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暮色將盡》,是在今年四月下旬。
那天傍晚,我一邊在楊柳河邊散步,一邊聽書。因為有書幣沒有了,只聽了不到全文的三分之一。
而我已然被書中的內容所深深吸引,于是當即下單,“五一”節前用三天時間看完。
《暮色將盡》是英國傳奇女編輯戴安娜·阿西爾,在89歲那年寫下的書。
她76歲開始創作文學作品,撰寫了許多回憶錄,獲得了“科斯塔傳記”等諸多獎項。
她一生未婚未育,于2019年1月在倫敦一家臨終關懷醫院去世,享年101歲。
對于為何創作這本書,她坦言,市面上有許多育兒書籍,還有教授女人如何保養留住青春,如何用自己的魅力留住身邊男人的書籍。
可是,卻鮮有讓人如何面對衰老和死亡的書。
而她當時已過了耄耋之年,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也有寫作的才華。而且,正走在“凋零之路”上。
于是這本“凋零手記”就這樣面世了,而且很快在全球發行。
這本書,記錄了戴安娜·阿西爾在晚年時分,對于自己一生的回顧與感悟。有欣慰,也有遺憾,但卻沒有后悔。
合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意猶未盡。并開始認真思考,如何面對衰老和死亡,這個人生亙古不變的問題。
不婚不育,一定是人生的遺憾嗎
對于大多數女性來說,或許擁有一番事業,或是結婚生子,跟所愛之人白頭偕老,就是人生的快樂和幸福所在。
然而,戴安娜卻是許多人眼中那個“離經叛道”之人。
她出生于英國一個富足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從小就教育她,“必須靠自己謀生”。
她是一個出色的編輯,有著敏銳的文學判斷力和眼光。曾經挖掘過波伏娃、阿特伍德、菲利普·羅斯等一些杰出的作者。
她一生的情史豐富,有過許多男友。甚至不惜當“第三者”,卻從未想過涉足婚姻,也不愿生孩子當母親。
她不想因為“妻子”和“母親”的身份,而失去自我。
她在書中談到,“我對男人沒有期待,唯有獨處時,我才感覺到完整。”
她認為自己“內心有個頑固自私的節點,讓我小心避開需要我奉獻全部自我的事情。”在她眼里,“母親要將自己的全部奉獻給孩子。”
這是她做不到的。她甚至為被這兩種身份捆綁的女性,而感到悲哀。
她曾經跟表妹住在一起很長時間。表妹是一個單身母親,當年帶著三個孩子,艱難度日。
然而,看到表妹的辛苦,她卻從未施以援手,認為對方“竟然為了無聊的孩子,而放棄自我。”
她說自己也許天生缺乏母性本能。她曾經跟一個嬰兒共處一室,想努力找到心動的感覺,然而事與愿違。甚至看見那些蹣跚學步的小孩,還非常反感他們在周圍晃蕩。
不過,這個想法在她43歲那年改變了。她曾經懷孕過幾次,但每次都毫不遲疑地做掉,也沒有帶來什么負面影響。
可這次,她非常想生下來。似乎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在宣布:“如果你現在還不生孩子,以后永遠也不可能再生了。”可孩子并沒有如期到來,因為她流產了。
當因昏迷被送到醫院搶救蘇醒后,她慶幸自己還活著。“我再次感受到了完整的自己,而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步入老年的戴安娜,開始對嬰兒和小孩的興趣變多了,也開始喜歡他們了。如果家里來了孩子,她可以開心地跟他們玩耍。
晚年的她,為自己曾經對表妹及其孩子的冷酷無情,感到后悔和羞愧。
不過,如果有人問她,“沒有孩子,沒有孫輩,不感到遺憾嗎?”她的回答依舊是:“是的,不遺憾。”
她認為,正因為沒有孩子,她才可以不必承擔跟孩子們近距離相處的麻煩,也才可以不受約束地去理解對方的愛和希望。
或許,有這種不婚不育想法的人,不止戴安娜一個。
大家熟悉的某女星,就是一個不婚主義者,但她身邊并不缺少喜歡和欣賞的異性朋友。
她認為,結婚并非人生的必需品。一個人的生活,自由自在,她不想被傳統的婚姻觀念所束縛。
被稱為“音樂詩人”的李健,跟妻子結婚多年,一直沒有要孩子。
當有人好奇,有著如此優秀基因的李健夫婦,為何不傳承給下一代時,他坦言:“我還沒有做好準備,我更想把精力用在音樂創作上。”
如今,李健夫婦的選擇,得到了許多人的理解。而且選擇丁克家庭的夫妻,越來越多。
當一個人沒有時間和精力對孩子付出,并主動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時,也許不生,才是對孩子負責。
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所有的選擇都有利弊。不必羨慕他人,也不必遺憾自己沒有走的路。
衰老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對衰老的恐懼和焦慮
有一句話說得好:“衰老最大的悲哀,不是身體的衰弱,而是心靈的冷漠,以及對衰老的恐懼和焦慮。”
我們單位在省城有兩個小區樓盤,一個是普通小區,一個是離退休干部小區。其中離退休小區在城中心,辦事很方便。普通小區離城中心要遠一些。
可仍然有一些離退休干部,不愿意入住這個方便的小區,而選擇了普通小區。
他們認為,這個小區的住戶大都超過70歲,隔三差五就會看到小區入口處的墻壁上,張貼著某某人去世的訃告。
有人說,看到那些訃告,就很害怕和恐懼。生怕出現在上面的名字,不久后就是自己。
其實,每個人都會老去,每個人也都曾年輕過。衰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衰老的恐懼和焦慮。
看了《暮色將盡》,我更加深刻地體味到這一點。
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在50多歲或60歲左右退休,而戴安娜很幸運。她跟情人兼搭檔安德烈,一直在出版業工作,直到75歲才退休。
當時她并未感到自己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而且她90多歲的母親還健在(她們家有長壽的基因)。
戴安娜在70多歲時,曾決定在82歲就不再開車了。為何作出這個決定,是她發現自己的母親在82歲那年,開車居然無法走直線了,她很害怕有人“成為她車輪下的冤魂。”
70多歲的戴安娜,在照顧母親的過程中,發現母親雖然身體狀況不好,但她很聰明,懂得將藥片放在預先想到的各個位置。
不管是在客廳、臥室,還是廚房、浴室等,只要母親發現身體不舒服,就可以輕而易舉摸到藥片。
然而,戴安娜卻在跟母親相處期間,發現自己越來越焦慮,脾氣變得越來越壞,有時候還會毫無理由地落淚。
有一次,母親對她說:“我不怕死,我只是害怕死亡的過程。”聽到此話,戴安娜感覺死亡離自己如此之近,不禁毛骨悚然。
原來,她也不怕死亡,而是怕走向死亡的這個過程。
后來她母親在臨終前,沒有經受多少痛苦,令她欣慰。
戴安娜的哥哥在85歲那年去世。他非常熱愛航海,生前的大部分時光都在海邊和船上度過。
即使病痛已糾纏了他許多年,他也從未放棄駕船玩樂,直到病痛讓他徹底無法動彈為止。
其實病痛的折磨并未讓哥哥感到恐懼,但被迫告別自己熱愛的生活,卻讓他深感悲哀。
而戴安娜卻認為,“這種悲哀在我看來,恰恰是曾經歷過美好生活的證明,值得感激。”
許多已經步入老年的人們,面對衰老和死亡,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恐懼和焦慮。
而戴安娜卻對衰老和死亡的態度,看得非常通透:
“歷史已經無法改變,活在當下更為重要。”
做喜歡的事
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
許多退休后的中老年人,大都會經歷一個面對衰老的心理過程:
不再工作,疾病纏身,朋友越來越少,身邊的人相繼去世,孤獨如影隨形……
在走向生命終點的過程,有的人焦慮不安,找不到方向。而有的人,則開啟了新的喜好,甚至開創了新的事業。
戴安娜就屬于后者。當年她作為編輯,一直在幫人出書,并未發現自己也有寫作的天賦。
就在75歲退休后,她偶然回憶起跟朋友一起開出版社的經歷。于是就將手中的材料寫成了書,并給這本書起名為《未經刪節》。
寫此書時,她已經80歲高齡。該書出版后,得到了讀者的廣泛好評,她興奮地直呼“不可思議”。
隨后的兩年里,她又寫了《昨日清晨》,再次體驗了那種快樂和感激,“那絕對是純美滋味”。
戴安娜當時并未打算出書,甚至認為,“如果有人在我70多歲時告訴我,說我還能再寫一本書,我一定覺得他們瘋了!”
成功出書的經歷,讓戴安娜有三點收獲:
一是想做一件事,在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二是再也沒有什么事,會對自己的自尊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三是發現自己敢于在公開場合講話了,不會因害羞而窘迫。
也許有人會認為,退休后學東西已經沒什么用,而且已經來不及了。
可戴安娜卻認為:每個個體都對社會有貢獻,無論這個個體如何渺小,但他(她)都是用生命來表達自我的載體。通過這種表達,為世界作出貢獻。
戴安娜有一個侄女,在一次晚餐時,跟身旁一個外科大夫不經意地提到,如果人生可以重來,她要報名學醫。后來她在49歲那年,報名成為一家醫院的接生學員。
幾年后,戴安娜見到她侄女,對方告訴她,已經帶領團隊接生過6個孩子了。
這個侄女還談到自己最感動的時刻,是看到孩子父親的哭泣(接生時,孩子的父親都在場)。
聽到此話,戴安娜坦言:“當看到她談及迎接新生命的降臨,她的臉因此變得閃亮時,我覺得非常嫉妒。”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和潛力,只要你想開始,什么時候都不晚。
倪萍不僅在影視表演和主持方面有一定成就,還在52歲開始學畫畫。據說其畫作的價格,最高的超過150萬元。她的畫作自帶靈氣,被專業畫家夸贊“她的畫是活的。”
香港著名演員鐘楚紅,在丈夫去世后,一直未婚,而是把精力投入到了攝影愛好中。她走入市井,用鏡頭記錄香港的發展變化。她的攝影作品不僅被好友收藏,還在香港開了巡展。
或許你會說,那些都是名人,有錢有人脈,普通人比不了。
但我身邊的普通人,在退休后,有的也開啟了自己年少時的喜好。并且樂在其中,享受其中。
我的一個老同學穎兒,在退休后學了一年唱歌。從去年開始,在抖音上開了直播唱歌,粉絲從起初的幾十、幾百、幾千,到如今的3萬多,令人刮目相看。
我的一個同事紅姐,性格非常爽朗,有她在的場合,幾乎笑聲不斷。
她前幾年退休后,開始學跳民族舞,每周四天,雷打不動。她說最喜歡的是有“野味”的藏族舞和蒙古舞。看到她拍攝的舞蹈視頻,堪比專業舞者,令人羨慕。
還有我的寫作老師貞姐,她從52歲開始學習新媒體寫作,三四年里在各大公眾號發表了幾百篇文章。之后被某平臺的老板看中,成為該平臺的專業授課老師。今年59歲的她,目前帶出的學員超過3000人。
這些普通人,都在退休后,按照自己喜愛的方式,活出了自我,活出了生命的精彩。
戴安娜在《暮色將盡》中談到,一本講老年的書,不一定要以嗚咽收場,當然也不能鑼鼓喧天。
如果到了一定年紀,回看自己的一生,你會發現:
雖然人的一生跟宇宙相比,如白駒過隙。而且走向晚年的路,是條下坡路。但從自身的角度來看,它依然令人驚異地寬闊無比……
寫在最后
晚年的戴安娜非常喜愛園藝。她曾經郵購了一款樹蕨,本以為是一顆大樹苗,結果收到后發現是一顆小苗。
這些小苗起初長得很慢,而一旦長出,就朝向末端飛快地成長。她幾乎每天都能看到葉片在運動。
戴安娜原本擔心自己的年齡,永遠看不到它長成參天大樹了。然而,她發現,觀察小樹苗成長的過程和樂趣,確實非常值得。
每個生命的成長都是值得尊重的。即使步入老年,也要好好體驗生命變化的過程,善于發現身邊美好的事物。
最后,就用戴安娜在書中的話作為結尾吧:
“生命是一條寬闊多彩的河流,這條河流,充滿了開端,成熟、腐朽和新生。
我們是其中的一部分,死亡也是。
所以在還能夠體會這一切之前,別浪費時間生悶氣了……”
作者: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