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想讀書,卻不知道該讀什么書;有時候拿到一本書,卻不知道該用什么方法閱讀,都是非常苦惱的問題。
不知道該讀什么書,和不知道該用什么方法讀書,往往也是閱讀時最常見最重要的兩個問題。本文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討論,試圖梳理出一些脈絡,借眾所周知的知識,為自己總結幾點經驗方法,為大家提供幾點參考意見。
一、談談對閱讀的理解
什么是讀書?
筆者最開始建立的讀書概念就是入學,大概七歲左右的時候,到入學的年紀,家長送到學校入學,就稱為讀書。
讀書從字面理解,就是閱讀書籍。通常所說的讀書,其含義顯然不僅僅是指閱讀書籍,至少不僅僅是閱讀紙質書籍,應該說閱讀各種書刊雜志等文本都可以稱為讀書。所以,讀書就是文本閱讀,其核心在閱讀。百度百科對閱讀的定義是「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等符號來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并獲得審美體驗的活動。」《小學閱讀能力決定一生的成績》一書里說,「閱讀簡單的定義為從文本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更全面的定義應該是主體與符號信息之間發生的全部關聯,是一種理解,領悟,吸收,鑒賞,評價和探究文章的思維過程。」
談到閱讀,就肯定要說到閱讀能力。會不會讀書,讀書快不快、厲不厲害,都是出于對閱讀能力的評價。《小學閱讀能力決定一生的成績》一書對閱讀能力的定義為「閱讀能力是超越單純理解文章內容的層次的能力,是將文章內容進行分析、應用、批判的同時,掌握文章整體含義的能力。」
二、回顧閱讀能力的培養受教過程
閱讀能力大多是受教育而來的,是逐步提高的。筆者回顧自身閱讀能力的培養受教,最主要的課程應該是語文課。閱讀能力的提高也隨著語文課程的提升而提升。
現在想來,語文應該是最重要的一門課程,因為語文課程直接跟閱讀能力相關,而一個學生閱讀水平的高低,往往也決定著學習能力的強弱。
就語文課來說,小學最開始學習漢語拼音,然后是識字,然后是閱讀短文、詞語積累、上下文詞語理解、語句賞析、歸納段落大意、概括文章內容主旨、表現手法、語言特點、讀后感想、文章賞析……從小學到中學,從易到難,逐步拓展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同時也是閱讀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
三、閱讀方法的分類
現在,說到讀書,往往是用眼睛閱讀文本,或者說是默讀。在小學最開始的時候,相信大家都經歷過跟讀和朗讀的階段,中小學語文往往還有很多要求背誦的文章或段落,這些閱讀都涉及到用嘴,具體來說,就是閱讀的同時會發出聲音。
以閱讀時是否發音為標準,可以把讀書分為音讀和默讀兩大類。
音讀就是發出聲音的閱讀,比如朗讀(也稱誦讀)。當然,在最開始培養閱讀的時候,會跟著老師閱讀,也就是跟讀,也是一種朗讀。音讀多半在少兒識字、讀書背誦時使用,或用來測試學生是否真的會讀,或作檢驗學生閱讀能力等。
默讀是不發出聲音不動嘴唇的閱讀,是速讀的基本形式。另外,視讀也是一種速讀形式。有些說法把默讀和視讀看作兩種閱讀方法,都歸為速讀。就不發聲的標準而言,筆者認為視讀也是一種默讀,也都是速讀的承載形式。
說到速讀,就閱讀速度的維度,很顯然與之對應的形式還有慢讀,兩者是以閱讀速度的快慢為標準區分的閱讀方法分類。
慢讀即傳統閱讀法,是按照字、詞等少數幾個單字為單位逐個閱讀的閱讀方法。用神經學解釋,慢讀涉及視覺中樞、語言中樞、聽覺中樞,最后由聽覺中樞傳輸到記憶中樞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自己讀給自己聽的過程。所以,用傳統閱讀法閱讀時,實際上是在「讀書」,而不是在真正「看書」。特別要注意的是,高水平的默讀也是如此,只不過外部動作控制得比較好而已。
速讀,即快速閱讀,是從文字讀物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的閱讀方法。真正的快速閱讀,應該是一種「眼腦直映」式的閱讀,是將書面的文字信息對眼睛產生光學刺激之后所產生的整體文字圖像,直接傳送到右腦以圖像的形式記憶住,之后再由大腦將文字圖像解析出來的閱讀方法。
與傳統閱讀法相比,「眼腦直映」式的快速閱讀方法是將被閱讀的文字以組或行、塊為單位進行大小不一的整體閱讀,而「組」或「塊」內所包含的往往可能是詞組、半行、一行、多行甚至整頁內容,省略語言中樞和聽覺中樞兩個可有可無的中間環節,即文字信號直接映入大腦記憶中樞進行理解和記憶。「眼腦直映」式的快速閱讀實際上是一種單純運用視覺的閱讀方式。所以說「眼腦直映」式的快速閱讀,才是真正的「看書」。
以閱讀的理解效率為標準進行區分的話,速讀又有一個維度的標準,可以把閱讀大致分為「精讀、速讀、略讀和泛讀」四類。
精讀是指對書籍等文獻進行逐字逐句的細致閱讀,力求全面深刻理解把握全書全文,獲取具體信息,掌握特定情境的細節。精度的核心是「熟讀而精思」,精心研究,細細咀嚼,反復琢磨,反復研究,邊分析邊評價,務求明白透徹。精讀是讀者對掌握閱讀物要求最高的一種,一般是用于工作、學習和考試復習中需要精確理解和記憶方面。
速讀則是需要從全文的從頭到尾的閱讀中獲取有用信息的一種快速閱讀方法,陶淵明所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大概就是速讀。速讀的理解記憶精確度稍次于精讀,適用于閱讀同類的書籍或參考書等。
略讀,也稱粗讀、淺讀,是一種「觀其大略」的粗略讀書方法。略讀是一種側重于重于選擇重點和要點的概要式閱讀,閱讀時可以隨便翻翻,略觀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評論的關鍵性語句,弄清主要觀點、主要事實或典型事例。就略讀而言,理解每個詞語是沒有必要的,是一種快速收集重要信息的閱讀技巧。一般的,文章主要觀點的內容常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所以略讀重點看標題、導語或結尾,達到閱讀目的。
泛讀,即廣泛閱讀,是目的性不強的泛泛而讀,追求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一般常識。泛讀是整體理解文章主題的一種閱讀技巧,主要運用于閱讀長篇美文、商業書籍等。
以閱讀的動機和讀物性質不同為標準,閱讀大致可分為「理解性閱讀、記憶性閱讀、評價性閱讀、創造性閱讀、探測性閱讀和消遣性閱讀」等多種方式。
據日本、奧地利、美國等國家閱讀專家研究后認為,可根據讀者的動機不同,也可依據讀物的性質不同,閱讀大致可分為「理解性閱讀、記憶性閱讀、評價性閱讀、創造性閱讀、探測性閱讀和消遣性閱讀」等多種方式,其中前4種屬于精度,后2種屬于速讀。
以閱讀目的為標準,閱讀大致也可以分為消遣性閱讀和功利性閱讀兩類。消遣性閱讀指讀者的閱讀目的不明確或不強烈,也指閱讀的目的只要為愉悅性情、消磨時光、休息娛樂等,其閱讀不太講究方法,比較隨性,比較純粹,不求回報,不講效率。功利性閱讀指讀者抱著特定的目的進行閱讀,希望通過閱讀獲取特定的收獲,包括獲取特定的信息、訓練自身能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寫作水平等。
如此之外,經常說到的閱讀方法還有:通讀、尋讀、跳讀、再讀、寫讀、序例讀等。
正如《如何閱讀一本書》說的「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閱讀一本書時,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應快到有損于滿足與理解。」
由于閱讀具有以讀者為主體的多元性、復雜性和特殊性的特征,無論從哪個角度進行分類都具有其合理的成分和存在的依據,在閱讀學的研究中同樣發揮出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分類的單一及細化,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誤區和盲點。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各種分類的劃分并不是完全割裂開來的,各種閱讀方法也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同一種標準的劃分也往往不是界限分明的,彼此也存在共同的部分。
四、閱讀的評價
討論完閱讀的概念,閱讀方法,接下來說一說閱讀的評價方法。
閱讀需要評價效果嗎?需要和不需要大概都有道理。
開卷有益,不是嗎?愉悅性情、陶冶情操、激勵精神、增長知識、拓展視野……許多東西是潛移默化的啊,也都是讀書的好處啊。
盡管如此,許多的閱讀還是需要評價的。需要評價,只是因為有考核的要求、有明確的目標追求,以及在意收獲的結果。
無評價,不知效。想要知道閱讀效果如何,閱讀水平如何,就必須要對閱讀效果和閱讀水平進行評價。
對于無需評價的閱讀,大多都是較為隨性的閱讀,并不追求明確的目的,讀過就行,至于汲取多少收獲多少并不在意。至于出于為獲取特定的信息、訓練自身能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寫作水平等目標的閱讀,就需要評價其效果,不然怎么知道有沒有達到目標,效果又怎么樣呢。
如果不對自己的閱讀水平進行評價,就可能出現雖然讀過許多書,而閱讀水平并沒有顯著的提高,更確切的說,可能一直只是在消遣性閱讀。
要評價閱讀效果和閱讀水平,就必須要有評價的方法和標準。
閱讀效果的評價,可以用閱讀理解率為標準。文章里的詞語理解、語句賞析、段落大意、文章內容主旨、表現手法、語言特點等,都可以歸納為理解率的內容。語文課程考試的閱讀理解,大概考察的主要也是閱讀理解率的要求。
閱讀能力的水平可以用閱讀速度和閱讀理解率兩個方面來衡量,通過測試閱讀時間和通過測試題檢測閱讀理解率檢測閱讀能力的水平。當然,該方法不是適合所有的情景,只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不是非要為衡量水平高低而枉顧閱讀本身的功效。
五、一些具體的閱讀方法
1.王者閱讀法
《王者速度法》是日本作家齊藤英治所著的一本講述30分鐘速讀方法的書籍,把30分鐘的速度時間分為「5-5-20」三個階段(對應預覽、瀏覽、跳讀三個階段),追求通過30分鐘閱讀,利用二八原則,閱讀書本最重要的兩成內容,獲取書本最重要的價值(八成的效益),從而吸取一本書的精華。
2.SQ3R(SQRRR)讀書法
SQ3R讀書方法是由美國依阿華大學的羅賓森提出的,后來在美英歐洲各國都普遍采用,SQ3R讀書法是英語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個詞的第一個字母,分別代表「瀏覽、發問、閱讀、復述、復習」五個學習階段。此種讀書方法符合人們讀書中的一般思維規律,有助于理解書本內容并增強個人記憶力。一般適合用于專業書籍,內容比較多的大頭書。
瀏覽:當拿到一本書后,首先應大略地讀一讀該書的提要、目錄,讓自己對書有大體的了解。
發問:要讀書中各章節的標題把標題變為問題,一邊粗讀一邊提問。可以激發好奇心,促進自己的閱讀興趣。
閱讀:閱讀就是從頭到尾細讀,對重要、難解部分反復讀。邊思考、邊圈點、邊畫杠杠,要盡可能將自己原有的知識和新知識結合起來,寫眉批寫心得,做讀書筆記,以保存「知識印象」。
復述:即「回憶印象」,回憶書中的內容,自己發問題看是否獲得了正確的理解,是自我檢查學習效果的方法,也是鞏固記憶的手段。
復習:一般在復述后一、二天內進行,隔一段時間再重復一次,可以鞏固已有的知識,又能溫故而知新,從中獲得新的體會。
3.其他方法
拆書幫的讀書方法
田中角榮的「撕書」讀書法
六、閱讀書籍的選擇
俄國著名圖書專家魯巴金曾寫道:「在研究讀書的方法上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讀什么?二是怎樣讀?」
前面談到閱讀,回顧總結一般閱讀能力培養過程,總結閱讀方法及其分類等的基礎上,最后再來討論一下閱讀書籍的選擇,考慮讀什么的問題。
讀什么?
讀者如果處在做學生的求學階段,書籍很容易分類。中小學基本可以把書籍分為教科書(或課本)、教材輔導書、課外書幾類。一般的文學著作、報刊雜志、心理學書籍等,經典也好,通俗也好,都算是課外閱讀。
大學階段則可以把書籍分為基礎書籍、專業書籍以及其他類書籍,此處的其他類書籍其實有點類似于中小學階段的課外書籍。
更高階段的,是參考《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等專業的圖書分類方法,進行閱讀書籍的選擇,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具體選擇要閱讀的書籍時,需要處理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博與專的關系問題(戰略問題),二是書刊文獻的優選問題(戰術問題)。書刊文獻的優選問題往往體現為經典和通俗的選擇問題,是閱讀經典,還是閱讀通俗,不同的讀者有不同適應性,選擇適合自己所需的、程度適宜的,然后可以考慮盡量保持經典的閱讀(于通俗閱讀而言)、專著的閱讀(于主編書籍而言)。
至于具體如何選擇第一流的書刊,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看推薦,包括名家介紹、書評、排行榜等方法;二是自己篩選,比如通過略讀篩選出要精讀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