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文聰老師的直播課講了“懂事的孩子究竟懂什么?”幾天前聽到過導師的預告就一直期待這個專題,想知道我到底“懂”“不懂”事?
聽著聽著明白了原來我也是沒有脫離咱們傳統教育的這個魔咒,從小就被灌輸要“懂事”,所以我也被成功培育成了一個“懂事”的人。導師講到在咨詢室一個孩子喊到:我就是想做一個沒素質的人。我很欽佩孩子的勇氣,同時也很羨慕他,小小年紀就有這種要做自己的勇氣。其實孩子說的想做沒素質的孩子并不是真的要放下自己的素養,實際上正是因為家長的過度要求,這肯定是個極為“懂事”極有素質的孩子,但是時間久了,太懂事的孩子,承擔不了“懂事”這頂帽子了,他的自體就會坍塌,所以才有了這發自內心的吶喊。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現在很多孩子甚至是成年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么,一個人格豐滿完善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該怎么做能達成所愿,那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他失去了真正的自己,完全是一種假自我的狀態。
這種孩子往往從小就被要求要“懂事”,所以從小就養成了察顏觀色的能力,會揣摩父母,并且會為了迎合父母而調整自己的行為,所以他是感受著別人的感受,活成了別人期待的樣子,因而也就失去了真正的自己。
試想一下你有沒有過下面的這種想發:當你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會不會想“我這樣做合不合適,別人會怎么看我?會怎么說我?”“我做這件事爸爸媽媽會不會不高興?”“我這么做會不會不符合我的身份?”有這種想法的話,恭喜你,你也很“懂事”。
作為女人,我們會在兒童節給孩子挑選玩具,會在七夕節給老公送上祝福,可當我們看中一件衣服,再三試過后,轉身卻給老公給孩子買了自以為他們需要的東西,我們符合媽媽的標準符合妻子的要求,我們審時度勢、我們顧全大局、識大體,照顧別人的感受,卻唯獨沒有了自己。
記得之前寫過,人只有在足夠安全的關系里才會有松弛感感,才會不去刻意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才會卸去偽裝,肆無忌憚的做自己。
“懂事”的人是在用自己的“懂事”來維系著在她看來并不安全的關系。可關系里真正的安全感不是關系牢固到不被放棄,而是不恐懼被放棄!當你自己內心足夠強大,才不會恐懼。
所以自私一點,先愛自己,讓自己擁有足夠的愛才能去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