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等或不等,2017,新的一年還是到了。
12月30日是去年最后一個工作日(說“去年”還真有些別扭~時間如飛鳥,2016已經遠去)。朋友圈里就有朋友show公司的福利了,或是跟公司同事聚餐happy。公司雖然沒有這些,不過從一些方面已經可以感受到新年的氣息了。比如hr發的元旦放假郵件,里面帶著飽滿的新年祝福。比如走廊里一些點綴的各色各樣的氣球。比如大家口偶爾流露出的新年祝福。
也許公司制度有變化?之前逢節假日到來,公司的最后一個工作日通常會在下午的4點就開始下班。這回呢,并非如此。大家照常是晚6下班了。近6點的時候,我不經意看到有些同事已經開始寫周報了——公司要求,每個同事每周要通過email方式上報本周工作。恰好,這天是星期五。
依然清晰記得,我曾在好麗友公司度過3個年頭。每個元旦假期前的最后一個工作日的下午,那些韓國大領導都會走出工位,然后一一向辦公區的同事握手,恭祝“新年快樂”。他們大都著正裝,佩戴一副眼鏡,面帶微笑,眼神充滿敬意,所以,當和他們握手時,總有著被總理接待的感覺。工作一年來的矛盾和沖突都會被那個瞬間化解。我想,這也許是企業的一種文化吧,不得不說,這個文化值得傳承。
6點下班后,大家紛紛的關上電腦離開公司了,包括部門大領導和我們的直接領導。和往常相比并沒多大區別,只是大家走的更早。倒是有互道新年快樂的,不過總是缺乏一種親切和新年的氛圍。
半點后,我發完周報,離開工位,公司各部門區域的燈零星的亮著。在下行的電梯里遇到技術部一同事,我們聊一些話走出寫字樓。在北京,天氣是很容易被大家聊的。是的,預警的霧霾如期而至,遠處的大樓在重霾里,顯得孤寂難耐。“聊天”一詞在北京很容易進入人們的招呼里,當然,也經常出現在政府和專家們的報告或觀點里。
我和同事互道問候后,就分道揚鑣了。和往常一樣,我騎電動車回家。地下車庫里慈祥的大叔,依然笑瞇瞇的目送騎車下班的上班族。他們屬于這個招商局大廈,來這里停車的員工多數都是大廈里上班的員工。我們公司租在大廈里辦公,所以,我們也就把車停在這里。每天有人看守,大可放心丟車。我主動和他搭訕,問假期是否值班。
這一年,最應該感謝的,其實是路人。沒錯,我每天騎車上下班,我算是那種騎車比較猛的。匆匆的上下班行程里,遇到擁堵的路段,我常常穿插在汽車中間,紅黃燈亮時也擋不住我,不走自行車道也是常事。這一年來的途中,我沒出任何事故,有幾次擦身而過也算是有驚無險,能夠平安的活著,倒不是因為我騎車技能好,司機和行人的避讓,我覺得是最重要的原因。我想我一定被這些路人所憤怒,甚至爆粗口,“艸,不要命啦!”類似的呼(jǐng)叫(gào)確是聽到好幾次。anyway,我要感謝他們。另外,我有很多次夜路,無論是下班的短途,還是自己驅車回老家或他處,漆黑的夜,能有一些陌生的車輛陪伴漫長的旅途,孤獨就會遠離。這位看守車庫的大叔,也是我的路人。
短假將至,可以放松下來多陪陪孩子了,我試圖讓自己盡快感受到節日的輕松和愉悅里。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離開車庫時,也順口祝大叔新年快樂。他似乎沒料到我會問候他,
“誒,誒,好!好!”
通過這些簡單的問候,我感受到新年的臨近。我想到有個小故事,是說一位盲人在夜路上提著明亮的燈籠,路人不解,好奇地問,“你都看不到,為何還提燈籠呢?”盲人回復道,“我提燈籠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讓別人看見別撞到我,這樣對別人對自己都有好處。”人與人之間的輕訴和問候,就能讓心更近。這樣的大家都心近了,不就是一種氛圍么?
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