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時間教育兒子,就意味著沒有時間做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蘇霍姆林斯基
-01-
“老師,你玩藍鯨游戲嗎?”
“藍鯨游戲?”我不解地反問。
印象里的藍鯨游戲,是那個在國外流傳的“死亡游戲”——凡是參與的人,都沒能活下來。
我有些驚愕,因為這并不是普通的游戲,而是引領人走向死亡的變態自殘行為。然而一個中國孩子,為何用平淡的語氣說出?
“老師你連藍鯨游戲都不知道啊,你out了!”
“不是,我應該知道。但你說的藍鯨游戲……是看恐怖片的那個?”
我有些遲疑,但卻希望他否認,然后告訴我另一種孩子間的單純玩樂,而不是這個讓人想到就頭皮發麻的恐怖游戲。
“是啊,老師你玩不玩?”
“我不玩。你也別玩,沒意義。”怕說的太明顯刺激到他,我故作輕松的語氣。
“切~”他撇了撇嘴。在我這里找不到刺激,他轉身去找其他男孩打鬧。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藍鯨,是一款俄羅斯死亡游戲。游戲的參與者在10-14歲之間,完全順從游戲組織者的擺布與威脅,凡是參與的沒有人能夠活下來,已經有 130 名俄羅斯青少年自殺,而且此游戲還在向世界擴張。”
游戲很簡單,只要被組織者拉入群組,管理者每天發布一個任務,按時完成就好。
游戲的第一條任務,就是從游戲開始那天,每天早上4:20起床,看規定的恐怖視頻或聽怪異音樂。
有時是一整天不能和他人講話,然后告訴你,你唯一的朋友就是游戲剛開始時,用小刀劃在手臂上那條血淋淋的鯨魚。
“藍鯨游戲”的任務循序漸進,吸引著孩子的好奇心,卻在逐步摧毀孩子對生活的希望與向往,產生無盡的絕望。它不會直接告訴你游戲結局是怎樣,但會一步步消磨你對生活的興趣,甚至產生幻覺。
據統計,藍鯨游戲的參與者大多為青少年,他們十分遵從游戲組織者發布的任務。并且凡是參與的,沒有人能夠活下來。
10-14是青少年中二病正嚴重的時期,更是青春叛逆期。聽風就是雨的年紀,旁人稍一忽悠,便就信以為真。
“藍鯨游戲”的出現正中孩子們的下懷——標新立異,尋求刺激,于是紛紛效仿。
我將事情經過講給來接孩子的父親,順帶提了句“藍鯨游戲”的危險性,希望能夠引起家長的注意。
或許是我小題大做,那位父親一仰頭,滿不在乎地說:“誰家孩子那么傻,會去自殺?”
-02-
“老師,你玩王者榮耀不?”
“玩啊。”我大方承認。平時和這些孩子關系較親近,如果假裝不玩,又會被嘲笑落伍,所以我也沒遮掩。
“老師你什么段位啊?肯定是白銀,反正肯定沒我高。”他一臉得意,弄得我有些好奇。我沒回答,又反問他。
“我上鉑金了昨天,讓人代打的,一顆星三塊,花了五十多,挺便宜的。”
“哦……我自己打上的鉆石。”
“老師你真厲害,你是不是買了很多皮膚?”
“沒買過,只有十幾個活動免費送的那種。”
“老師你真窮啊,我都有39個皮膚了。”
我天,39個!除去免費的,剩下20多個,少說也得七八百。想到我一個月勤勤懇懇才六百塊的兼職工資,我無意識的咽了口唾沫,忍不住還是問了出來,“你哪來這么多錢?”
“我媽給的唄。”小孩子一臉自豪。
“給你這么多?”我有點驚訝,看不出班里還有隱形的“富二代”——家長不僅支持孩子玩游戲,還給那么多錢買裝備。
“不夠就偷偷拿唄。反正她也不管。”輕松的語氣,仿佛對近千元毫不在意。
隨后他向我表達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現在隨便玩一玩,過幾年參加比賽,再做個職業選手組建戰隊,或做個游戲主播——每天打幾局游戲,錢就嘩嘩的進了賬戶。
我有些無語,心里呵呵冷笑無數聲:這孩子從黃金上鉑金還要人代打,講真就他的這種技術,或許連比賽的海選都過不去。
贏得比賽大獎,成為職業選手,做個游戲主播……技術不行的話,這統統都是瞎扯。
我還是沒有直接打擊他,怕破滅了他的夢。我只能委婉地告訴他,成為職業選手打職業聯賽很辛苦,要有很好的戰局意識和團隊意識,還要每天不停地訓練,不停地分析……
孩子聽著我的話,眼里閃著光,似乎我在描述他美好的未來。我知道他一定沒懂我的意思,便也閉嘴不再吭聲。
家長來接孩子時,我提醒要防止孩子沉迷游戲,家長說:“嗨呀!反正他自己在家也沒啥事,玩就玩吧!”
好吧,是我管的又多了?
-03-
我做兼職的輔導班,主要負責孩子們每天放學后的作業輔導。
大多家長下班時間和孩子放學時間不同,便無法按時接他們回家,并且工作一天后,沒有多余的精力輔導孩子作業。輔導班自然而然的,變相成為了家長寄托孩子的地方。
和孩子們的聊天中,我驚訝地發現看似單純的他們早就有了“階級差異”,甚至還有嚴格的多種多樣的等級劃分:家里有錢的和家里沒錢的,有手機和沒手機的,穿名牌的和不穿名牌的,零花錢多的和零花錢少的。
我常常見到有孩子拿著iphone8,三四個聚在一起嘻嘻哈哈,但來接孩子的父親卻拿著幾乎過時的華為榮耀5。
我常常見到孩子從頭到腳穿著adidas、nike,像個行走的品牌推廣人,孩子的母親卻拿著一眼就能看出是街邊地攤的包包。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家境相似的孩子自然而然就聚在一起。什么都不懂的他們,已經開始無意識地相互攀比。
現在流行一個詞叫“熊孩子”:調皮,沒規矩,沒有受到家庭良好的教育。
與之相呼應的還有“熊家長”:任自己的孩子為所欲為,闖禍后常以“孩子還小不懂事”為由,企圖推脫責任。
家長工作繁忙,于孩子的陪伴時間便隨之減少。可做父母的心生愧疚,精神上給不了孩子應有的陪伴,便總想著用物質上的補償來代替。
于是一得空暇時間,孩子想要東西,買!想要零花錢,給!想出去玩,去!
不但不加緊對孩子的束縛,還希望借他們的索求,來減少自己內心的愧疚。殊不知這種隱形的“溺愛”,在誘導他們步步走向深淵。
孩子的心理健康培養必不可少,但很多家長因工作繁忙、生了二胎、夫妻不和等原因,將孩子忽視不管。整日的忙忙碌碌,不過都是為有更好的物質享受,便也形成了慣性思維: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人們總是在擔心社會,保姆縱火案讓你懷疑世間的善良,江歌案讓你不敢相信世間的友情,幼兒園案讓你不敢相信世間的師德。
可你不雇傭保姆,你也不去留學,你更沒送孩子去北京高檔幼兒園。所以你義憤填膺過后一切如常,因為這些事情和你幾乎沒有任何關系。
但你現在放任不管、聽之任之的孩子,缺失了心里最柔軟的感情。誰又說的準,他會不會成為數年后某案件的主謀呢?
請讓你的孩子在陽光下單純如天使,別讓他獨自在黑暗里向往著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