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喜劇之王的敗筆在于人物塑造。
一個“大傻春”式的人物替代了尹天仇,但這個“大傻春”卻遠沒有《夏洛特煩惱》里的大傻春可愛。
整部電影看下來,我總會想到的人物是被人誤解的碰瓷老頭。
影片中,轎車車前癱臥著一個老人,引來路人圍觀。
周圍的人七嘴八舌,很多人覺得老人是在碰瓷,訛詐司機。
女主走過去說道,“大爺,我也是個演員,你這樣演不行,碰瓷的關鍵在于痛感。”
“大爺,你這痛感不足,觀眾沒法同情你啊。”
女主如夢覺得大爺演技略顯浮夸,連呻吟的“哎呀”聲都顯得隨便。
不一會,來了輛救護車,簡單的檢查后,醫護人員說老人家的肋骨斷掉了。
醫護人員抬走了老大爺,留女主一個人蒙圈的站在原地。
“對不起啊,大爺。”如夢最后說道。
“碰瓷”事件為女主留下了一個非比尋常的生活經驗,后來他運用到了演戲上。
為什么我總會想起這個片段呢?因為我時常在想,我們看到的與實際相符么?
經歷乏善可陳的我們是否真真切切的理解了一個人物內心呢?是不是有些表達只是我們沒有理解而已。
女主如夢以為遇見了一個碰瓷老頭,但最后,她擰著眉頭一臉蒙圈的站在原地。
而當我看見女主得知被騙后,依舊拿出了她自己省吃儉用的2萬血汗錢,交給一直在欺騙他的男朋友時,我也同樣擰著眉頭蒙圈的僵在椅子上。
如同女主不理解演技浮夸的大爺一樣,我也不能理解這部電影的故事和人物塑造了。
電影《新喜劇之王》的表現,如同片中碰瓷的老大爺,沒頭沒尾、故事和人物都略顯浮夸。
2.
《新喜劇之王》部分片段確實讓我笑出了聲,尤其是如夢扮鬼嚇王寶強那段,但這些卻不能完全收買我的情緒。
也可能是我期望太高了。
我評價電影的標準只有一條,就是能不能讓我“共情”。
共情就是能讓我分享角色的情緒,共情于故事。
女主頭頂一把菜刀,陪深愛自己的父親過生日,這樣的情節不能讓我共情。
這樣的強行搔癢,只能招來觀眾們的厭惡。
女主拿著打工兼職賺來的2萬塊錢,交給了全職騙子,這也不能讓我動情。
只會讓我認為女主是一個軟弱又不值得同情的賤骨頭。
最后女主莫名其妙的拿了大獎,頒獎禮上,這部片子試圖想給觀眾們一個大團圓的交代,反而徹底擊碎“喜劇之王”這塊金字招牌。
還是碰瓷大爺的情節最討我的喜,有哲思,又讓人意想不到。
“我的名字不能提供任何關于我這個人的線索,我的生活也不能暗示我的本質。”
——吉安拉·卡特
?
是這樣的,電影名字并不能給我們提供任何期待的線索。反過來,影片主創們可能會說,一部爛片并不會影響我們優秀的本質。
世上可能會有這么一個女孩,被人欺騙了感情之后,還主動拿著血汗錢送上去,之后依舊波瀾不驚的生活。但是這個點,主創們并沒有鋪陳墊穩,在觀眾們看來,這就像是一場浮夸的碰瓷鬧劇。
星爺究竟是經歷了什么?讓他把這部故事缺失、人物缺失、創作缺失的影片搬上了春節檔的熒幕?
是資本?歲月?或是生活?
他說他很努力、很用心的在創作,我們卻只看見了一個奄奄一息的浮夸碰瓷老大爺。
在救護車沒來之前,鬼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
3.
這讓我不得不想起那個有著奇怪棱角的尹天仇。
為了點蠅頭小利,會去為地痞流氓輔導演技。看著洪爺訛詐老奶奶,當面不好意思開口,覺得過意不去,事后偷偷把錢補給老奶奶。
“阿婆,你錢掉了”
尹天仇遇到愛情時,身無長物的他,卑微的如螻蟻一般。
他拿出自己的全部身家,唯一的手表,和自己的圣經——《演員的自我修養》,把最好的全部堆在那里。
鼓起全部勇氣,顫抖著雙唇說,“我養你啊。”
可《新喜劇》里的如夢面對愛情被欺騙,卻連個巴掌都舍不得給渣男。
不同于《新喜劇》里好像從來就沒有自我的女主如夢,尹天仇會在該爆發的時刻爆發出來,告訴觀眾我從來就不是一個虛構的人,我就生活在你身邊。
“不論你是否看得起我,我都是一個演員。”
“上次你還欠我三個便當,我想拿回。”
生活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嬉皮笑臉的生活,對于那些無關痛癢的事,我們可以自嘲,甚至可以被人奚落,也一笑而過。
但是有些事,是我們的原則,誰敢越雷池一步,馬上叫他灰飛煙滅。
周星馳的電影一直都是像上面說的這樣,如此敘事的,再小的人物,再卑微的職業也都是有血有肉的。
有血有肉的人就會有思想、有底線,他們就是自己生活中的英雄,哪怕散發出的光芒微弱、暗淡。
但是,因為他們認真、虔誠的面對生活,所以有時候我們同情他們,悲憫他們,但更多是同情我們身邊的人。
悲憫我們自己。
小人物們,活的卑微一點不可怕,不要活的沒有自我,沒有血肉。
因為沒有自我的人撐不到不到太陽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