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我們的保定與唐縣故事——這望都和唐縣距離雄安新區不很遠,但愿雄安新區的發展能夠帶動望都和唐縣的快步前進吧!
“望唐”精神——當年我們英雄的望都和唐縣人民在那樣艱難的情況下,修通了望唐鐵路,促進了唐縣經濟的快速發展——今天我們是不是還需要這種精神?
鋪軌是個技術活,現在是,過去也是。
所以望唐鐵路鋪軌之前,從鐵路工務部門抽調有多年建設經驗的老技術工人,負責鋪軌、接軌、安裝道岔等技術工作。我們來分析分析這張圖片。
先說路基。可以說這樣的路基是簡陋的,也是不十分符合技術規范的。邊溝很深,直上直下,遇到稍微大一點的雨水,路基會不會有坍塌的影響?
路床上沒有道砟,根據這張圖片我們感覺路床的土和路基的土似乎還是有很多不同的。
現場定線的設備是花桿,這個很正常。
很短的軌道——上篇說過,每根鋼軌是2-3米長,每米是32kg,那么一根鋼軌200斤,四個人抬,比較穩定——再往后看是扭螺絲,上夾板,打道釘的流水作業——這已經就到了完工的前夜!
這是鋪好的鐵路——道釘,夾板——夾板上的螺釘螺母好像比較少,一個接頭只有兩根——能固定得住嗎?貌似,東北的森鐵至少是四根吧——
但是,因陋就簡,我們的機車和車輛——大家看看吧!
這個火車頭是唐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發揮了每人的革命干勁和?勁用立式鍋駝機改修成的小火車頭——
非常簡陋,但當時也不容易了。
軸承是滑動軸承,減振是軸承上的螺旋彈簧,固定彈簧的木塊——從這張圖可以看出,前軸是沒有動力的——這是鐵路機車的大忌,鐵路機車和汽車不同,鐵路機車是需要粘著重量的,內燃機車幾乎都是全軸驅動,即使是從發動機傳載的動力只到一根軸,那也許用連桿讓所有的輪對都具有驅動力,例如建嶺老弟曾經駕駛的ZN-120機車。
但是它沒有,根據它的后輪的恍惚影像,我們分析——如果這是一臺鍋駝機改造的機車,那么它肯定是皮帶轉動的,為什么?
這是五十年代流行的鍋駝機也就是固定式的蒸汽機——貌似很高大上的機器,實際上功率只有幾個馬力,所以,牽引的車輛也不會很——
這是唐縣第一機械廠也就是后來望都機械廠生產的敞車——現在望都機械廠已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里了嗎?在baidu已經尋找不到它的消息。
很明顯,車輪也是自己鑄造的——你看看輪緣就可以看出來。生鐵的車輪,生鐵的軌道——誰知道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軌道的硬度遠遠大于車輪的硬度——因為軌道用的鐵質量差,含碳量高,所以硬。而車輪需要一定的柔韌性,含碳量就需要低,所以硬度就差,導致什么樣的結果呢?生鐵車輪比鑄鋼或者冷鑄鐵輪的硬度差的太多,運行800公里甚至更低,就要換輪——這是后話,能通就好啊!
說實話,沒有制動,沒有減振的木制車廂——比同時代的東北森林鐵路相差的太多,太多!
雖然都是窄軌。
但是,這已經不容易了,這是在一窮二白,得不到國家幫助的唐縣人民自力更生的艱苦結晶啊!
通車了,這是一臺臥式鍋駝機改裝的機車嗎?六節貨車,一節客車,18噸貨再加上30位旅客——你能夠感覺到通車時候的興奮嗎?
我能!
這是唐縣車站——那時候唐縣縣城在望都,所以這里是仁厚鎮,仁厚鎮車站和仁厚鎮車站停放的那臺望唐太露最先進的解放牌汽車改造的內燃機車——90馬力。不容易了,那時候的第一汽車制造廠,一年還生產不了兩萬輛解放牌汽車吧!
開通時候的唐縣鐵路擁有機車三輛(解放1,鍋駝機2),貨車21輛,客車4輛。運載能力貨車80噸,客車80人——
大家還能想象當時通車的盛大場面?向陽路上的盛大喜慶載歌載舞——那時候的向陽路多寬?
1961年2月5日,唐縣縣委和政府在仁厚鎮車站召開了通車典禮大會,會場紅旗招展,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唐縣縣委書記最后說:
讓我們為把鐵路延伸到山區而努力吧!我們的目標一定要實現,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實現!
什么時候實現呢?
在大家的注目中,由唐縣仁厚鎮開往城關鎮(望都)的第一列客貨混合列車出發了,我們唐縣人自己建設的鐵路開通了!!
下一篇《望白鐵路故事(4)走向白合,艱難的穿越》,歡迎大家關注后繼續欣賞。之前的1.2也可以關注欣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