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幾家歡喜幾家愁,僅僅只是一場考試也就罷了,無非是考好考壞,大不了重新再來,但如果是承載了命運、前途甚至是生命的時候,我想就不是僅考試那么簡單了。
高考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科舉制。早從隋唐時代,中國就有了科舉制度,就是說,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這種考試就形成了系統化、制度化,所以中國是名正言順的考試大國,你如果想造福百姓,報效國家,就得去參加科舉考試。我們古代文人追求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這是他們的最高理想,但最大的受益人當然還是統治者——你要想追求你的最高理想,就得走這條早就為你鋪好的路。所以,統治者利用科舉來達到其統治的目的,學子利用科舉來達到其實現報國理想的目的。
那高考是不是科舉的延續呢,其實是一脈相承的,都是選拔人才的手段,但是選拔出來的是不是都是人才,沒選拔到的是不是不是人才,這是存疑的。
——2——
在武俠小說或武俠電視中,那些武藝高強的俠客能飛檐走壁,即使身陷重圍也能應付自如,大不了老子飛走,不和你打了。許多人把高考比作“沒有硝煙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處處都是陷阱,非武藝不精者不能成功也。
所以,我們從出生就背負著這樣的使命,刻苦修煉,只為有朝一日可以在這場戰役中揚眉吐氣,以一個得勝者的面貌笑傲群雄。你要給我一本類似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這類的秘籍也就罷了,但偏偏大家都照著同樣的內容來修煉,有些人就受不了了,于是就有了暗箱操作、高考移民等種種行為。
我們對于老師的諄諄教誨和教科書所列的內容深信不疑,有句“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古語,我覺得講的很好。歷史書中總是羅列出一堆時間和歷史事件,仿佛只要把這些一字不差的背下來,就可以通曉歷史了,但這恰恰使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大打折扣,這些歷史事件的堆砌沒有前因后果,有些還沒有經過考證就拿來沿用,再給考生灌輸下去,后果可想而知。而且他們善用一種很特別的句式:“要如何如何”。完全是一種圣經的句式:“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真是氣勢恢宏。
全盤接受并不會培養我們的自學能力,分數也并不是學識淵博的體現,能背出相對論的,并不是就能成為愛因斯坦。這里說的的自學是指自己去考證探索的能力,這背后其實是問題的提出,多問為什么,然后再帶著這些問題去探究答案,往往結論并不盡是教科書里教給大家的。
——3——
很不幸,我曾經參加過兩次高考,高考對于我的意義好像就是大家純粹地為了共同的目標而結集成伴,直到現在,我還和高中時的同學走的比較近,倒不是我不重視別的同學,恰恰是高中時那種單純的友誼值得我懷念。第一次的高考,從開考到結束,基本沒什么感覺,考完就帶著幾個要好的同學回家大玩了半個月,當然考試結果可想而知,繼而便被種種無形壓力壓的喘不過氣來,從那時候才知道,這場考試并不是只我一個人的事。
中國是一個熟人社會,尤其鄉村,每個人仿佛都是一塊丟在湖里的石子,每個漣漪相互交叉,構成種種復雜的關系。面子是相當重要的,甚至可以辦很多事情,一旦丟掉面子,仿佛就什么事都辦不成了,必須得找回面子。嗯,對,所以我就參加了復讀,在這期間,有經驗的老師們終于向我拋出了大招,于是,我就老老實實地被淹沒在題海中了。
現在回想起來,只覺得教語文的老師還有些趣味,他一邊講題,一邊還講些他對當下社會的一些看法,當然在那時候,沒人顧得上聽。
——4——
離開高考已經多年,再一次聽到有因為高考而跳樓的事情,令人痛心不已。一場考試帶來的是生命的凋零,我想就不得不去反思了,她說她有心臟病,但我們已經知道,心臟病并不一定是心臟上的病。她一定對這個社會,對這個世界失望透頂,而這種絕望、憤恨也并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造成的。所以除了高考,值得我們反思的應該還有更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