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8
這本書是在單位圖書室借來的,一周不到讀完,書中文章挑著自己感興趣有用的細讀,無味的就跳過了。以前很少這樣讀書,都要將書上每一頁每一字看進腦中,碰到難啃的硬骨頭往往停留很久毫無進展。
這段時間我有些書是沒有到合適的時間,看了也不會有大收獲感觸很深。像是以前上小學、初中時的課文,現在翻出來讀一讀,篇篇都是好文,但是那時候感受不到。還有像哲學類的書,以前姨夫推薦我讀的總也讀不下去,感到枯燥無味,現在再拿起來似乎能略微入味一點了。
有些書不是不愛讀,是還沒到時候。
關于這本《朱光潛讀書與做人》該是編輯將朱老的文章匯總成集出版的,同一系列的還有《沈從文讀書與做人》《傅雷讀書與做人》《巴金讀書與做人》《季羨林讀書與做人》。這類書不能說非常只好,因為是文集,就像是把一個人的博客文章挑選幾篇出來做成冊子,寫得好但是不成體系,文章與文章之間聯系不緊密,時間也不是連貫的,無法獲得朱老說“真正的書”的價值。這些都是二手的“談書的書”,這樣的文集像是如今的公眾號,把讀到的內容經過自己的深度理解過濾后提取要點推送給訂閱者。這些文章,確實是更加快速便捷,不需要自己花費時間就可以獲取知識,但這種碎片閱讀方式很難激發深度思考,讀過了知道了,就過去了。像自來水一樣流過來又流走,不如自己挖井得來的珍惜。
書中的前兩篇文章《談讀書》談的特別好,我反復讀了幾遍,迫不及待的寫讀書筆記。好的文章是可以帶給讀者這樣的沖動,必須要把收獲記錄下來,分享出去才痛快。寫作是好的方法,整理思路的同時把自己的觀點和獲得的觀點雜糅到一起從而形成新的體系。還有一種方法是交流,講到交流感受我總會想到錢鐘書和楊絳,他們兩位經常比著看書,看相同的書,讀完還要相互交流思想。他們之間的感情是我能想到最好最羨慕的,愛人、知己、學友并存,交流是感情的基礎,越多的交流才能讓感情越牢固。至于我,如果在看過一部電影,讀過一本書之后能找到一個人相互交流感受,會有中獎一樣的興奮。但這種時刻畢竟是少數,只好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有了表達才能紓解。
書中我較感興趣的還有《我與文學》,短短一篇文章像是朱光潛對自己誤入文學研究學科的訴苦,因為小時候對“研究文學”的誤解走上文學道路,以為會是簡單的哼哼拾念念文章,沒想到也要做許多枯燥辛苦的工作。幽默的朱老說,早知道是這樣不如當初學得一件手藝,自食其力的好。
《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朱光潛說,
一切純文學都要有詩的特質。一部好小說或是一部好戲劇都要當作一首詩詩看。詩比別類文學較謹嚴,較純粹,較精致。如果對于詩沒有興趣,對于小說戲劇散文學等的佳妙處也終不免有些隔膜。不愛好詩而愛好小說戲劇的人們大半在小說和戲劇中只能見到最粗淺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們看小說和戲劇,不問他們的藝術技巧,只求它們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們最愛讀的小說不是描寫內心生活或者社會真相的作品,而是《福爾摩斯偵探案》之類的東西。
我們不能把詩從讀文書中孤立出去,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做好能從讀詩開始,能欣賞詩,自然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他種類文學,而不只是看故事。詩的好不在于說出來什么,而在于沒說出來的意境。好的文章應該是簡單平凡的故事,雋永的情趣,看起來寫的簡樸容易,但秒在簡單背后的詩意趣味,不是讀作者給了我們好的感受,而是我們自己讀完后贈給自己的。
英國詩人華茲華斯嘗自道經驗說:“詩起沉靜中所回味得來的情緒。”
好的文學在回味,尤其是經典佳作會讓人陷入回味、重讀、再回味的循環中。感受是能入,回味是能出。能入是主觀的,熱烈的;回味是客觀的、冷靜的。
朱老談怎樣學習文學,能感受文學之美的人要是敏感的。
一種是對于人生世相的敏感。事事物物的哀樂可以變成自己的哀樂,事事物物的奧妙可以變成自己的奧妙。“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有了這種境界,自然也就有同情,就有想象,就有徹悟。其次是對于語言文字的敏感。語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濫的貨幣,可是每個字在每一個地位有它的特殊價值,絲毫增損不得,絲毫搬動不得。
朱老還勸青年人要珍惜時間,說的話讓我笑出了聲,能想象到他一邊搖頭皺眉,緩緩道出。
朋友,閑愁最苦!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么樣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么樣一個世界。
就是這樣一本好像是過來人對青年人的說教書,他寫的很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