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往往選擇用自嘲和戲謔的方式來緩解生活的壓力,用“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和遠方”的向往來放松緊繃的神經,安慰勞累的心神,但現實的生活原本就是一地雞毛,人人身處瑣碎和繁雜,備受焦慮和煎熬。這就是生活的本質,每天都在忙碌著。
馬克思認為人與動物最本質的區別是勞動,而這種勞動是有意識的實踐勞動,有意識就是說人會有自己的思維。也就是說,人除了像動物一樣尋求個人生存之外,還會有另外的思想和精神追求。
雖然我們擁有著獨有的意識和思維,但我們在現實里卻常常追問自己忙碌或者存在的意義,感覺自己與動物好像并沒有特別本質的區別,每天都圍繞著生存在轉圈,沒有物質基礎其他的東西都是奢望,偶爾無所顧忌地放空自己,找到了哪些曾經的夢想和奢望,也覺得是漫天說笑,隨即被淹沒在碎片化的時間和安排里。
對于生活,有的只是無力感和受支配感。不是我們主導生活,而是異化為我們被生活所控。
對于大多數的人來說,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晚上躺到床上的那一刻,好像從那之后的時間才是自己的??墒俏覀內プ龅囊矁H僅是刷刷微博和朋友圈,看熱鬧似的關注著與自我無關的事情一直到深夜還樂此不疲。設置的早睡鬧鐘、要記的單詞、放在床頭的書、要做的睡前瑜伽……
一切與自己相關的事情都被一一摁掉或取消或延后了,而且還會在看到身邊人尋求自我發展的時候,嘲諷一句“學那個有什么用啊”,心里很篤定別人和自己一樣也是三分鐘熱度,等著看笑話。一旦別人成功,一邊酸著一邊找理由自我安慰。
什么時候我們在生活里沒了自己?不像以前那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歡什么。尤其是在聽到別人說起夢想,說起初心的時候,總是會瞬間愣住,一臉茫然,因為已經搞不清楚自己是否有過什么夢想,自己的初心又是什么呢?
前幾天在特立獨行的一只貓的書中看過一段話“成長過后,不是被社會磨平了棱角,而是對自己越來越多的篤定和認識,對自己越來越冷靜,知道自己更加欠缺什么”,讀完有種一語驚醒夢中人之感。
一直以來,都以為是為了適應這個社會才一點點把自己變成連自己都不認識了的人,被迫放棄了曾經的自己,放棄了曾經的夢想和向往。但其實,當你越努力地往上走的時候,你越能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初心,反倒是在自己享受安逸狀態不想受苦的時候,被社會磨平了棱角就成為了自己想偷懶不上進的借口。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在瑣碎的生活里找到自我,找到自己的初心和真實,而這需要我們從舒適熟悉的環境中脫離出來,從內心所想出發而不是從外在利弊出發。如果可以,就請隨著心意自由快樂地生活,如果條件還未達到,那就請努力去實現它。
我理想的生活,不是大富大貴,而是可以隨心所欲地過生活,能忠于自己的內心,讓自己輕松自由快樂,過我想想過的,而不是他人認為應該過的,生活。
愿你我將來都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現在能為之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