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把《笠翁對韻》學完了,接下來還是繼續補童子功的課,這次選的是《千字文》這個文本。記得黃簡老師在《回憶柳曾符先生》的一文中說,柳先生在復旦講文字學時,曾經說:“凡是一字,當明六義:一此字如何寫?二此字如何讀?三此字如何講?四此字為何如此寫?五此字為何如此讀?六此字為何如此講?此六義有一不明,不得云識此字。”柳先生說自己姓柳,卻不識柳字,因為做不到這六義。從這個角度看來,我大抵是個文盲了,因為我一個字也識不得。
我們回到正題,現在通行本的《千字文》是南北朝時期,南梁的周興嗣編定的。據說在此之前也有過三個版本的千字文,分別是三國時鐘繇、東晉王羲之和南齊蕭子范編寫的,只是現在沒有流傳下來。我在網上查資料時,看到過一個書法作品《王羲之臨鐘繇千字文》,已經被確認為偽作了。
今本千字文早期是為了練習書法用的,梁武帝蕭衍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讓人拓印了王羲之書法作品中一千個不同的字,給皇室的小孩學習書法,只是這凌亂的識字卡實在有點不好用。于是梁武帝就想到了手下的一個大臣,才思敏捷善于作文的周興嗣,對周興嗣說:“卿有才思,為我韻之。”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個任務的難度,假如老師布置了一個作文題,給你一千字,不能重復使用也不可以遺漏,把它組織為一篇語句通順,言之有物還要合轍押韻,便于記憶誦讀的作文。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面對這道作文題是要崩潰的,傳說周興嗣想了一夜,頭發全白了,就完成了這篇《次韻王羲之千字》,這篇文章一出頓時傳誦千古。就算我們現代沒經過古文啟蒙的學生,大多也會一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歷代著名的書法家大都寫過千字文,最著名的當屬隋朝的智永和尚,他是王羲之七世孫,智永是著名的書法家,據說他一生中寫了八百本《真草千字文》,送給了江南的一些寺院。我們在了解字形時會參考他的《真草千字文》和趙孟頫的《六體千字文》,探求本義和篆書字形則以《說文解字》為基準,再盡量查找甲骨文、金文等資料,試著去探尋造字本源,再參考《辭海》等現代漢語字典,力求了解千字文的“六義”。
當然有些書法上的筆勢,和語文課本上的筆劃筆順不一致,還有為了追求押韻,我們也會探尋古音讀法,這方面的內容如果還在讀書的小朋友請忽略,因為和語文課本的標準答案不一樣,會影響考試成績。
總之《千字文》在中國蒙學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清代袁枚的《隨園詩話》中有“漆黑茅柴屋半間,豬窩牛圈浴鍋連。牧童八九縱橫坐,天地玄黃喊一年。”這詩雖然有譏諷,鄉村私塾教育條件的艱辛和私塾老先生不學無術的意思,也可以看到《千字文》的影響無遠弗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