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因為中興事件,各大資訊平臺開始重新討論中國芯片產業的問題。這些觀點或從技術,或從經濟,或從歷史角度,幫助我們理解中國芯片的困境,以及可能的發展規劃。這些文章都十分值得一讀,值得政府參考。然而,以我的經驗,我擔心有一個角度角度可能被忽略了。人的角度。
我相信,一切的斗爭本質上都是人的競爭。芯片產業的斗爭自然也是中美人才的競爭。過去的二十年,我們并不是缺眼光,缺資金,缺市場,很可惜,我們沒有建立起期望的芯片產業鏈。當然,我們不能忽略歷史問題。我們的芯片產業的歷史還很短,需要時間彌補差距。這一點著急不得。但是,這可能也提醒我們,中國的電子工程師的成長環境出了問題。當然這個問題也已經被大家討論很多了。但,我覺得可能被忽略的問題還有以下幾點(也許更多):
第一是高等學前教育。目前大學的學前教育還沒有成熟。太多的電子工程的同學并不熱愛自己的專業,也有很多熱愛電子硬件的同學錯選了機械自動化專業。真正熱愛電子硬件的同學選擇電子工程的比列很少。這導致,電子工程師的隊伍中缺乏中流砥柱的人。普通的電子工程師面對技術難題是逃避的,而熱愛的電子工程師是興奮的。沒有熱愛的人發光發熱,技術攻關和創新的概率就降低了。
第二是生活壓力。各種硬件設計公司都在一線或二線城市,這些工作地點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硬件工程師們為了保障基本生活,在專業之外都需要開發副業。無論是做培訓,學產品,進修管理,這些從硬件研發的角度來說都是對于人才資源的占用。這還算比較好的,畢竟電子工程師沒有離開電子行業。這幾年,隨著房價的持續攀高,電子工程的收入已然無法滿足人才的生存需求。很多人才大量轉行到了計算機。對于硬件產業來說,這才是釜底抽薪。
第三是職業尊嚴。很多電子工程師對自己的職業沒有榮譽感,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必要的輿論支持。我們稱贊中國拿下了5G,但是卻沒人挖掘背后工程師為此付出的精力。很多工程師都覺得自己是默默付出,無人關注,因此缺乏動力。我們的媒體是否應該分配一些注意力資源給他們?而且,從社會角度,電子工程師享受不到公務員等地位加持,也拿不到金融互聯網的薪資鼓勵。甚至打開媒體,看到只有各種嘲諷工科男的“陋習”的內容,這實在是添堵。結果很多人不再尋求技術創新,而是想掙的生活尊嚴。
如果讓我做總結的話,我覺得電子產業的問題很大程度是歷史問題,但想要發展電子產業需要面對的可能是犬儒主義。電子工程因為沒有提供給從業者理想的生活,導致從業者不再關心產業發展,只在乎自己的收入。這并無從指責。需要警惕的是,有人為了收入會犧牲產業的發展。當從業者不再自豪于產品研發,而是追名逐利,那中國的電子產業就有陷入泥潭的危險。
新中國以來的進步,來源于華夏兒女對祖國深沉的熱愛。因為這份熱愛,愛國者們不怕艱難困苦,不怕路途遙遠。歷史已然證明了熱愛的巨大力量,我們要普及這份熱愛。對于祖國的熱愛來源于五千年輝煌燦爛的文化,要培養對專業的熱愛,我們可能需要建立新的文化環境。在這個文化環境中,每個人都能自在地選擇所愛,每個人都能驕傲地贊頌專業,每個人都能安然地沉浸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