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客讀書:讀懂《曾國藩傳》
一、讀懂《曾國藩傳》①一股韌勁
為什么在近代的諸多歷史人物中,我們偏愛研究晚清的曾國藩。
讀了《曾國藩傳》的第一卷京官時代,讓我看到了些許端倪。
1、讀書需要韌勁也要學會反思
曾國藩出生于普通階層,既非富二代也非官二代,些許不同的就是祖孫三代的求學之路。祖父曾玉屏年輕時游手好閑,后來迷途知返,做起回家種地的正事,從一個農民做到了一個小地主,加上急公好義,特別愛助人,在鄉中建立起一定的威望,也為曾國藩的性格塑造提供了榜樣。
同大多數家庭一樣,通過讀書來達到階層的躍遷是老曾家的夢想,祖父止步于童生,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考了17次才中秀才,但時年43歲,同樣要面對職場官場的35歲現實,秀才對于他而言只是一種榮譽。
曾國藩稟賦也一般,秀才考了七次,其中第六次因為文章文理欠通,被“懸牌批責”,作為反面典型告示。
曾國藩知恥后勇,愿意下笨功夫,分析自己屢試不第的原因,把自己的文章和他人的同題作文逐股對比,發現自己寫東西過于拘謹,過于重視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找到問題后,曾國藩不僅考中了秀才,還在年底聯捷考取了舉人,次年上京考進士,人生就像開了掛一樣。
人要成事,憑的更多是韌勁,曾國藩尚且如此,普通人就更不用說了。
2、寫日記與自我管理
曾國藩從做翰林開始,就有寫日記的習慣,盡管開始的時候也不持久,其間陸續出現中斷,記的內容,往往寥寥數語,沒有主題,和流水賬差不多。
后來發現,寫日記是培養自律,做好自我管理的好方法。關鍵還在于,在朝廷不定時的翰林大考中,把日記當成書法練習,當成圣人反思的磨練,因此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別的朝臣“忽傳大考魂皆落,告退神仙也不饒”時,曾國藩早就修煉成日常習慣,自然能從容應對,深得道光皇帝賞識,這也是他不斷晉升的重要基礎。
升官之后,曾國藩寫日記更加規范,從想到就記的《茶余偶談》,到用定制的日記專用紙寫《綿綿穆穆之室日記》,這段日記體例特別,每日日記分為八欄,分別為“讀書”“靜坐”“屬文”“作字”“辦公”“課子”“對客”“回信”,每日按格填寫。
也或許,正得益于日記文字中的不朽,大家對曾國藩才有更多的了解。
從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后一個偶像。”
3.自我管理八條
曾國藩立志學做圣人,為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他為自己立下了十二條做人的規矩和課程的標準,其中的八條是:
一是早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絕不賴床。
二是靜坐。每天靜坐半個時辰,也就是一個小時。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不要天天處于浮躁狀態,被事務牽著走。
三是讀書不二。每天讀十頁經書、十頁史書,不論遇到任何問題,絕不改變。而且不讀完這本書,絕不摸下一本。
四是謹言。就是時時警惕不亂說話,每句話都要慎重。
五是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這是養生的辦法。
六是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就是記筆記,找一個筆記本,起個名,叫茶余偶談,專門記朋友們聊天時談到的各種有啟發的事情。聊天也不能白聊。
七是每個月要做幾篇文章,寫幾首詩,有固定任務。
八是練字。每天早飯之后,要寫半小時的字。
最后一條是夜不出門。天黑了就不要出門找朋友瞎聊天。
二、讀懂《曾國藩傳》②從文到武
第二卷? 湘軍崛起
曾國藩在京做了13年的文官,十年七遷,官至二品,這得益于他愿意投入時間,扎實做學問的習慣。
京城不同于地方,這里是全國優秀人才的聚集地,要知道當時幾百萬人參加的科舉考試,從注冊童生到秀才,再從舉人到進士,真正能闖關到最后的,全國每年就一百多人。接觸到更優秀的群體,反而讓曾國藩找到做學問更寬闊的天地,好交友、愛讀書、生活自律的他,讓見識和知識體量并不占優勢的他一路逆襲。
但在曾國藩的骨子里并不滿足于這種安穩的生活,當然,伴君如伴虎,說安穩不一定正確,但曾國藩的文官生涯還是做得順風順水。
或許時勢造英雄,歷史沒有只讓曾國藩只成為理學家和思想家,因為太平天國的內亂,讓曾國藩的下半生找到了更符合自己的身份:軍事家。
古有趙括的紙上談兵,文人帶兵真的能行嗎?
曾國藩不僅能帶兵,而且還完全是自己組建了軍隊,當時清王朝的綠營軍早已不是開國時的驍勇善戰的八旗軍,因為清王朝的財政有限,無論對于軍隊還是官員都采取低俸制,軍隊根本無法養活自己,只能以兼職的方式存續,結果一場動亂,潰軍失地。
怪不得一個在部隊的同學說:一個在軍人待遇上精打細算的國家,是在為下次戰爭賠款做準備。
清王朝所謂的正規軍無力抵抗,號召地方官開展團練,以民兵的身份協助內亂的平定。
一時團練在各地興起,但一樣無法抵御太平軍的攻城略地。
直到曾國藩帶領訓練了一年的湘軍,第一次扭轉了戰局,否則,清王朝的歷史要改寫,也殘喘不到1911年。
曾國藩帶兵,與清政府那一套反著來,文人愛反思的特質在這個時候顯現出來。
在選人方面,軍中將領大多是知識分子,179名的將領中104名書生出身;士兵中做到兩不要:當過兵和太聰明的都不要。
這樣選拔的好處是,書生出身的將領,一是勇敢,理學是生死之學,學養深厚的知識分子早把生死放在度外;二是崇尚學問經世致用,軍事戰略需要文化人;三是頭腦冷靜,在極亂的戰場上,要做到的是穩定軍心,對戰況的分析分毫不差。
曾國藩自己在練兵之際,好友守城遭遇圍困,咸豐皇帝幾次下詔命令救援,曾國藩冷靜分析,覺得兵馬練習的時間還不夠,船炮均沒準備充分,出兵毫無勝算,堅持不出兵的立場不動搖。即便他的座師吳文镕求援,他忍痛回信:起行之資和西洋炮未到,尚不能起行。
如此審時度勢,如此持重,后面軍事情況無不驗證曾國藩戰略眼觀。
三、讀懂《曾國藩傳》③歷史的選擇
從京官到成為兩江總督,最后被追認為太傅,曾國藩仕途堪稱完美,但這完美的過程是一段段歷史選擇的結果。
曾國藩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經歷了道光、咸豐、同治三個時期,同治年間是慈禧在垂簾聽政。
每一次改朝,其實就是一次原班人馬的換屆。很多官員在上一朝呼風喚雨,如魚得水,在新主子上任的三把火中,常常因為貪腐問題要么被停職,要么被治罪。其中就有在道光年間,對曾國藩的才氣格外器重,多有舉薦的重臣。
對這樣的重臣,曾國藩并沒有因此抱著別人的大腿,不加入任何派系的陣營,而且不跟他有任何的書信往來,有交往也只限于口頭的言語里。
古代大家想發表言論,表明態度,不像現在自媒體時代,可以有很多的方式發聲,大家通用的是書信的方式。曾國藩的私人言論一般只體現在家書上,公開的言論是給皇帝的奏折。
正因為他在言論上的審慎,看問題的角度總能比別人看得更遠一些,所以在朝中每一次的“嚴打”中,卻一次比一次更受新任皇帝的器重。
當年與曾國藩一起入仕途的京官,比他聰明比他有能力的肯定不在少數,但歷史選擇了曾國藩。
組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過程,曾國藩遭遇三次兵敗圍城,每次要以自殺謝罪時被部下就起,同時期的很多官員,指揮作戰的能力并不弱于他,其中有他的摯友,也有他參與科舉時老師,在把守的城池被攻破的時候,卻沒有迎來反擊的機會。
人生總是起起落落,歷史選擇誰,有時它說了算。
正如曾國藩自己所言:古來大戰爭、大事業,人謀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積勞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
四、讀懂《曾國藩傳》④如何成為傳奇
曾國藩為什么成為傳奇?因為他從來沒有拒絕成長。
京官時代,初入京城做翰林,完全是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土小子,讀書也只限于用于應試的四書五經。好在京城的圈子給他打開了視野,從一個追求大眾喜好(愛看殺頭、愛看美女)的人,變成一個對自己有要求、有反思,高度自律的人。
在翰林四庫全書的滋養下,曾國藩不斷蛻變,并把立志做圣人成為他一生追求的目標。
正所謂“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用圣人的智慧來約束自己,即便沒成為圣人,也能成為高人。
正因為京官十年,累積下來的智慧與能力,才有接下來真正屬于曾國藩的傳奇。
成為傳奇的人,肯定不能為己。如果不是時代的需要,或許曾國藩依舊在他圣人的追逐路上,成為一個最好的自己。
但歷史賦予了曾國藩更多的責任,平定太平天國內亂,剿滅捻軍,曾國藩“打呆戰結硬寨”的軍事才能,在時勢造英雄的背景下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印象中,文人只會“紙上談兵”的能耐,在曾國藩這里被改寫,或許者也是曾國藩成長路上,對自己的發現。
擔任兩江總督,曾國藩并沒有居功自傲,躺在功勞簿上,相反他主動削弱了他 一手組建的湘軍。“自古,公與名不可共享。”曾國藩總能從歷史教訓的角度思考問題,讓他在一次一次的政治漩渦中,不被卷入。
顯然,這樣的認知正得益于做京官時的圣人思維,凡是總得看得更開,看得更遠。
從京官時的追求個人成長,到湘軍團練時的為國解憂,再到洋務運動,與林則徐“睜眼看世界。”曾國藩的傳奇從沒有放下腳步。
分析國家落后的原因,開辦江南制造局,引進外國先進技術,開設慕校培養國之棟梁之才,讓曾國藩成為一個時代的傳奇。
五、讀懂《曾國藩傳》⑤沒有生錯的年代
假設真的有時間隧道,你最希望穿越到那個朝代?你可能馬上想到的是盛唐,那怕只能選清朝,你也一定會把康乾盛世作為首選。
總之,我們一定會回避一個朝代的末年。因為這一定是一個最糟糕的年代。
曾國藩就屬于這樣的糟糕年代,作為三朝元老的他,一直希望遇到一個胸懷天下,開明的主子,可惜幾任皇帝有“德正”,無大局。特別是慈禧,玩權術一流,但在治理國家,與君臣的對話中卻少談國事,才有曾國藩對她“才地平常,無一要語”的失望。
“清王朝氣數已盡,頂多50年。”
一開始曾國藩并不認同好友趙烈文的論斷,盡管清王朝簽署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但這背后有其封閉鎖國的原因,外面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只要這時候開始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一定還有機會。
曾國藩始終有這樣忠君愛國的責任擔當,對于慢熱的曾國藩來說,他所生活的未必是最壞的時代,清政府的謹小慎微,八旗兵無才可用,才有漢人在清庭的揚眉吐氣。
曾國藩能幾落幾出,政治生涯不只經歷了一段過山車,但每次又能再次被委以重任,一是因為朝中確實無人可托,還有就是他貫徹儒學精神里的活力、彈性、容納力,和那些愚頑淺薄的官僚不同,其政治主張總能得到幕僚的支持。
正所謂:能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這些賦予曾國藩的歷史選擇,都有其必然因素。
開腦洞想一想,如果曾國藩出生在現代,會不會有更大的成就呢?
估計對于慢熱的曾國藩而言,會比較難。
或許勤能補拙,大器晚成的他未必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但還不能忽視一個重要的情況,曾國藩的體質屬于中等偏下,三十歲的年齡就已經表現出五十歲的樣子,眼睛不好,有嚴重的皮膚病,這些是除學識之外,對一個人的成長也起到關鍵的作用。
當然,歷史不容去假設。
只是我覺得,每個人所處的時代,都可以套用,與曾國藩同一時代的英國作家狄更斯的一句話: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人類的歷史,是每個時代加持的結果。時代在進步,那是因為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正如科幻作家劉慈欣筆下的未來,未必就是我們喜歡的樣子。
我們不必要把自己冷凍起來,穿越百年,去享受那個時代以為的繁華。
沒有生錯的時代,因為能與不同時代賦予責任鏈接的人,都有屬于他的精彩。
讀史明智,這也是我從《曾國藩傳》里,收獲到的最重要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