兩點,是大多數網友對照現實作出來的評論,作為旁觀者,我們會下意識地用“帶色”的眼光去看在“老好人”路上狂飆的周秉昆。
周秉昆是一個老好人,但不是一個沒有分寸的老好人。
相反,他的處事,很多時候都有一定的原則底線,送房子給于虹,是周秉昆“一家四口”同意的。
為什么是四口?
這里面自然是包括了早已出家修行的鄭光明。
只不過,劇中有些情節,不會一一細致地拍攝剪輯出來,而是需要根據劇情推敲。
當然,周秉昆也不是窮大方,他對于虹一家的“偏愛”,都是有據可依的。
那么,為什么是孫趕超呢?
01、周秉昆為孫趕超家的4次偏愛
周秉昆是周家的老幺,為人憨厚踏實,骨子里有情義,有原則,從文化上,沒有哥哥姐姐優秀,但卻是最孝順的。
都說,最笨的孩子都是來報恩的。
這話一點兒不假,周秉昆是周家最笨的孩子,但秉性也是最像周志剛的孩子。
光子片的六君子里,只有孫趕超、肖國慶是他的發小,曹德寶和呂川是他在醬油廠里的工友,唐向陽則是呂川的朋友,經由呂川認識的。
當然,喬春燕也是周秉昆的發小。
唐向陽和呂川本就是半路朋友,又遠走北京,感情漸漸地也就淡了。
人到老年,周秉昆跟這群朋友跌跌撞撞也相互扶持著走過了幾十年的風雨,但真正還穩穩扎根在他心里的,仍是那兩個發小:孫趕超和肖國慶。
至于為什么?
那是因為,只有這兩人始終初心不變,一如既往地對周秉昆好,這種情感,甚至超越了血緣,讓周秉昆感覺到真正兩肋插刀的兄弟情義。
他們這群人中,孫趕超和肖國慶的處境是最難的,呂川和唐向陽是拔尖的,曹德寶和喬春燕也不差,至于周秉昆,他處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狀態。
這是他四次對孫趕超家伸出援手的原因。
周秉昆幫了孫趕超四次,分別是:讓出鄭娟的房子安置孫趕超夫妻,給孫小寧安排書店的工作,找周秉義解決孫趕超被騙的事,給于虹房子安置孫趕超妻兒。
這四次的“偏愛”,顯然周秉昆處理的并不算好,但全了他的心意。
第一次,讓出鄭娟的房子安置孫趕超夫妻。
孫趕超家里窮,住不開,于虹馬上要生了,沒法子,周秉昆和鄭娟決定將太平胡同的房子給孫趕超夫妻住。
其實,這種辦法,挺不厚道的。
原因就在于喬春燕的姐姐姐夫,已經先借住在鄭娟的房子里了。
一邊是喬春燕的姐姐姐夫,一邊是自己的發小,選哪個?很顯然,周秉昆做出了取舍,等于也在喬春燕心里留下了疙瘩。
按親疏遠近,孫趕超在周秉昆心里地位自然要比喬春燕姐姐姐夫高,但他一開始答應把房子借給人家,看的不是姐姐的面子,而是喬春燕的面子啊。
這不等于打喬春燕的臉嗎?
可周秉昆不惜駁了喬春燕面子都要把房子讓出來,可見他對孫趕超的情分比喬春燕深刻許多。
第二次,給孫小寧安排工作。
孫小寧高考沒考上,大家都眼巴巴地希望她能夠好好復習,來年再考一次,所以,她工作安排,也只是暫時的。
當時,他們這群人中,就只有肖國慶跟孫趕超這兩家日子艱難,正好,周秉昆自己就能伸出援手。
彼時的喬春燕跟曹德寶小兩口過的不錯,用不著周秉昆操心,唐向陽和呂川去了北京,人家有事也求不到他頭上。
而他借著出版社的力量,開了書店正好需要人看顧著。
為此,他將肖國慶的媳婦吳倩和孫趕超的妹妹都放在了書店里工作,按照他的設想,孫小寧可以借助書店的復習資料,一邊復習一邊賺點錢補貼家用。
這是兩全其美的法子,奈何養大了孫小寧的野心。
第三次,求助于大哥,幫忙解決孫趕超的事
周秉昆基本不向自己的親哥開口求助。
一方面是避嫌,一方面是骨子里的自卑讓他不愿在大哥這里低頭,還有一方面,是明白大哥的原則和難處。
透過他想讓大哥幫忙的人不是沒有,喬春燕和曹德寶在被強迫搬出干部樓的時候,就曾跟他開口向周秉義求助。
只是,周秉昆不愿。
在他的認知里,喬春燕他們只是搬出干部樓而已,不是沒地方住,也沒到窮途陌路的時候。
可孫趕超那一回不是。
一個處理不好,孫趕超是要坐牢的。
周秉昆著急忙慌地第一次找到了周秉義的單位,試圖讓周秉義幫忙找找騙了孫趕超的人,這事,往大了說,也沒有違背周秉義的原則,沒什么可避嫌的,所以周秉昆向他大哥開了口。
至于第四次,也就是爭議最大的一次,鄭娟跟周秉昆將房子給了于虹。
此時,孫趕超已經自殺身亡。
于虹工作不穩定,孫勝在學校讀書,光子片拆遷,這娘倆連個落腳地都沒有。
這是周秉昆不愿看到的,房子跟兄弟之間,他選了兄弟。
跟他形成對比差的,是喬春燕和曹德寶,他們在利益跟兄弟之間,選擇了前者。
02、周秉昆對孫趕超于心有愧
看《人世間》,最大的一個感觸是:遠親不如近鄰,兄弟不如發小。
周家的幾十年,是周秉昆以一己之力和發小們的扶持走過來的,而最優秀的兩個孩子,早在他們剛成年的時候,就走上了自己的路。
套用馮化成挺沒良心的一句話:孝分兩種,一種是養口體,一種是養心智。
按照他的話頭,周秉義和周蓉是養心智的孝,而周秉昆是養口體的孝,但實際上,誰是真正的好孩子,只有老兩口自己知道。
周蓉跟周秉義對周家而言,就像是放出去的風箏,遠遠地能看到飛走的影子,但抓不住,沒啥用。
可周秉昆能耐不大,他一個人能做的事有限,發小的作用也就出來了。
他的一生,兩次入獄。
第一次入獄,父親不在,母親昏迷,姐姐沒影,哥哥沒回,家里全靠著未過門的妻子和發小們的幫扶。
第二次入獄,父母不在,親哥親嫂工作忙,親姐帶著外甥女旅游去了,姐夫忙著拍電影,找律師,長子意外身亡,剩下妻子和小兒子在外頭風霜雨露,吃苦受罪。
真正對他的妻兒盡了心意的,還是那幾個發小。
所以,出來后,但凡他能幫,他都會幫,會去報答。
最后的幾集里,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六君子”一群人,走的走,死的死,散的散,最終在他身邊的,只剩下肖國慶一個。
就連周秉義被調查,也是肖國慶陪著他跑上跑下。
他開了家飯館,肖國慶跟著他干,他盡自己的能力,給肖國慶一份工作,讓他可以養家糊口,不至于人到中老年,一無所有。
這就是周秉昆對他的報答,可孫趕超沒了。
沒等他出來就自殺了。
從恩情的角度看,他對孫趕超是有愧的,從兄弟情的角度看,孫趕超比親兄弟還親,幫忙照顧他的家人,也是應該的。
即便沒有血緣,肖國慶和孫趕超在周秉昆內心里的分量,不比親哥親姐低,相反,重要多了。
03、孫趕超對周秉昆有大恩
前文所提的那句話“遠親不如近鄰”其實每個人都明白。
再親的親人,來往少了,不來往了,又還剩下多少情分?反倒是鄰居,發小,圍繞在身邊的人,能夠給予多一些的情感。
這一幕,在周秉昆父親去世以及周秉昆入獄的時候,特別明顯。
周志剛在家跟小孫子下棋突然昏迷,是周秉昆跟肖國慶,孫趕超幾個輪流拖著板車,將周志剛送到醫院里。
也是他們一群人守在醫院里,上上下下的忙活,他們的媳婦,守在家里陪著他們的老母親。
這時候,周秉義在外地,郝冬梅在醫院上班,周蓉瀟瀟灑灑跟著蔡曉光拍戲去了。
等他們回來,一個只會哭,一個只會自責。
但沒有一個,體諒父母跟弟弟的難處。
周秉昆被抓的時候,同樣也是這個道理。
去周家打掃的,是那群發小,幫忙照顧周秉昆小兒子的,是沒有穩定工作的孫趕超夫妻,四處找律師的是蔡曉光,陪著鄭娟去國外安葬周楠的是郝冬梅。
周秉義呢?沒出現。
周蓉呢?忙著陪女兒旅游去了,美其名曰散心。
根本沒想過出事的弟弟和沒人照顧的侄子。
后來,周秉昆被判了,只剩下鄭娟和小兒子守著家。
一輩子都沒有在外工作過的鄭娟,得守著周家,得照顧兒子,得賺錢,這時候,是孫趕超夫妻給她做了推車,讓她可以去賣賣烤地瓜之類的謀生。
危難時,幫忙照顧孩子,無以為生時,幫忙做工具謀生,孫趕超對周秉昆而言,是有大恩的,而不僅僅是發小的情分。
他不在時,是孫趕超他們幫的忙,孫趕超不在時,他就該幫忙了。
這是他的原則。
結尾
其實,從前文看,也能看懂,周秉昆不僅僅是對孫趕超有一份更深重的情義,其實他對幾位發小都有。
幾個發小中,比他好的,不需要他的幫助,比他差的,他能幫就幫了。
感情是相互的。
正因為這群發小幫了他這么多,所以他才能在自己能回報的時候盡能力回報了。
如果孫趕超還在,周秉昆在新小區的飯館里,一定有他的位子,就像肖國慶夫妻一樣,晚年的穩定工作,周秉昆包圓了。
如果是肖國慶沒能分到房子,而孫趕超一家子分到了,也好好的,相信周秉昆不會介意把房子給肖國慶。
他將房子給于虹,看著不合理,但只是照顧兄弟,報答兄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