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人介石在詩中說:“桃花雨過菜花香,隔岸垂柳綠粉墻。斜日小樓棲燕子,清明風景好思量。”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清明一般在公歷4月5日左右來臨,水至美則清,日月雙懸則曰明,天地之間,溫暖晴和,是時清明。《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不僅緣于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凈,也緣于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于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二十四節氣大多用物候來記錄節氣,如芒種,小暑,寒露等,而采用形容詞來定義,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一個。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最美的節令,在這個美得令人心悸的時節里,有明麗的天空,清新的空氣和花枝招展的田野。有沾衣欲濕的杏花雨和吹面不寒的楊柳風無聲濡潤的綠樹幽簧,竹籬茅舍以及田坎上肩扛犁鏵手持耕鞭的壯漢。清明的夢,格外香甜,無邊的春潮卷裹著花草樹木的芬芳及田園山水的靈秀,不停地在人們的夢境中翻滾。雖然夜半有頑皮的風推開窗子,強行把蛙聲送進屋,將夢中人殘留的詩情畫意滌洗得干干凈凈,但也有溫情的雨悄悄喚出一街花傘,悄悄在長裙秀發中渲染出一幅攝人心弦的淡墨畫,長發飄飄,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那就聊聊清明節的形成,下面轉入輕松話題。曾幾何時,你可給老師發過,清明節快樂。小明,滾出去。不過要說在古代,清明節還真是一個愉快的日子。而清明節,離不開上巳節,寒食節。這三者關系高清,清明節也就差不多搞清楚了。在古代,上巳節絕對是節日中的全能型選手,上管妖魔鬼怪,下管男歡女愛,專懟不人不鬼,主治不孕不育,倆字,強。就說我們的偉大皇帝漢武帝,在上巳節當天求子,努力生娃。上巳節當天主要活動之一是招魂辟邪,因為傳說柳條自帶驅邪功能,所以成了招魂的重要道具,于是在上巳節這天人們會編柳條,折柳條戴在身上。除了招魂,上巳節還有一個很嗨皮的活動,就是在巫師的指導下,洗冷水澡,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扭斷了,屁股扭扭,兄臺,肥皂掉了。這項集體洗浴活動有個專有名詞:柭戲。既然是大型群體露天混浴,自然免不了男女勾搭,“你看我的八塊腹肌,可還滿意?”“腹肌沒看到,看到三個圈圈。”利用這個契機,男男女女自然有很多牽手成功的,非誠勿擾。“你是瘋兒,我是傻,纏纏綿綿上天去”肯定就是這個時間的主旋律了,所以上巳節自帶相親大會功能的節日,自然博得了靚男俊女的青睞,私奔也沒人搭理,簡直天堂有沒有啦。總之,這是一個從根本上解決人民群眾需求的節日,很快受到官方認可,走上人生巔峰。“哎,對面的胖子,別擋著我看姑娘。”“老娘胖吃你家米了,喝你家水了。”而寒食節一般在冬至后105天,這個節日比較有意思,傳說起源于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晉國落魄公子重耳流亡國外,沒得吃喝,“一只羊,兩只羊,三只羊,喜洋洋,美羊羊,涮羊肉”,不行,餓抽抽了。跟隨他的小伙伴介子推聽到主公餓了,沒個啥吃的,說時遲那時快,拿著刀猶豫一下,是割主公大腿呢還是屁股,重耳一轉身,刀扎進介子推的大腿上,“介公,你這是干啥呢?我給你拔出來吧。”“啊,不用。”“那我給你再回去吧。”“啊,不用。”“哦,那我再拔出來吧。”“主公,請你吃個火腿。”最后晉文公重耳回去出任晉國董事長,封賞功臣忘了介子推,他也不介意,晉文公想起來以后,就想請他出山,介子推就帶著老娘躲進深山老林里,“娘,那娃又想吃火腿了。”重耳堅持要把介子推請出來報答他,于是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想把他從山里崩出來,“麻溜的,三缺一,不來放火呀。”“媽,三缺一呀,去不?”“玩總輸,坑錢。不去。”“八筒。”“碰”,“妖姬”,“糊了”。“糊了就糊了,嚷嚷啥,能賴賬不成。”“介子推糊了。”重耳非常后悔,為了紀念介子推,他下令所有人一段時間內不準吃熱食,只能吃冷飯。“敢吃烤肉剁手呀。”“雙十一,老板,你知道最該打折的是什么?”“最該打折自己的手。”寒食節就這么誕生了。到寒食節這個時候,剛剛過完熱鬧的上巳節,加上天天吃冷飯,心情很沉重,于是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我們這么辛苦,先人們估計也很辛苦,墳頭草很久沒搭理了,去看看吧。”于是干脆就在寒食節掃墓上墳。“上什么分,不好好學習上什么分,要什么自行車。”像寒食節這種沒啥娛樂活動,餓的半死不活的節日,減肥都沒力氣,“我本事吃的肉,憑啥要減。”這是很不受待見的節日,因此一直到魏晉,都只有北方人才過。到了唐代,民生經濟的發展,寒食節被正式定為三天。而寒食節的第三天,就是清明節。清明本來并不是節日,只是個節氣,在冬至后的108天,這是個非常吉祥的數字,可是屌絲逆襲路線五花八門,只要棒子揮得好,大鬧天宮又何妨。因為上巳節的喜慶熱鬧,寒食節的寒酸真是讓人無法直視,至于清明,呵呵,放假都不想過,這種清苦的日子可是持續好長一段時間,直到一個王朝的降臨,鉆石王老五的唐朝,有錢任性,社會風俗極為開放,而這種人過節日也非常好爽,逢節就放假,不是正在放假,就是已經放假,任性。就連清明節日都能過出春節的感覺。“聽說你媽死了。”“對呀,我好傷心呀。”“很好,我們來慶祝一下。”所以你要是穿越回唐朝,你就會看到,清明節怎么如此猖狂,上一秒哭的跟狗一樣,下一秒怎么就大快朵頤。由于過于開放,總是讓人覺得不爽,因此官方決定整治寒食節,嚴禁在墳頭搞娛樂活動。“死的是誰?”“你媽”“那跟你有雞毛關系。”“死的是誰?”“我媽”“死的你媽那你哭啊,你管我呢?”“死的是誰?”“我們共同的媽”“媽,我給您燒紙了,你看我瘦的,你肯定心疼我,我吃飯去了。”民眾都不搭理政府,反而玩的更嗨了。清明就要放假,而且七天假期,并且是不會堵車的七天假期。“為什么不會堵車,人那么多?”“你是不是灑。沒有高速啊”面對七天長假,你跟我說什么上巳節有公共洗浴,有相親,啥能比放假重要。而且到了宋代時期,理學興城,著名理學大師朱熹老夫子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主張,簡單來說就是“結婚了沒有,就敢牽手,哎,胖子,說你呢,往哪親呢,禮錢給了沒有啊。不要臉。”相親,混浴,都做夢吧,所以上巳節最吸引人們的活動沒有了,那這個節日就逐漸被人們遺忘了。而清明節,因為是寒食節的最后一天,純粹以玩樂為目的,寒食節掃墓吃冷飯不能放棄,那就到清明好好嗨。清明節完成逆襲,終于成為人們最喜聞樂見的節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你當杜牧看著杏仁愁苦,那是剛剛過完寒食節,準備去整兩口的。“小朋友,你這牛不錯,能給吃一口不?”“我這牛鞭子能抽死你信不?”
“寒食春過半,花秾鳥復嬌。從來禁火日,會接清明朝。”寒食過后即為清明。清明因其風,溫風如酒,清香而明潔。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清明之日,桐始華;又五日,田鼠化為鴽;又五日,虹始見。說的就是清明時節白桐花開始綻放花蕾,“朧月上山館,紫桐純好陰。可惜黯淡色,無人知此心。”桐花,年年怨春意,不競桃杏林,遍地開放的桐花芬芳漫天,煞是惹人喜愛。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而鴽鳥則感應到萬物清明,出來呼吸新鮮空氣,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見到彩虹了,虹是陰陽交匯之氣,日照雨滴而虹生,清明末到谷雨節氣,雨量增加,氣溫上升,空氣中的含水量增加,在明朗天氣,彩虹便應時而生。
破暖輕風、弄啨微雨,欲無還有。賣花聲過盡,斜陽院落,紅成陣、飛鴛鹙。玉佩丁東別后。悵佳期、參差難又。名韁利鎖,天還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門,柳邊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當年皓月。清明節的哀思和惆悵體現的淋漓盡致。在古人的心中,花鳥可以傳情,山水可以達意。清明時節的花信風是一候桐花,梧桐是中國古老的樹種,實用價值廣泛。桐花是清明“節氣”之花,“清明之日桐始華”,是自然時序的物候標記,三春之景到清明絢爛至極致,但同時盈虛有數、由盛轉衰。桐花因此而成為兩種悖反意趣的承載。唐代李商隱在詩《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中寫道:“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劍棧風檣各苦辛,別時冰雪到時春。為憑何遜休聯句,瘦盡東陽姓沈人。”牛李黨爭中的李商隱因為才情同時得到兩黨的青睞,卻又被兩黨所誤會,只能夾縫中求生存。而桐花的這種愿與桃李爭艷的品性,也反映了詩人不甘心屈服,同命運抗爭的果敢精神。二候麥花,小麥的花排列為復穗狀花序,通常稱作麥穗。穗軸的每節上著生一個小穗,麥花開放的時間很短暫,5—30分鐘就凋謝,被稱為“輕化細細”“萬頃雪光”的“壽命最短之花”。著名詩人范成大在詩中說:“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三候柳花。據《花志》載:柳花為落葉喬木柳樹的花,柳的花都是單性花。花沒有花被,只有一個鱗片。柳花色彩不鮮明,但具有蜜腺,是借著花蜜來引誘昆蟲傳布花粉的,所以它是蟲媒花。范成大在詩中云:“客去鉤窗詠小詩,游絲撩亂柳花稀。微風盡日吹芳草,蝴蝶雙雙貼地飛。”體現的就是柳花開放時的勃勃生機。另有楊萬里先生也寫詩歌頌:“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童年的美好記憶與自然之景相結合,溫馨感覺漸漸襲來。
清明最重要的活動就是祭祀掃墓,清明祭掃,歷來為人們所看重。“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一個特定的日子里來到神圣的墓地、陵園,面對那些已經長眠于地下的親人們,你不僅能聽見生者對逝者那如泣如訴的哀悼,更會默默地祝愿駕鶴西去的親人在天國里安身立命,而這就是中國式的孝道借助祭掃實現的一種傳統文化的延伸。人是有著豐富情感的生靈,人在感懷中方知生命的意義,存在的價值,通過這樣的方式交流溝通,炎黃子孫厚重的歷史便有了人性的溫度。莊子認為,人不必執著于生,因為生若是一次遠游,那么死就等同于自然的歸宿。人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這是千百年來人類潛藏于心底本能的疑惑和叩問。如今,面對著紅塵滾滾、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還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心靈的“清明”?珍惜一生中得到的和擁有的一切,大徹大悟地明白有情相守才是家,從此行為坦蕩,心靈清明,自覺追求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人生境界,這才是對發軔于華夏歷史深處清明文化的最好傳承和詮釋。
我們不僅僅探尋在清明節尋求先民,認祖歸宗的祭掃意義,同時,對于先輩的努力付出,我們也時刻銘記于心。1937年8月2日,25歲中國空軍飛行員張錫祜在給父親的最后一封信中寫道,“‘陣中無勇非孝也!’兒雖不敏,不能奉雙親以終老,然亦不敢為我中華之罪人,遺臭萬年有辱我張氏之門庭,此次出發非比往常內戰,生死早置之度外。1937年12月31日,煙火四起,敵機盤旋,他在撤離的糞船上寫下家書:“媽媽,你得明白這并不是逃難。我明了我自己的責任,明了中華民族謀自由、獨立解放的急切。我是一個音樂工作者,我愿意擔起音樂在抗戰中偉大的任務,希望把宏亮的歌聲震動那被壓迫的民族,慰藉那負傷的英勇戰士,團結起那一切苦難的人們。”“親愛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計未定,與后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在孤軍奮斗,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這是戴安瀾寫給妻子的最后一封家書。這些先輩們用鮮血造就了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我們怎能不珍惜,怎能不對先輩們報以感恩,而這歸結起來,就是四個字,“如你所愿。”再次打開這些塵封的抗戰家書,依然能讀到滿目的硝煙和苦難、能讀到無盡的思念和牽掛,更能讀到以死殉國的毅然決然。銘記那些為了國家、為了民族而犧牲的先烈,銘記今日來之不易的歲月靜好,憑吊英雄,就是接過他們心血澆筑而成的紅色火把,我輩自強不息。在清明節特別欄目中,聽到一個孩子寫給先輩的話,覺得有必要跟同仁分享,“老師讓我給他寫一封信,可是我不知道他叫什么,他在哪里,我又該把信寄往哪里。每年我只能特定時間才能想起他,我的遙遠的朋友。有的時候他是農民,有的時候他是工人,有時又是一位老師,爸爸告訴我,他有個不變的名字,烈士。我們在一天天長大,而他卻長眠于此,永垂不朽。有的人想牢記他,有的卻向忘掉他,有的,可以給他獻花,有的,只能埋尸荒野,任風吹雨淋,有的人早就已經做好準備,為了她,可以犧牲一切,而有的人,就只是那么隱沒在黑暗里,我的老班長,你可曾聽得到我的呼喚。他去了,可是我們不想讓他走,他想我們干什么呢?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他想我們過的更好。他不像我們經歷像他一樣的苦難。那我可以回答他,如你所愿。”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總是在清明時節,自覺不自覺地想起很多人,有的時候是一個名字,有的時候是一段細節,有的時候甚至會想起一個電話號碼,或者清晰而遙遠的一首歌的旋律。記憶關乎一些逝者,也關乎一些生者,但牽連的那些往事也已然逝去。清明這個日子,給了人放縱感情的一個理由,盡可以讓我們逐著思緒去天邊飛,如同那些牽線的風箏,無論在天邊、樹梢,還是落進池塘,遠遠近近,總會有一根線,叫作清明。所有節日中,清明究竟有什么樣的獨特意味呢?就是這樣的血脈之情,就是這樣的眷戀,就是我們在長輩生前沒來得及懂得的那些深深的懺悔,還有他們走后魂牽夢縈、每到夜半都會驚醒的深深惆悵。幸虧我們還有一個大節叫作清明,我們可以去祭奠,可以去緬懷,可以告訴那些父母俱全的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們也可以在風清景明的日子里采一朵花,種一棵樹,放一只風箏,仰望一朵流云,就在這個日子里,我們的魂魄能和所有的親人在天上相逢。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人們在寒食之后重生新火,本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儀式,象征著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禁火是為了出火,祭亡是為了佑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構成了寒食與清明的內在文化聯系。那么清明節吃什么就成了人們共同關心的話題,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冷食就成了這個時間的主食。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青團,用艾草汁或者是漿麥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安徽、江西等我國南方省份多在清明節吃清明果。清明果和青團相似,但略有不同。其一,清明果多為餃子型。其二,清明果里面的餡多為五香干、筍干,是咸的;青團則是以豆沙甜口餡為主。其三,清明果通常用鼠曲草,而青團喜歡用艾草。地域不同,自然口味也不同。像是在山西陜西等地,子推餅就是清明節為數不多的熟食,子推餅俗稱蒸餅,是山西地方的傳統食品,據說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子推蒸餅,相傳是等寒食節流傳下來的一種熟食,人們為了紀念忠誠堅貞的介子推,就在他死的這一天,不舉煙火,也不進熱食。
清明時節也是郊游踏青的好日子,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氣回暖,氣溫回升,此時出門踏青,賞青,迎青,既是告慰亡故,也為體會新生。而在遙遠的邊塞,內蒙古和新疆地區,則體會不到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了,反而沙塵天氣肆虐,近些年隨著綠化措施越來越好,狂風呼嘯,沙塵漫天的景象逐漸減少,這也是我們堅持天與人,不相勝的自然觀,和諧自然,春滿大地。清明有諺語說:“清明要晴,谷雨要雨。”清明去踏青,天空現彩虹。牡丹花正艷,大地忙耕種。在清明時節,正是春播作物出苗的關鍵時候,各種作物的種子都需要一定的氣溫和地溫,如棉花要求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2℃以上,玉米要求穩定在10℃以上,豆類植物則需要穩定在8℃以上,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中華大地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多種果花紛紛開放,尤其蘋果樹的果花,在我國山西南部地區,大片的果園爭奇斗艷,此時才是采花粉的關鍵時期,果農們此時尤為繁忙,而上萬畝果花開放的場面,又何止十里桃花所能比擬的。
明前茶,兩片芽,清明螺,抵知鵝。草色青青春天到,青團顏色俏。清明時節也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節,此時螺螄尚未繁殖,肉質肥美,故有清明螺,抵知鵝的說法,過去買不起鵝的人家,下河塘摸盆螺螄,用清水養兩天,夾去尾端,辣椒香料爆炒,鮮香肥美的螺螄就可以下飯了。另外在廣西地區,螺螄此時正值時令,肉質肥美,螺螄粉也成了廣西地區最為獨特的一道地方美食。由柳州特有的米粉,加上酸筍、木耳、花生等配料及適度的酸辣味和螺螄湯調合而成,具有酸、辣、鮮、爽、燙的風味。螺螄粉最重要的湯料若是能熬到位,那味道,鮮香絕美,辣勁十足。
我國古代名醫孫思邈說過:“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自古清明游,騷客賦閑愁。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帶著家人走進遠山近水的田園村落,沐浴清新秀美的春日風光,珍愛世界,學會感恩。人生不長壽,何事不重來?自嘆人生短短幾十載,不憶往事看祭臺。然而身后靈臺一柱香,兒孫晚輩情意長。笑呵呵的談古論今,也許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