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有成千上萬的人忍受著繁重的體力勞動,過著最艱辛的生活。
每年一季的橙子熟了,黃澄澄的特別惹人愛。這可喜壞了老百姓。老百姓,有的是橙農,有的不是。
橙農高興,自不必說,進鈔票的那一刻指日可待。非橙農,他們為什么樂呢?總不至于替人家開心吧,非親非故也沒那個理兒。他們家種玉米、水稻、花生,剛好和橙子成熟的時間錯開了,那些早入庫了,只是整理田間地頭一些鎖碎雜事,花不了多少時間。
橙子熟了,就有水果販子來收購,一般幾萬斤一車要當天發貨,這就使得一個新型行業應運而生。那些沒橙子的農民就組建了若干支隊伍,幫橙農摘橙子掙工錢。
誠然,摘橙隊是隨著時代而誕生的,隊伍中的每一位工人的日薪絕對不比高級白領差,可能還會高出一些甚或翻倍,危言聳聽倒不至于。工資是一個結果問題,工作內容和工作就是一個過程問題了。是的,有些事是只追求結果的,可是過程追不追它都在那里,它是怎么都磨滅不掉的,不能忽略的。
高級白領的工作我就不說了,不說家喻戶曉也算大家都熟悉。摘橙隊呢,那個說頭可就大著呢。
在山區,不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有時倒真是行路難,難于上青天。主線公路好,橙子用手提著就可以上貨車,支線公路也好,萬一貨車去不了,農民有的是轉運車,三輪呀,摩托呀。那種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橙子呢,出生不好,隔公路遠,山路崎嶇,高一步,低一步,橙子要出嫁,能不用背扛嗎?
摘橙隊的人員安排也是有規矩的,如果田間離公路遠,就男多于女,近則相反。女的負責摘,男的負責背。他們的工資按斤算,也就是計件工資,大家都會很賣力的干。
如果摘橙隊離主人家近,就五點多起床,吃了到地里六點多,天剛蒙蒙亮,大家就開干了。如果摘橙隊離主人家遠,三四點就得起床,為了天亮前趕到地里。
到地里,主人指好地的上下左右四個界線,就動手摘了。剛開始大家一起摘,滿一背筐了男的就背走了。女的摘不及了,男的背一背筐到指定地點返回后就得幫忙摘。男的背不及了,女的就自己把籮筐里摘滿的橙子倒進背筐里。一籮筐差不多四五十斤重,一背筐在 150 斤左右。
地里有大路還好,背筐可以放到地里,滿了容易背走,沒大路呢,就得把背筐放在地邊大路上,一籮筐一籮筐從地里提到大路上在倒進背筐里,如果地離大路遠,提著耗力又耗時。
女的摘不容易,有些果樹很高,必須爬到樹上摘,樹大的,要摘兩三籮筐才能摘完,總不至于摘滿一筐下樹倒掉又上樹吧,為了省時間,一筐滿了,就喊在矮樹摘的人幫忙換一個空筐子。
男的背不容易,有時一筐壓在肩上,背十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才能背到馬路上。一百多斤,上山下坡,有時還會被果樹垮,掛著背筐左挪右閃,搞不好就摔跟頭了。一塊地大,臍橙豐收,離馬路又遠,幾十人來回背一上午都背不完,那就下午繼續吧。就像有些人說“那么遠的路,我空著什么都不背來回走幾趟就會累死我,別說他們背那么重呢”。苦呢。
摘,提,倒,背,一天一天,摘結束了,還得忙著裝箱稱斤上車,這才完事。如果當天沒摘完,第二天接著,摘完了,第二天,轉向另一家需要摘橙子的。
吃完晚飯,工錢現結,幾百元到手,血汗錢呀。這樣,日復一日,月復一月,有時可以干三四個月。
臍橙賣完了,橙農幾萬幾十萬裝進了褲腰帶,摘橙隊也幾萬藏進了壓底箱。
農村人,也喜歡買新家具,裝修房子。等閑下來時,你見我家買了太陽能,你就去買個自動上水的高我家一級的。他見我家把房子裝了陽臺,上了仿瓷,他就把房子整的像小別墅。你買車,我買豪車……
是攀比,還是跟風?
其實,無論誰,心里都清楚,做完任何一項,就又家徒四壁了,就又等著來年的錢往口袋里裝了,錢有那么好進嗎?
橙農,給果樹施肥、澆水、修剪,面朝黃土背朝天,不要開支不要干活嗎?非橙農,幫人摘橙子,爬樹,被風吹雨淋,被刺劃的到處都是血痕,一百多斤是壓在別人身上嗎?
苦吧,累吧,跟風吧,就如此朝朝暮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