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老爸問我:“孩子明天上不上輔導班?”“不上。明天輔導班的老師有活動。”其實這個問題前幾天他已經問過我了。等我在電腦桌前坐定的時候,又聽見在問兒子:“圓圓,你明天上不上輔導班?”這才隔了幾分鐘他就忘了?
過了一會兒,兒子跑到我跟前訴苦:“外公太煩了,總是一個勁兒地叫我吃吃吃。我吃了,他叫我要快點吃。我快吃了,他又叫我細嚼慢咽。我已經吃好了,他還叫我再吃再吃。我真受不了他了!”兒子的話剛好被老人聽見了,他嘆了口氣:“我這不是為你好嗎?”“我不需要!”兒子硬邦邦地頂了一句就跑開了。
我趕緊安慰老爸:“孩子不知深淺,您就少說幾句吧。”本來還想加上一句:“這樣嘮叨真的只會讓孩子反感……”想想又咽了回去。老爸蹣跚地朝房間走去,背影有說不出的落寞。
這幾天看見好幾位朋友都在朋友圈吐槽,說孩子長大了、拒絕他們的愛云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親人的依賴一天天減少,這種失落,每個家庭都會經歷。總有一天,是父母更需要孩子,而不是孩子更需要父母。為人父母者,卻很難利索地“斷奶”,總想和孩子永遠那樣親密無間,有說不完的話。
我一下對老爸的心情感同身受。晚輩和他之間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了,他就想方設法抓住一切機會保持情感的熱度,也不管人家的感受如何。但無論如何,其心可感,其情可憫。細想起來,我也有陣子沒陪他好好聊天了。他并不是忘記了明天孩子要不要上輔導班,只是想找個話頭跟晚輩多聊幾句而已。
天這么冷,老爸依然自告奮勇,承擔每天中午給兒子送藥的任務,從學校回來后喜笑顏開,心情很好的樣子,“那些小家伙們像小鳥一樣在我身邊飛來飛去,看著太讓人高興了!”
晚上他又告訴我們:“眼神兒不行了,差點兒被一個小家伙撞倒呢。”
兒子一聽拍案而起:“什么?是哪個?您告訴我,我去揍他!”老人呵呵笑著,無限憐愛地摟住他:“別!哪能怪小朋友呢,是外公走錯路,擋住他們的道啦!”然而,見外孫這么護著他,他非常欣慰,渾濁的眼睛一下子有了光彩。
他把臉轉向我,換上一副嚴肅的神情:“你給孩子準備的藥太苦了,他一點都不喜歡吃!”我啞然失笑:好像我還得為他外孫再專門發明一種藥似的!
每天清晨,兒子背著書包上學去,經過樓下那棵廣玉蘭的時候,他必定會抬頭朝十樓陽臺張望,朝早就站在那里的外公揮手致意。祖孫倆遙相揮別的“儀式”,從兒子上學第一天就開始了。
可是直到今天,老爸依然每天要叮囑一句:“別忘了揮手!”現在我體會到,那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嘮叨。