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探狄仁杰》的結構是什么?
幽州案,湖州案,無頭將軍案,都是小案子,但是最后目的都是武則天,這些案子是在逐步剖析武則天的身份,君王,家長,母親。
2.為什么湖州案強調太宗的血脈?
我在工作之后第二遍看,大學看的時候是武則天,武家與李家的矛盾,但是后面又去看了感覺不一樣,以及太子的定位不一樣,太子與皇帝的矛盾在封建王朝具有普遍性,但是在大唐又有大唐的特殊性。
3.為什么作者會取“孤家寡人”作為標題?
《神探狄仁杰》第一部,講的是狄仁杰,不如說是武則天,李元芳會怕鬼,狄大人對身邊的人非常信任,角色情感最復雜就是武則天,背后的主角就是武則天啊,武則天是一個皇帝,是一位家長,是一個女人。
幽州案的背后是被打擊的李唐貴族勢力與武則天勢力的對抗,幽州案的打擊對象是激進的一派,利用突厥與唐朝的矛盾,完成自己的稱帝夢想,同樣也是武則天成功之后的榜樣作用,激發了金木蘭的夢想與野心。
武則天時代最重要的是通過武舉改變了貴族在軍事方面壟斷,打擊了關隴貴族集團,因此武則天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除了是第一名女皇帝之外,還有就是完成了南北朝與五代十國之間的政治政策的轉變,就是貴族政治變為平民政治,所以在歷史角度上武舉與科舉一樣重要。
武則天的出生不是大姓,而李姓在唐朝是皇族,某種程度上這是寒門與貴族之間的爭奪,這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幽州案,這種取不正常的姓氏去羞辱敵人,除了對自己敵人的最大侮辱之外,將一個大姓變成小姓,貴族變成平民。
狄仁杰支持武則天,但是同情虎敬暉的原因,傳統儒家是嫡長子繼承,李顯的太子地位不動,同樣武則天的死后地位也不會動,因為李顯與武則天是母子關系,子反母有違孝道,狄仁杰就沒有反抗的理由,太子是李治與武則天的嫡子,反武則天到最后就會變成反李治與李顯,漢朝漢文帝的呂姓王妃與他四個嫡子就是狄仁杰支持武則天的理由。
作為一個君主,注意幽州案不是一兩個人參與的案件,是金米蘭與蝮蛇主使,若干勢力參與的案件,所以說人員名單對武則天很重要,因為一個君主不會對可能謀反的勢力留下性命。
但是狄仁杰不想這個案子擴大化,因為有些人是野心家,有些人是被忽悠的青年,這些人在下一個案子都有其代表。
武則天一朝的政治狀況是非常詭異,一方面狄仁杰忠于武則天,也忠于李唐,另一方面武則天背后的支持力量也不夠,她與李唐的關系非常的緊密,皇帝需要的是手下對自己的忠誠,太子不忠誠了就敲打敲打,武三思不忠誠了就對其鼓勵鼓勵,但不會容忍一個干掉自己的勢力存在,可是恰恰最后自己還是被神龍政變了。
幽州案是不同的勢力集團之間矛盾的體現,以及唐王朝完成了什么樣的歷史使命,湖州案體現的是唐朝特殊的政治環境,封建王朝存在的太子困局。
在古代王朝中,皇帝為了統治的需要,是必須要求自己家做到孝的表率,但是問題在于太子與皇帝存在一個致命問題,太子想獲得權力就必須皇帝死亡,而嘗到權力滋味的皇帝,不信任太子,這是武則天作為皇帝的心病。
當然武則天還強調太子身上的太宗血脈,太宗殺兄,逼李淵為太上皇,提醒太子不要當太宗,自己也不是李淵。
另一方面武則天作為女性,也是母親,太子李顯身上流著四分之一的太宗血脈,還有二分之一武則天的血脈,這一點在第三個案子中體現出來,自己親生的孩子不認親娘,她對親生子女認同自己血脈是十分渴望的。
李顯不政變就能獲得太子位,干嘛政變?太宗是玄武門之變當的皇帝,萬一哪一個李姓諸侯王在幫助自己后成為了下一個唐太宗,唐太宗已經開了一個壞頭,自己也要做一個殺弟囚母的皇帝?這就是李顯不愿意幫助李唐派造反的原因,漢朝的誅殺呂后一族是非常徹底,自己造反之后難道自殺,把自己的女婿殺了?
武則天最后想的是自己的身后名的問題,如果是李顯繼位,自己會被怎么評價?狄仁杰也是懂武則天的心思,有了天下有子祭母,鮮有侄祭姑之論,重點在“祭祀”即身后名,武三思可能會肯定武則天,但是李顯肯定不會否定武則天,因為否定武則天就是否定自己,而不是李顯與武三思誰與武則天關系更親近。
第三個案子,首先武藝高強的元芳,殺人不眨眼的皇帝居然都相信鬼神,元芳武功高強怕鬼,有社會的影響,一個殺了那么多人的皇帝也會怕鬼就比較神奇了。
一個人到了晚年想的都是子孫在自己周圍,但是皇帝享受不到,所以皇帝在晚年會寵愛公主多一點,因為公主對皇位沒有太大的威脅,皇帝也需要親情,但是武則天時代,因為武則天自身的女性屬性激發了女性參與政治的野心,所以出現了第三個案子。
以王皇后為引子,但是武則天最思念的是章懷太子,老人最渴望的是天倫之樂,在這個劇中年紀的武則天感到非常的孤獨,開始反思為了皇位,自己付出了什么,自己親生的孩子都不認自己,自己又與太子之間的關系緊張。
太平公主幸虧是女性,否則早死,唐朝的太子位是異常的兇險,因為不光要防像李世民一樣的兄弟,還要承受皇帝對自己像不像(是不是)李世民的猜疑,難啊,武則天在中年時期是不會考慮繼承人的,晚年才會考慮,太平公主如果是男的,那么只會是下一個章懷太子。
《神探狄仁杰》第一部在最后,產生了一個選擇,皇帝變成了一個不能享受親情的老人,皇位對于一個年老的人是痛苦還是幸福?
當然武則天殺了太平,需要一個正當借口,不然皇家的孝表率這么做?但是最核心的一點,武則天不再想殺自己的親人,太孤單了。
套用另一部電視劇中的話:“我哪里看過君主與民眾,我所見的不過是一個一個的人”。
《神探狄仁杰》在現在的我看來刻畫最豐滿的是武則天這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的無奈,她的殺戮,她的孤獨,正如無字碑不會有言語去形容啊。
人都有無能為力的時候,皇帝也是人,無論是《大宋提刑官》中無奈的皇帝,在《大明1566》讓官僚們互相攻擊的嘉靖,在《雍正王朝》中與官僚為敵的皇帝,而在《神探狄仁杰》中,皇帝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對親情的渴求,因為皇帝不會放過謀反的人,最后卻放過了太平公主啊,這是感性戰勝了理性。
人會被金錢異化,會被權力異化,但是到最后真的會異化成一個沒有情緒的怪物嗎?尋求情感的共鳴,渴望他人的理解與社會認同,我們人類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因為獨特,所以會產生孤獨,因為孤獨,渴望認同,孤獨是必然,也具有普遍性,皇帝也會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