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公號我用“心理”看世界寫過《是什么蒙蔽了愛》,當時就覺得未完結,這幾天重看,想更新又未完全想清楚,看完《幸福的勇氣》,清明了一些,寫個2.0。
1 是“可惡的他人”蒙蔽了愛
是什么蒙蔽了愛?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異化的溝通方式”傾向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
- 例如道德評判,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即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
- 例如進行回避責任,“你讓我傷透了心”“不管你是否喜歡,有些事你不得不做”等等說話方式,都忽視了情感的內在根源和淡化了個人責任。
- 例如把請求與命令混淆,對別人的要求暗含威脅。
——《非暴力溝通》
《是什么蒙蔽了愛》中我講述與母親的關系,我把無法感受到被愛歸因于母親過去與現在異化的溝通方式,我從母親那里聽到批判、指責、命令,言語中沒有愛。我認為自己從沒感受過她的愛,所以無法去愛她。
跟李民討論過被父親性侵的女孩長大后是否能原諒、能愛父親。我當時是覺得不可能的,被傷害還能去愛那是扭曲的愛。正如我當時認為自己被母親傷害,如果還去愛她,也是不可能的。
2 是“不敢去愛”蒙蔽了愛
其實,是我不敢去愛她。我害怕被控制,害怕被傷害,所以沒有勇氣不管對方如何看待自己地主動去愛。
去愛,是我的課題,母親如何回應,是她的課題。
“去愛的勇氣,就是變得幸福的勇氣。”
“去愛吧,就像不曾受過傷一樣。”這句話十年前已愛說,今天才理解。我并沒有勇氣去愛。
3 是“知識和智慧的缺乏”蒙蔽了愛
樊登推薦序《沒有足夠勇氣,你就無法幸福》:你需要面對自己童年時受過的傷、用愛而不是恨來待這個給過你傷害的世界。這里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而是知識和智慧,理解了,才能接受。
拎清了自己在一年前還糾結的問題,我與母親的關系,是我選擇了不去愛,是我未能做到“用愛來待傷害”。
看到,是需要知識和智慧的,做到,更甚。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 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尼布爾祈禱文
基督教廣為傳播的祈禱文,哲人說仔細領會這段話之后再想想“以后怎么做”。“可恨的他”與“可憐的自己”外,還有“以后怎么做”。
祈求上帝?不如自己主動去獲得知識與智慧,主動去思考“以后怎么做”。
“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幸福與不幸,都不是上帝賜予的,也不是別人與世界賜予的,它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學習,主動學習,賜予我平靜,給予我勇氣,賜予我智慧。
以后怎么做
“可恨的他人”與“可憐的自己”蒙蔽了愛,也遮擋了一條通往幸福的路——“以后怎么做”。
十多年了,我沒有“學會心理學”,只是不斷學習如何用“心理”看自己、看別人、看世界。看到之后,我要怎么做?
康德:我們無法學習哲學,我們只能學習如何從事哲學。
我們能學習愛嗎?我們只能學習如何去愛。
是什么蒙蔽了愛,不重要。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處”的你自己。如何去愛,以后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